2017年初,工信部正式公布了“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名單,全國37個市(區)入選,慈溪成為寧波市唯一入選的區縣(市)。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為目標,強化金融對產業的支撐作用,營造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總體要求是以城市為載體,鼓勵地方政府聚合產業資源、金融資源和政策資源,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對接合作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強“政銀企”互動,強化誠信體系建設,深化產業與金融合作,切實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
入選試點 慈溪憑借什么
近年來,慈溪綜合實力始終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10位。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9.4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實現財政總收入244.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實現工業增加值641.13億元,比上年增長8.2%。
產業基礎雄厚。已形成了以家電、軸承、化纖、紡織和汽配等37個產值超3億元的特色產業群和10多個國內最大的制造中心,被譽為家電之都、輕紡基地、打火機世界和軸承王國。
金融體系較為完善。區域內有銀行業金融機構35家、保險機構43家、證券營業部12家、小額貸款公司1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9家。截至2016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868.3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787.23億元;全市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29.51億元,位列寧波各區縣(市)首位。
金融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相繼出臺扶持中小企業上市若干政策,慈溪市共有上市企業5家,寧波證監局輔導備案企業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實質性開展上市、新三板準備工作的后備企業30多家,寧波股交中心掛牌企業41家。
產融合作不斷深入。以“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為依托,積極推動商業銀行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2016年轄內銀行利用平臺開展應收賬款融資成交額達到11.04億元;開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試點,通過與銀行強強聯合,為有資金需求、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提供貸款擔保;設立科技信貸“風險池”,對為創新型企業提供創業資本等服務的科技金融機構實施風險補償;設立2億元的工信基金,拓寬政府引導產業發展的方式,帶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產業投資領域。
產融合作 慈溪如何發力
慈溪將通過三年的持續推進,實現產融合作服務平臺及產融對接機制基本建立并有序運轉,科技金融與產業鏈金融得到明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成為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財政資金對產融合作的引導作用明顯提升,“3+3”產業體系(家用電器、機械基礎件、汽車零部件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和智能裝備、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初見成效。到2019年,上市掛牌企業將達到30家,股份制改造企業超過200家,各類產業投資基金規模超過50億元,經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打造成為全國產融合作先行示范區。
搭建產融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一是搭建產融合作信息網絡平臺。建立慈溪市“政企銀”對接網絡平臺,及時將企業融資需求傳遞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進入“政企銀”平臺的融資項目,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三方共贏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低息的貸款融資。同時,積極組織線下項目融資洽談會。二是健全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在慈溪市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基礎上,吸收整合征信、納稅、供電、國土、房管等各類信息平臺,推動地方、行業信息系統建設及互通互聯,構建全社會信用基礎數據統一平臺,為金融機構提供企業信用信息綜合查詢服務。三是實施重點項目融資需求清單管理。根據慈溪市產業投資導向目錄,引導金融資金重點投向最具潛力、最有基礎的新興產業領域和特色優勢產業。同時以年為周期,建立“六大產業”和“七大工程”融資需求清單。
探索各類基金合作新模式推動產業發展。一是強化政府引導基金作用。設立“慈溪市工業和信息產業基金”,扶持重點產業;設立“慈溪市企業股改引導基金”,推動掛牌上市;建立各類基金合作聯盟,加快創新創業資金要素積聚。二是支持企業掛牌上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引導作用和增信作用,支持符合“中國制造2025”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制造業企業,利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融資,積極組織企業到寧波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為各類投資基金創造通暢的退出機制。三是支持企業并購重組。充分利用慈溪市企業股改引導基金,引導并購重組企業轉型升級。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發起設立并購基金,收購上下游關聯企業,同時引入境內外并購資金參與企業重組改造。優化信貸融資服務,充分利用商業銀行并購重組貸款政策,加大對企業并購重組的貸款支持力度。鼓勵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股權投資基金、并購基金以及產業投資基金等參與企業并購重組,并向企業提供直接投資、委托貸款、過橋貸款等融資支持。
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優化金融體系。一是積極扶持科技金融業務。進一步強化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科技金融業務專營機構,大力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積極開展科技保險試點,鼓勵新興金融機構和組織為科技創新服務。二是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大企業和政府采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輕資產中小企業供應商降低融資難度。抓住寧波市列入國家第二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的契機,搭建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平臺,降低跨境電商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融資難度。三是加快發展融資租賃業務。支持本地骨干企業發起設立內資融資租賃公司,鼓勵融資租賃公司以“3+3”產業為重點開展設備融資租賃業務,鼓勵制造業企業通過售后回租業務盤活現有機器設備等存量資產,同時鼓勵融資租賃公司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盤活固定資產提供中長期的融資支持。四是鼓勵企業開展債券融資。支持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等債券產品進行融資,對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發行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的,適當降低收費標準,切實減輕融資成本。同時,推動并購債、可轉債、高收益債等產品發展,支持企業滾動融資。五是探索投貸聯動融資模式。一方面,結合上市掛牌工作,引導銀行與股權投資機構合作,通過“債權+股權”方式,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商業銀行與政府性引導基金的聯動,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加大對政府引導基金直接、間接投資企業的信貸支持。同時,發揮科技信貸“風險池”在投貸聯動中的引導作用,對開展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提供風險緩釋措施和貸款損失風險補償。
創新財政金融互動模式支持企業轉型。一是規范發展穩健的融資擔保體系。通過新設或控股等方式,籌建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服務廣大中小微企業。鼓勵民間融資擔保機構創新產品與服務,提高對小微企業的服務水平。加強銀擔合作,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擴大、深化銀擔合作,主動參與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大與融資擔保機構的業務合作力度。創新銀擔合作模式,改進信息共享、合作準入、風險分擔和擔保機構資本金管理工作。二是拓寬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的應用領域。推廣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為工業園區建設提供融資支持,促進工業園區走專業化、行業化之路,提高入園企業產業互補性,引導企業群形成良好產業生態。同時,將工業園區從提供土地、廠房等基本要素上升為集物業、基金、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