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持續加快,社會治理面臨著嚴峻而迫切的現代化轉型考驗。筆者認為,推動社會治理創新,需要以人民為中心,運用戰略思維,在治理格局、治理靶向、治理方式、治理責任等方面進行體系構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優化治理格局,要體現“合”字。當今時代,政府、市場、社會扮演著不同角色,只有責任明確、合作共治,才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一方面,政府要善于運用市場思維、市場機制推進治理創新,運用利益引導、商業運作推進開放共治,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外包等方式化解矛盾、防控風險,形成一元主導、多元參與的合作共治體系。另一方面,要發揮好社會組織、企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在治理中的作用,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建立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發揮企業單位在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調動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同時,創新社會治理還需加強協商民主建設,健全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城鄉新型治理體系。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通過舉行民主懇談會、議事會,做到社區(村)的事情由群眾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
堅持治理靶向,要體現“準”字。社會治理是一門復雜的學科,更是精細的藝術。創新社會治理需深刻把握當今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形成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民主法治、科技創新的社會治理機制,在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上下功夫、求實效,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
著眼社會化,需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努力實現社會善治;著眼法治化,需要以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以法治標準評價社會治理,通過推動社會治理制度化、程序化,明確預期、穩定信心、激發活力;著眼智能化,需要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起來,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可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著眼專業化,需要遵循社會治理客觀規律,按照專業化管理標準進行治理,開展社會服務,促進社會治理效能最優化。
創新治理方式,要體現“久”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需求結構、社會心態、社會問題出現了新的特點,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創新社會治理需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一手抓突出問題整治,一手抓社會治理創新,努力實現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有機結合、無縫銜接。
在系統治理上,要拓寬信訪渠道,構建快捷高效的群眾訴求表達通道,同時發揮好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著力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在依法治理上,要強化法律權威地位,開展法制宣傳、法律服務、法律保障,形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環境;在綜合治理上,要確立“互聯網+”思維,積極運用互聯網來創新社會治理,加快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在源頭治理上,要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完善社會治理平臺機制、操作規范、技術標準,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個性化、人性化公共服務。
壓實治理責任,要體現“嚴”字。責任制是深化社會治理的治本之策和主要抓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抓住關鍵少數,實施獎懲并舉”,建立“清單式責任體系、常態化督察體系、制度化表獎體系、法紀化追責體系”壓實具體責任,以此推進社會治理工作提質增效。我們要從治理主體、治理能力、治理過程、治理績效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社會治理考核評價體系,實現社會治理工作評價“全覆蓋、無盲點”,確保評價體系能夠像“說明書”一樣指導工作、落實責任、實施獎懲。
創新社會治理還需強化守土有責、守土有方、守土有效意識,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格局,切實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作者單位:海曙區政法委)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