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即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張蒼水與錢肅樂率義軍,輾戰寧紹浙東一帶,抗擊清兵。不久,與鄭成功軍配合,馳騁在蘇、浙、皖、閩一帶,破瓜州、鎮江,包圍了南京;克徽州、寧國、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收復大批失地。
不幸的是,張蒼水在一次戰斗中遭清軍伏擊慘敗,但是他并不氣餒,不久又重新招募舊部繼續北上征戰。順治十六年(1659年)冬天,張蒼水北征兵敗,只身返回寧海,一路上非常狼狽,《魯春秋》一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死散殆盡,至棄騎,偽為失路賈。”但張蒼水似乎并不灰心,到了寧海這塊地方,首先老百姓表現非常熱情,張蒼水自己寫道:“海濱居民聞余生還,咸為手額,卻以壺漿相餉。余自慚無似,何以得此于輿情也。”又附了一首七律:“虛名浪說逐群雄,垂翅何心得楚弓?每把金魚羞父老,豈應竹馬笑兒童。衣冠不改秦時俗,雞黍相遺晉代風。正覺漁樵多厚道,不將白眼看途窮。”張蒼水把山頭村西山殿暫作帥府指揮部,又開始抗清大業了。
山頭村是瀉鹵之地,耕地稀少,不生五谷,老百姓一般從事漁業和曬鹽。山頭人為了擴大耕地,實行圍塘造田,但一條海塘年久失修,百姓不勝其苦,此時又是兵荒馬亂,性命攸關,誰還會去想筑塘的事。張蒼水看到這種情景,就“出金五十為倡,鳩工經始”,在原海塘舊址上,軍民合力“埤者崇之,圮者累之,闕者修之,薄者豐之”。老百姓為了紀念張蒼水,就稱這條海塘為“煌言塘”。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的戰斗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轉戰千里,三渡閩江,四入長江,戰功顯赫。康熙三年(1664年),因為叛徒出賣,閩浙總督趙廷臣包圍了張蒼水。趙廷臣以低聲下氣的語調寫信勸張投降,并用功名富貴誘惑他。但是張蒼水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并寫下了壯志凌云、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村》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還寫了一封書信《答趙廷臣》,對趙的勸降進行了答復。信筆墨不多,但義正詞嚴。對趙廷臣的勸降和誘惑,張蒼水回答“功名富貴,早等之浮云”;對來信以重兵包圍逼降,張蒼水又說“成敗利鈍,且聽之天命”。表面用語溫和,實質態度強硬。信中還列舉了文文山、許仲平等正反人物,表明自己誓死不降之決心,旗幟鮮明,言簡意賅。
1664年秋,張蒼水就義于杭州官巷口。寧波家鄉百姓為紀念這位抗清英雄,在縣學街建起了“錢(肅樂)張(蒼水)兩公祠”。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命名張蒼水故居所臨、與中山東路并行的一條街為“蒼水街”。
(周雪燕整理)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