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山從偏居一隅的漁村小島華麗轉身,如今高樓林立,路橋相通,山水相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白紙到畫卷,背后離不開梅山在改革創新上的集中發力:口岸貿易便利化改革進一步推進、類金融企業風險防控體系逐步建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實施……
勇試深水求突破,蹄疾步穩向前行。十年歷程,十年探索,梅山以改革創新為抓手,一步一個腳印,使其成為寧波新一輪發展的引擎,實現了這座濱海新城的跨越式發展,并持續釋放強大的經濟驅動力。
深化“大通關”建設
幫企業“降壓減負”
梅山擁有豐富的岸線資源和良好的港口條件,口岸貿易發展前景廣闊。作為浙江省、寧波市對外開放先行先試、功能創新重點區域,梅山口岸貿易便利化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大通關”建設讓不少企業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2014年9月,梅山口岸正式啟用關檢合作“三個一”模式,并將其作為關檢創新口岸通關模式、推動通關便利化的重大舉措。該模式實施后,通過完善電子口岸功能,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合作,可以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原來串聯的“先報檢后報關”通關流程,轉變成并聯的“報檢和報關同時進行”,企業只需完成一次輸入,即可同時完成報檢和報關的錄入。
以進境固體廢物原料為例,關檢合作“三個一”模式將其報檢的49項和報關的55項共104項必輸信息整合成80項,減少了23%輸入量。同時,對于需要開箱查驗、檢驗檢疫的貨物,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同時實施查驗,可以減少重復吊箱、重復開箱,從而減輕企業負擔,大幅提高通關效率。
寧波唯爾池塑料有限公司年進口廢塑料達5000噸,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由于廢塑料是國家法定檢驗商品,監管較嚴,每次貨物進口都要經過檢驗檢疫、出通關單、報關、海關查驗等多道環節。實行“三個一”模式后,環節合并,平均每票廢塑料的整體通關時間至少節省兩天以上 。
2016年3月,寧波市政府印發《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創建口岸貿易便利化示范區工作方案》,正式啟動貿易便利化示范區創建工作,梅山口岸貿易便利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貿易便利化示范區創建工作啟動后,我們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梅山保稅港區口岸事務管理局工作人員胡哲瑋告訴記者,為了方便企業,梅山海關卡口在去年12月啟用了二維碼識別功能,用來代替原來的IC卡。企業可以在梅山信息化管理系統企業端將多票載貨清單綁定到一個二維碼上,再將該二維碼打印出來或者發送至貨車司機手機上。司機通過海關卡口時,將二維碼置于機柜的專用讀取設備前,所綁定的所有載單信息即通過加密途徑發送給后臺系統進行校驗判斷是否正常放行。
近兩年,跨境電商業務飛速發展,新的業態也給監管部門工作模式提出新挑戰,梅山口岸又創新性地提出了關檢“集中查驗、集中監管、集中放行”的“三集中”監管模式,讓跨境電商企業同樣享受到“大通關”帶來的便利。另外,梅山口岸還在寧波地區率先實現了口岸查驗設施共享、口岸單位信息共享,對查驗場地共管、共用和標識統一,進境空箱查驗、進口廢物原料集裝箱放射性監管、船舶動態監管等信息互通,從而進一步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方便企業。
創新產業監管體系
筑牢風險“防控網”
基于梅山特殊的功能政策和財政政策優勢,從2010年起,梅山開始謀劃培育類金融產業。近年來隨著企業的集聚、服務的提升、名氣的打響,類金融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良好態勢,目前已經成為全省的引領示范區。2015年6月,梅山海洋金融小鎮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37個特色小鎮。
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在梅山保稅港區注冊的類金融企業共13168家,累計注冊資本16733億元,企業注冊數總量位于上海、深圳、北京之后,居全國第四位,梅山已成為全省資本密度最高、發展成效最顯著的區域之一。
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類金融企業,如何進行風險管控?“風險防控是類金融產業培育的‘底線’,隨著集聚規模越來越大,管委會對這塊工作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梅山保稅港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楊世業說,“除了工作機制上建立產業培育領導小組、風險防范領導小組,制定應急方案等舉措外,我們還摸索出一套較為系統的風控做法。”自2010年6月引進第一家股權投資企業以來,梅山保稅港區類金融產業尚未發生一起系統性、區域性、群體性事件。
梅山在開發開放期間,為加強產業規劃、招商、管理,設立了專門負責類金融產業招商的金融產業發展中心,并在經濟發展局設立了承擔金融辦職能的金融管理科,建立了完善的會審制度。類金融企業在工商注冊前,由招商部門、經濟發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分級審查,重大項目提交管委會金融風控領導小組,把控企業準入,從源頭上控制區域金融風險。
為嚴控網貸機構流入,梅山對類金融企業實行清單管理,專門制定了行業準入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同時,借助征信機構,運用金融科技,引進了第三方征信機構上海斯睿德,在會審時針對機構的投資方逐家進行查詢。自去年6月引進以來,梅山通過該征詢系統共發現120多個風險點,有效確保了企業引入的源頭管控。
“除此之外,我們還采取分類監管的舉措,重點關注投資來源地屬寧波的企業和2016年前注冊的自然人出資企業,而且要求股權投資企業在報批時作出到中基協備案的承諾。”楊世業說,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梅山相關部門會定期對區域的存量企業開展風險排查。除了電話、郵件等方式外,必要時還會約談企業負責人,以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同時通過網絡渠道、監管部門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對于存在風險的企業,要求企業整改合規,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保稅港區管委會還決定與深圳金證科技股份、西藏麒麟資本共同出資1000萬元,組建合資公司來開發信息服務平臺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審批服務、金融風控和產金對接三大功能,已被國家證監會列入試點督辦項目,市證監局已決定委派市基金業協會入駐梅山實際辦公進行業務指導。目前已在深圳金融辦和證監部門成熟運營的1.0版已于上個月遠程安裝到寧波移動云,梅山保稅港區已在此平臺開展“一企一檔”工作。
探索特色行政審批
助力“最多跑一次”
梅山在2010年建立了行政服務大廳。近年來,在“北侖統籌,相對獨立”的管理體制下,梅山行政服務中心創立了功能區行政審批服務的特有模式,有效服務于梅山的開發建設事業。
據梅山保稅港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趙小冬介紹,2011年梅山行政服務大廳全年辦件量只有3528件,但隨著梅山開發建設事業的快速推進,窗口辦件量也高速增加,2016年全年的辦件量達到57017件,增加了15.2倍,年均增長率為72.2%。今年以來,行政服務大廳窗口辦件量再破新高,僅在前10個月就達到了71835件,比去年同期增加87.2%。
高速增長的辦件量,折射出梅山強勁的發展勢頭,同時也對梅山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跟上”梅山的發展速度,近年來,梅山行政服務中心結合自身實際,在項目審批服務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
“梅山的行政機構雖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是一種優勢。”趙小冬說,“我們可以通過召集招商部門座談會,和相關行政審批單位進行溝通和協調,建立和投資單位的聯系,及時掌握項目的基本情況,進一步提高審批服務和項目服務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通過提前介入、上門服務、與相關審批部門專題協調、牽頭多個部門召開項目協調會等多種形式,梅山保稅港區管委會可以及時解決項目審批和項目前期工作遇到的問題,在項目報建的同時協調落實水電、通信、交通等施工必要設施。
今年以來,在省市的統一部署下,梅山積極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目前“最多跑一次”事項已達到全部行政審批事項的86%。按照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理念和目標,梅山還建設了全區一體的“統一受理”平臺。截至目前,平臺已完成4個部門累計90項行政審批與行政服務事項的配置工作和對接工作,其中17項部門自建系統辦理事項已與“統一受理”平臺完成對接,打破了各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了“收辦分離”“一窗受理,后臺分發”“協同共享”。
不僅如此,梅山還在行政服務大廳商事登記區成立了針對全程電子化登記的綠色窗口,選擇全程電子化登記的辦事人可省去排隊取號的時間,在該綠色窗口一次性完成注冊登記手續,極大程度優化了登記流程,縮短了辦理時間。目前,梅山通過全程電子化系統受理的新設企業平均每月達270家,超過梅山當月新設企業量的50%,受到企業和群眾一致好評。
“在商事登記‘容缺受理’服務方面,我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趙小冬告訴記者,針對那些具備基本條件、主要申報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條件,但次要條件或手續有欠缺的行政審批事項,商事登記窗口辦事人員可以采取“暫時性容忍”辦理,對申請事項予以受理和審查。對于缺少的相關材料,企業可以用快遞件的方式進行補充。而在窗口人員材料審核完畢后,企業還可以選擇通過快遞件方式收取營業執照及其他文件,實現“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