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介入技術是應用導管進入血管內腔,直接到達體內病變部位的血管,通過導管將藥物、造影劑、器材輸送到病變部位,對遠隔部位的病變實施微創性診斷和治療的技術[1]。目前經常開展的腦血管介入技術包括:血管內造影、動脈瘤彈簧圈填塞術、血管內支架成形術等。我院收治一例基地動脈尖動脈瘤合并頸動脈狹窄患者,行動脈瘤栓塞+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因合并癥較多護理難度隨之加大,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疾病簡介
患者,男性70歲,主因“頭暈心悸2年”于2017年7月12日入院,患者近兩年出現頭暈,走路活動及上樓梯時較明顯,休息后可自行緩解,伴心悸、間斷性胸疼,無發憋氣短,無惡心嘔吐及意識障礙。既往有高血壓40余年,口服施慧達治療;冠心病4年;膽囊切除10年。冠脈CTA提示LAD官腔中重度狹窄,DSA提示: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基底動脈尖動脈瘤。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 QD,氫氯吡格雷75mg QD,單硝酸異山梨酯60mg QD。于7月27日全麻下行基地動脈尖動脈瘤栓塞術+左側頸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中分別以2mmX3cm、2mmX6cm、1.5mmX1cm3枚彈簧圈填塞動脈瘤,以8mmX40mm自彭支架放置于左頸動脈。術后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 QD,氫氯吡格雷75mg QD,單硝酸異山梨酯60mg QD,靜脈給予法舒地爾擴血管治療。患者于8月9日好轉出院。
2 護理難點分析
該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難點有:(1)發生腦梗塞風險升高。支架和彈簧圈的同時置入使得斑塊更易脫落,急性血栓形成,比常規手術更易發生腦梗塞。(2)加重心肌缺血。患者既往冠脈CTA提示LAD官腔中重度狹窄,頸動脈支架的置入會刺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導致低血壓的發生,進一步降低心肌灌注,加重心肌缺血。(3可使動脈瘤破裂出血。頸動脈支架的置入使得顱內血管血流量顯著增加,導致血管源性腦細胞水腫,使血壓升高,進而使得動脈瘤出血。
3護理對策
3.1高血壓的護理
該患者術后3天持續ABP監測,患者血壓偏高,遵醫囑應用NS30ml+烏拉地爾100mg靜脈泵入控制血壓,ABP波動在140-160/70-90mmhg。高血壓患者血壓可控制到比基礎血壓低20~30 mmHg即可,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是栓塞術后早期及遲發性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要避免血壓過高引起破裂出血,又要避免血壓過低導致腦灌注不足而致腦缺血性損害[2]。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頭暈、頭疼、惡心嘔吐等癥狀,重視患者主訴。
3.2顱內高灌注的觀察
高灌注合征(HPS)是術后早期發生的嚴重并癥之一[3]。HPS常發生在術中及術后3天之內,有極高的致殘和致死率[4],表現為同側額顳部或框周的波動性疼痛、嘔吐、視力下降、高血壓、癲癇發作及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術后每15-30分鐘記錄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該患者術后2h訴彌漫性頭疼,經調節血壓后可緩解。術后9h復查CT,結果符合手術改變。
3.3腦梗塞的觀察
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進行語言功能和四肢肌力的評估,患者回答正確,四肢肌力IV級。如患者出現眼瞼下垂、言語含糊和肢體活動不利等,應警惕腦梗塞的發生。術后遵醫囑口服抗凝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3天,常規補液。
3.4造影后護理
術后穿刺側肢體嚴格制動24h,傷口加壓包扎6h,每2h觸摸足背動脈,監測皮膚顏色、溫度變化,麻醉反應消失后囑患者多飲水,促進造影劑排除。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淤青、血腫等。該患者左側足背動脈搏動較右側偏弱,同術前。
3.5體位護理
該患者術后因體位不適而產生焦慮,協助患者向患側翻身60。或向健側翻身20。_ 30。更換體位,保持髖關節伸直,小腿可彎曲,健側下肢自由屈伸,并隨時按摩受壓部位,減輕患者痛苦。
4小結
頸動脈支架置入和基地動脈動脈瘤栓塞的聯合手術,臨床上很少見,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術后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劉新峰,徐格林,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J].2008,10(6):479.
[2]潘奇,劉建民,許奕等,顱內破裂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后再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7(4):60—66
[3] Wu TY,Anderson NE,Barber PA.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carotid revascularisation [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2,83:543-550.
[4]Lieb M,shah U,Hines GL,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after carotid intervention;a review[J].Cardiol Rev,2012,20:84-89.
作者簡介:
賈曉丹,女,河北,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