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循證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優質護理干預,以此為基準,觀察組病患接受循證護理干預,分析相關結果。結果: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時間更短,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有效率偏高,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對于上消化道出血者應用循證護理,能夠準確獲取護理證據,減少患者止血時間,提升護理效果,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急救
上消化道出血為臨床常見急性消化系統疾病。其有著起病時間短、危害程度高等特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相關調查證實,對于該疾病患者,在其接受治療過程中,開展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加速疾病康復速度,另外也能改善預后結局【1】。循證護理為最近幾年新興護理模式,其依照病患臨床癥狀,使用針對性的護理方式。為了全面探究對于上消化道出血者開展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結合實際情況,本文擇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 來我院就診的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對部分患者開展了循證護理,得出心得,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診斷,患者符合衛生部最新頒布的關于此病臨床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腹部脹痛、便血、嘔血以及嘔吐等等。患者家屬知曉實驗過程,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男患者28例,女患者 22例。年齡區間為29.62-81.33歲,平均年齡為(48.14±5.28)歲。現依照雙盲原則,將病患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25例。連照顧病患基線資料不存在明顯差異,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優質護理干預,以此為基準,觀察組病患接受循證護理干預,細則為:
1.2.1成立小組
在護士長帶領下,成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循證護理小組。設立組長1名,護士長擔任。副組長2名,高年資護士擔任,組員4名,科室護士擔任。
1.2.2確定問題
循證問題包含:病患疾病變化情況,詳細為黑便、尿液量、嘔血以及生命體征,在此同時查看病患皮膚顏色。做好患者的用藥、飲食、特殊治療、心理護理以及出血控制護理。
1.2.3證據支持
上消化道出血的根本原因在于血管受損破裂,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食欲不振、腹部脹痛、便血、嘔血以及嘔吐等等。護士應當及時做好對癥處理工作,補充血容量,積極糾正電解質紊亂,倘若存在休克現象,應及時糾正。翻閱國內核心期刊文獻,尋找護理證據。小組成員討論護理方案,聯系實際,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循證支持方案。
1.2.4護理步驟
結合護理問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第一時間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做好備血輸液工作。積極觀察病患生命體征指標改變,如發生異常及時調節輸液速率,對于休克者,應當采取加壓輸液措施,對于器官病變者,應放慢輸液速度【3】。積極觀察病患是否存在血性痰液、肺部水腫以及咳嗽等現象。叮囑病患絕對臥床,將床頭上抬15-30cm,頭部固定在一側,避免誤吸。做好病患保暖工作,實時調節室內溫度。冬季可對患者使用棉被保暖,禁止使用電暖寶、熱水袋取熱。定期查看病患三腔二囊管是否漏氣,定期放氣。做好病患口腔護理,避免細菌定植,確保口腔清潔。保證衣物干凈整潔。確保皮膚干爽,減少摩擦次數,預防壓瘡。在患者發病時,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均會得到變化。在兩者相關作用下,其心理與生理情況均得到了一定的影響。患者對病情的不可控制與不可預見性越多,所出現的心理反應就越強,進而對生理造成影響。對于此,護士應當為病患做好心理干預,增加和患者交流次數,鼓勵病患說出內心真實想法。當患者嘔血時,護士應規避患者目光,第一時間清理血跡。在適當條件下,可對其使用鎮靜藥物。對患者講述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機制和治療情況,提升患者對疾病認知度,緩解內心焦慮緊張情緒,使用此法提升護理依從性。預防患者便秘,對于已經發生便秘者,可使用緩瀉藥物,以免加重患者病情。病患接受治療期內,應禁煙禁酒,禁食生冷刺激之物。保證心態平和,避免激動。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以提升機體新陳代謝速度,增加自身免疫力。出院時,對患者開展出院指導,告訴病患飲食作息規律,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出飲食食譜和康復方案,叮囑患者謹遵醫囑服藥,當出現異常時,應第一時間來院復診。
1.3觀察指標
(1)分析兩組病患止血時長。
(2)分析患者護理有效率。
1.4效果判定
結合患者停止出血時間,確定臨床治療效果,詳細為:
將胃管中引流液顏色變清澈或者糞便顏色變黃、糞便隱血檢查轉陰視為出血停止。
治愈:病患24h內,達到停止出血標準。
有效:72h內,達到停止出血標準。
無效:72h后,未達到停止出血標準。
有效率=(治愈人數+有效人數)/小組人數*100.00%。
1.5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使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中的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算,當數據中計量資料使用T值檢驗計算。當P<0.05時,視為存在統計學意義。
結果
2.1患者止血時間
對照組患者止血時間為(46.28±8.52)h,觀察組為(29.36±4.45)h。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時間更短,P<0.05.
2.2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有效率為96.00 %,對照組為81.00 %。觀察組護理有效率偏高,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細情況見表2.
3.討論
循證護理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學者Guyatt首次提出并應用于臨床【4】,為護士在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過程中,有機結合臨床和科研資料過程。循證護理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發展而來,經過對患者開展具有針對性護理措施,指導護理實踐。該護理方式首先提出了與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相關的護理問題,結合具體證據在制定出循證護理方案,預測病患在接受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開展預防性護理,其具有較強目的性,是一種將經驗性護理推進為科學化護理的有效方式。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自身健康需求目標也有所提升,循證護理運營而生,可為病患提供更為優質的衛生服務。
本實驗相關研究結果證實: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時間更短,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有效率偏高,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證實對于上消化道出血者應用循證護理,能夠準確獲取護理證據,減少患者止血時間,提升護理效果,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銳敏. 循證護理與預見性護理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中的臨床效果[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A02):1466-1466.
[2]李佳昕,任宏飛,張銘光. 循證干預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7,14(8):164-166.
[3]邊婕. 急救護理程序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 世界中醫藥,2015(a01):520-521.
[4]孫守剛,馬佳良,王瓊英,等. 急診內鏡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診治中的應用[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7,9(2):171-173.
作者簡介:
張敏,女,漢族,1989年4月生,江蘇吳江人,本科學歷,護師,研究方向:護理,所在科室:消化科,工作單位:蘇州市吳江區第一人民醫院(三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