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護理過程中采用護理干預,探究對壓瘡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參與原則在我院所收治的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中選取52例作為樣本人群,就診時間段是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52例患兒實行均分,2組患兒分別命名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26例患兒。參照組患兒:應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實驗組患兒: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將2組患兒實行不同護理干預后得到的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出統計學分析結果的相關性數值。結果:實驗組患兒Ⅰ期壓瘡、Ⅱ期壓瘡發(fā)生率均顯著性更低,對比參照組患兒而言,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護理過程中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治壓瘡,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壓瘡;防治效果
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需要獲得臨床重視,本組探究中共計選取52例患兒,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護理過程中采用護理干預對壓瘡的防治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基礎性臨床資料
參與本次探究的52例患兒均選自我院所收治的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中,就診時間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組別是2組,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即實驗組(n=26)和參照組(n=26)。實驗組中,男女患兒例數分別是14例、12例,患兒年齡在2個月至26個月不等且中位月齡為(11.5±4.2)個月;參照組中,男女患兒例數分別是13例、13例,患兒年齡在3個月至27個月不等且中位月齡為(12.0±5.6)個月。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給予本組探究中2組患兒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分析,分析結果為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各項臨床資料包括:患兒性別、患兒年齡、患兒病程、患兒具體病情變化等。
1.2方法
參照組患兒:應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予患兒病情監(jiān)測以及常規(guī)流程護理干預;
實驗組患兒: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即在參照組患兒護理干預基礎上增加壓瘡護理干預。
1.3判定標準[1]
利用美國壓瘡協會制定的壓瘡評估標準將壓瘡程度分級:Ⅰ期壓瘡、Ⅱ期壓瘡、Ⅲ期壓瘡、Ⅳ期壓瘡。
1.4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參與探究的52例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所有臨床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分析軟件名稱是SPSS19.0軟件,本組探究中,計量資料:經t檢驗且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計數資料:經X2檢驗且用率的形式表示。若統計學結果為P<0.05則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將2組患兒經過不同護理干預后獲得的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論如下:明顯實驗組患兒Ⅰ期壓瘡、Ⅱ期壓瘡發(fā)生率更低,對比參照組患兒而言,具備統計學意義且P<0.05,詳情參見表1。
3 討論
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利用靜脈留置針可避免多次針刺血管造成損傷且便利性較高,但是,患兒在頭部靜脈留置針期間易出現哭鬧以及影響皮膚局部散熱,易出現壓瘡想,需要給予患兒針對性護理干預,可獲得理想護理效果,可預防壓瘡。
給予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針對性護理干預期間,壓瘡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敘述:操作前,對患兒局部皮膚情況進行正確評估并詢問患兒家長患兒是否存在過敏史,穿刺靜脈時需要仔細把握并避免發(fā)生漏液、靜脈炎等[2]。操作時需要確保正確穿刺并保證安全無菌,給予患兒做好消毒準備并嚴格按照醫(yī)療程序進行護理干預。局部皮膚反應需要獲得臨床重視且需要密切觀察,若出現發(fā)紅、腫脹以及滲液情況時需要馬上拔除留置針并給予針對性處理。給予患兒家長健康宣教并使其掌握相關性壓瘡預防知識,給予護理人員集體培訓以確保護理人員可以充分掌握壓瘡相關性知識。確保患兒飲食健康并叮囑患兒在病情允許范圍內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以及高熱量食物[3],確保患兒機體免疫力進一步增強,指導患兒家長進行正確護理干預,避免出現不良護理事件。
本組探究中,實驗組患兒Ⅰ期壓瘡、Ⅱ期壓瘡發(fā)生率分別是11.58%、3.84%,均顯著性更低。
綜合以上理論得出,在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患兒護理過程中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護理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防治壓瘡,值得將其作為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珺.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壓瘡的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5):260-261.
[2] 劉麗紅.護理干預對小兒淺靜脈留置針壓瘡的防治效果[J].母嬰世界,2016(4):115.
[3] 姚海霞.小兒頭部靜脈留置針壓瘡的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8):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