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就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研究與探討。方法:選取我院在近一年收治的88例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4例。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對實驗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較比兩組患者的頭暈改善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的頭暈發作次數、發作時持續時間均有所減少,但實驗組的減少程度對比參照組更加顯著,P<0.05。結論: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為腦供血不足患者進行護理,對減少頭暈發作次數及發作持續時間均有顯著幫助,可將其作為該類患者的首選護理方案。
關鍵詞:腦供血不足;頭暈;綜合護理干預;效果研究
腦供血不足也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該類患者會因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包括頭暈頭疼、肢體麻木、乏力等,對其日常工作及生活具有嚴重影響[1]。其中以頭暈癥狀最為常見,為這些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對改善頭暈癥狀具有一定幫助。為提高護理質量,對近一年的部分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應用效果已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現將研究過程及數據做如下匯總:
1 基線資料及方法
1.1 基線資料數據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我科收治的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病例總數為88例。其中有47例為女性,41例為男性;年齡分布在28--73歲之間,中位年齡為(52.6±4.1)歲;腦供血病程在1--8.5年之間不等,平均(3.7±0.5)年。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4例。將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遵照醫囑用藥、注意事項告知等;實驗組患者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如下:
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講解腦供血不足頭暈的病因、危害性、防治方法等疾病知識,以便讓其對自身疾病更加了解,對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患者依從性也有所幫助[2]。叮囑患者要健康飲食,控制好血壓及血脂。如果患者存在煩躁、焦慮、抑郁等情緒,護理人員要耐心與其溝通,聽取患者主訴,針對其所擔心、顧慮的問題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
體位干預:患者在臥床休息時,保持舒適體位,枕頭的高度以15--20°為宜,利于腦部血液循環。在翻身、坐起時要保持動作緩慢,以免猛然坐起加重頭暈頭痛感。
穴位按摩:每日為患者進行頭部穴位按摩,如百會穴、四神聰穴、太陽穴等,10min/次,1日3--4次。
運動指導:指導患者合理運動,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要早睡早起。運動以慢跑、散步、打太極、瑜伽等為主,不可進行劇烈運動。同時要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以免加重頭暈、頭痛癥狀。
1.3 評價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頭暈發作次數、發作時持續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整理研究數據,核對無誤后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檢驗,計量資料是以( )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予以t值檢驗;計數資料是以(n,%)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予以卡方值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顯著的檢驗水準。
2 研究結果
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頭暈發作次數均、發作時持續時間均有所減少,但實驗組的減少程度對比參照組更加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1。
3 討論
腦供血不足是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復發率,腦血管硬化該病的主要誘因,而腦供血不足又會促進腦血管硬化病變,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3]。臨床中,常為該類患者施以疏通血脈、清除自由基以及營養腦細胞等對癥療法,可獲得理想效果,在此期間的護理工作同樣不容忽視。我科目前主張為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文中主要是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體位干預、穴位按摩以及運動指導等方式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以促進病情康復。此次研究中,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對實驗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頭暈發作次數均、發作時持續時間的減少程度均優于參照組,P<0.05;這一結果足以體現為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為腦供血不足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患者的頭暈發作次數,還可縮短發作時的持續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及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褚彥君,張愛月,王素蛟等.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1):2375-2377.
[2]嚴紅梅.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0):114-115.
[3]朱文錦.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最佳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