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對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期間,觀察心理護理方式的臨床施護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7月收治的105例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所有研究對象選擇數字奇偶法分組;對照組(52例):應用基礎護理模式開展心肌梗塞后抑郁護理工作;觀察組(53例):應用心理護理模式開展心肌梗塞后抑郁護理工作;對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心理變化回顧性分析。結果:對照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護理前抑郁評分為(71.19±2.53)分;護理后為(58.13±1.69)分;觀察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護理前抑郁評分為(70.82±2.39)分;護理后為(30.13±0.72)分;同對照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抑郁心理變化比較,觀察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降低程度尤為顯著(P<0.05)。結論:臨床在開展心肌梗塞后抑郁護理工作期間,充分應用心理護理方法加以施護,對于抑郁狀態的改善效果優良可以做出充分保證,從而優化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預后能力。
關鍵詞:心理護理;心肌梗塞;抑郁;臨床療效
眾多心血管疾病中,以心肌梗塞疾病的出現較為常見,并且發病后的心肌梗塞患者,內心會因此呈現出瀕死感,從而對應性呈現出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對心肌梗塞疾病誘因加以分析,主要因為個人情緒出現異常激動現象導致最為普遍。在患者情緒激動的情形下,患者的交感神經會呈現出異常興奮的現象,從而使得血壓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升高,最終呈現出心肌梗塞的現象【1】。本次研究意在確定最佳方式對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開展護理工作,以此促進心理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7月收治的105例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所有研究對象選擇數字奇偶法分組;對照組(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齡分布范圍為56歲~72歲,平均年齡為(65.39±1.95)歲;觀察組(53例):男21例,女32例;年齡分布范圍為59歲~75歲,平均年齡為(65.45±1.96)歲;將呈現出意識模糊嚴重、精神功能缺失以及神經衰弱癥狀患者排除;對兩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施以對比,呈現出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52例):應用基礎護理模式開展心肌梗塞后抑郁護理工作;觀察組(53例):應用心理護理模式開展心肌梗塞后抑郁護理工作;對照組主要就對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個人體征以及病情指標加以觀察等方面完成。觀察組為:
1.2.1 施以健康教育干預
心理護理工作在開展期間,以健康宣教作為基礎項目,其意在提高患者對于自身所患疾病知識了解度,從而對于心肌梗塞病情的控制做出充分保證。此外通過講座等系列方法完成所有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宣傳教育,就心肌梗塞疾病誘因以及施護要點等加以講解,之后將患者對于心肌梗塞疾病的科學認知度顯著提高,從而使得內心因此呈現出的緊張感以及誤解感充分消除【2】。
1.2.2 施以心理疏導干預
護理人員需要合理將同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溝通力度提高,對其個人主訴認真傾聽,就導致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出現抑郁心理的原因加以有效明確。此外,使患者可以有效體會到被尊重感以及被關愛感,從而對于理想護患關系的創建做出保證【3】。
1.2.3 施以社會干預
在開展社會干預工作期間,主要于社會支持方面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展開。護理人員需要鼓勵心肌梗塞患者家屬對于患者的護理工作積極參加,從而將患者的家屬關心感顯著提高。此外,禁止患者家屬對心肌梗塞患者進行斥責,并且對于患者的生活以及愛好避免過多干涉,從而對于良好家庭氛圍的創建做出保證,對于抑郁心理的緩解做出充分保證。
1.3 判斷標準
對于所有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心理評定,利用SDS評分方法完成;無抑郁:最終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評定結果在50分以下;輕微抑郁:最終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評定結果在51分與60分范圍內;中度抑郁:最終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評定結果在61分與70分范圍內;重度抑郁:最終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評定結果在70分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準備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所有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護理干預結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抑郁情況變化評定)組間對比以 形式施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顯著。
結果
對照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護理前抑郁評分為(71.19±2.53)分;護理后為(58.13±1.69)分;觀察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護理前抑郁評分為(70.82±2.39)分;護理后為(30.13±0.72)分;同對照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抑郁心理變化比較,觀察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降低程度尤為顯著(P<0.05),見表1。
討論
諸多患者在患有心肌梗塞疾病后,均會呈現出抑郁癥狀,并且程度表現有所不同,如果患者表現為悲觀情緒后,會對心肌梗塞疾病療效產生對應性影響,并且更為嚴重往往使得患者并發出現惡性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從而無法對心肌梗塞疾病預后良好做出保證。
通過對心肌梗塞患者積極開展心理護理工作,可以充分于健康教育、心理疏導以及社會干預等方面完成具體工作,從而實現心理護理干預的全面性。并且本次開展心理護理工作的觀察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同開展基礎護理工作的對照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比較,前者成功改善了抑郁心理評價效果,從而可為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預后質量提高做出保證。
綜上所述,臨床對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期間,心理護理工作模式的針對性應用,對于心理狀況的改善以及抑郁癥狀緩解程度的良好均可以做出保證,從而避免負性情緒對心肌梗塞病情恢復造成影響,優化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預后能力。
參考文獻:
[1] 邢玉紅.循證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2015,12(7):128-128.
[2] 呂秀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護理中全程優質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7):212.
[3] 徐凱莉.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7,4(1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