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皮三針治療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療效。方法:采用皮三針針刺損傷部位。結果:總有效率94.3%。結論:皮三針治療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有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關鍵詞:軟組織損傷/針灸療法 皮三針
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是骨外科臨床常見病,常因疼痛而服藥效果不佳至針灸科門診就診,運用中醫傳統治療方法治療該病已成臨床一種重要方法。筆者自2009年至今應用皮三針治療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35例,臨床效果較為滿意,現在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35例均為本科門診病人,男29例,女6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19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3個月;內側副韌帶損傷25例,外側副韌帶損傷10例;急性期12例,慢性期23例。臨床表現:多數有明確的膝部外傷史,急性期膝關節腫脹、疼痛、皮下瘀斑,局部有明顯壓痛,膝關節伸屈功能障礙,側方擠壓試驗(+);慢性期可有輕重不一的癥狀,或隱痛,或腫脹,或酸楚,或功能障礙,常因勞累等加重。X線檢查:在內、外翻應力下拍攝,可有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診斷標準 1有膝關節損傷病史;2膝關節疼痛、腫脹、部分有皮下瘀斑,局部壓痛,膝關節伸屈功能障礙;3膝側方擠壓試驗陽性,無異常的內、外翻活動;4 X線檢查無骨折。
治療方法 針刺操作取穴:在損傷局部取穴為主:阿是穴、膝眼、陽陵泉、足三里、膝陽關、陰陵泉、血海。針刺方法:以阿是穴(最疼痛處)為中心平刺一針(針刺方向不限),然后在兩側以相互平行方向平刺二針;其余穴位以常規針刺法,得氣后均行瀉法,每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后取針。同時用TDP 照射阿是穴部位。每天一次,5次為一療程,未愈者休息2天后再治療一療程,二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膝部活動功能正常;顯效:膝部疼痛消失,但持續1小時膝部仍有輕微酸痛;好轉:癥狀體征輕微,持續1小時膝部酸痛明顯;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治療結果 治愈18例,顯效12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3%。
典型病例 張某,男,53歲,民工。2015年6月22日就診,述右膝內側疼痛5天。患者在工地干活時不慎跌傷致右膝內側疼痛,在當地衛生院診治,服藥3天療效不佳。刻診:右膝內側輕腫,局部輕壓痛,浮髕試驗陰性,抽屜試驗陰性,側方擠壓試驗(+),膝關節旋轉提拉試驗(+)。X線檢查右膝關節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右膝內側副韌帶損傷。依上法取膝內側阿是穴部皮三針刺法,血海、陰陵泉、內膝眼常規針刺,TDP局部照射,治療1次疼痛明顯減輕,繼續治療2次疼痛消失,膝部活動正常。半月后隨訪,膝部無異常,已在工地正常勞動10余日。
討論 膝關節的內側副韌帶起于股骨內髁結節,下止于脛骨內髁的內側面,其深部纖維與關節囊及內側半月板相連,具有限制膝關節外翻和外旋的作用。外側副韌帶起于股骨外髁結節,下止于腓骨小頭,具有限制膝關節內翻的作用。膝關節的內、外側副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主要支柱。當膝外側受到暴力打擊或重物壓迫時,可使膝內側間隙拉寬,內側副韌帶發生拉傷、撕裂或斷裂等損傷。若膝內側受到暴力打擊或重物壓迫時,可使膝外側間隙拉寬,造成外側副韌帶發生拉傷、撕裂或斷裂等損傷。由于膝關節有生理性外翻角,而且膝外側有更多機會受到損傷,因此臨床上內側副韌帶損傷更為多見。治療以手法治療為主,以及制動和藥物治療,而針灸治療亦成為越來越多患者的選擇。針刺以局部及鄰近取穴為主,能夠有效地發揮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能,使患處軟組織功能得以恢復(1)。而皮三針是以經絡為依據,在“以痛為腧”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而采用的新型針刺方法,屬無痛或微痛針刺法,對疼痛病變部位有著松解止痛的作用,有突出的止痛、緩解肌肉痙攣、改變病變部位功能的作用(2,3)。皮三針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能通過阻斷末梢神經的疼痛反射而發揮其治療作用。當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痙攣的肌肉得以舒展,血液循環得以改善,淤血和炎癥得以及時被吸收,受傷組織逐漸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07.
(2)鄭英斌.“皮三針”治療肋間神經痛56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3,01:32.
(3)茍娟平,李永峰.李永峰應用皮三針治療軟組織損傷經驗[J].湖北中醫雜志,2015,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