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在剖宮產手術中的鎮痛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期間至我院接受治療的40例剖宮產擇期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A組患者手術完成后采用硬膜外腔推注2mg嗎啡的方式進行術后鎮痛,B組患者手術完成后采取超聲引導下雙側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TAPB)完成術后鎮痛。于術后1h、4h、8h、24h隨訪病人,收集并記錄患者各時點疼通視覺模擬(VAS)評分、患者鎮痛效果滿意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不同時點測得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鎮痛滿意度高于A組患者,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呼吸抑制及惡心嘔吐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大于0.05);A組患者發生尿潴留及皮膚瘙癢的幾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腹產手術后患者鎮痛中,采用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可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術后鎮痛,同時,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具有較高的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剖宮產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術后鎮痛效果研究
在剖宮產手術中,患者腹壁切口會造成產婦術后疼痛感的出現,目前,臨床上采用的剖宮產術后鎮痛方案主要為經硬膜外患者自控鎮痛(PCEA)及靜脈患者自控鎮痛(PCIA)兩種。但在臨床實踐中,以上兩種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產婦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幾率較高。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TAPB)在剖宮產患者術后鎮痛中不斷的被應用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對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在剖宮產手術中的鎮痛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期間至我院接受治療的40例剖宮產擇期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0-37歲,體重50-82kg,ASA I-II級,所有患者均無椎管內麻醉禁忌癥及慢性疼痛疾病史,不存在腹壁皮膚感染及破損,對本研究所采用的要去不產生過敏現象。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A組患者手術完成后采用硬膜外腔推注2mg嗎啡的方式進行術后鎮痛,B組患者手術完成后采取超聲引導下雙側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TAPB)完成術后鎮痛。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所有產婦及其家屬簽有麻醉與鎮痛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管理委員會批準。
1.2 麻醉與鎮痛方法
手術前采取后鼻導管給氧的方式,借助心電儀設備測出產婦心電圖、心率、血氧飽和度及無創血壓。采用detex-ohmeda麻醉監護儀(生產廠商:通用電氣醫療集團芬蘭公司,規格:S/5 Compact)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產婦腹內斜肌及腹橫平面阻滯。手術結束后A組產婦經硬膜外導管注入嗎啡2mg,B組產婦經超聲引導下行雙側TAPB,產婦取仰臥位,在腹外斜肌后緣及背闊肌前緣三角區域,消毒鋪布后,依據具體的操作方法完成穿刺。
1.3 觀察指標
于術后1h、4h、8h、24h隨訪病人,收集并記錄患者各時點疼通視覺模擬(VAS)評分、患者鎮痛效果滿意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完成所有數據的分析,采用卡方檢驗處理計數資料,等級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術后VSA評分比較 經觀察,兩組產婦不同時點VSA評分無統計學差異(如表1所示)。
2.2 兩組產婦術后鎮痛滿意度比較 A組患者術后鎮痛滿意度為70%(21/30)。B組為93%(28/30),B組術后鎮痛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P<0.05.
3 討論
剖宮產術后鎮痛對產婦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產婦手術后腹部持續性的疼痛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反應,TAPB通過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產婦腹內斜肌及腹橫平面阻滯,有效的減輕恥骨后手術切口疼痛。羅哌卡因是長效酰胺類局麻藥,與一般麻醉藥物相比,其毒性較低,在臨床中應用廣泛,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羅哌卡因濃度為0.375%,保證了良好的術后鎮痛效果。各時間點的VAS評分及硬膜外推注嗎啡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TAPB方法鎮痛效果良好,避免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是臨床醫學中較為理想的鎮痛方式。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剖宮產術后鎮痛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許福生,莊海濱,鄧莎,劉金花,查本俊,吳志云.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的效果[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10:1012-1014.
[2]張彩舉.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的效果[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11:74-75.
[3]王進,王祥,王廣森. 甲磺酸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的效果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21:2162-2164.
[4]林傳濤,王菁,周敏. 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的臨床效果[J]. 福建醫藥雜志,2015,0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