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潰瘍性結腸炎內科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選擇2016年6月-2017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6例,對照組26例,分別接受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免疫調節劑治療和柳氮磺胺吡啶+激素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結果:觀察組患者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2.3%;對照組患者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69.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免疫調節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內科診斷;治療
為了研究潰瘍性結腸炎內可診斷以及治療方法,選擇2016年6月-2017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2017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發熱、關節痛等隱匿癥狀,體征以左下腹輕度疼痛、壓痛,經結腸鏡+病理學組織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1]。將全部患者隨機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6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8.7±32.4歲;男14例,女12例;病程0.5-14年,平均病程7.6±6.4年。對照組26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9.4±31.5歲;男15例,女11例;病程1-12年,平均7.4±5.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診斷
全部患者均接受病理學檢查,包括血液檢查和分辨檢查,血液檢查可發現白細胞升高、血沉以及C反應蛋白升高,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發現多凝血酶時間延長,血清蛋白、鈉、鉀、氯水平下降,糞便檢查顯示內側粘液膿血便,鋇劑灌腸氣鋇雙重比對造影,結腸鏡檢查有無直腸、乙狀結腸彌漫性病變。持續以及反復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且合并不同其他全身癥狀,結腸鏡檢查發現典型改變以及黏膜活檢組織病理學表現可確診[2]。
1.2.2治療
對照組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2g/d,分4次服用,逐步增加用量至4-6g/d,堅持用藥至少1a,輕度患者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100mg靜脈注射,1-2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免疫抑制藥物硫唑嘌呤口服1-2g/kg,1次/d。
1.3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各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黏膜表面正常橘紅色,病理檢查結果正常,大便次數<2次/d,便中未檢出紅細胞與白細胞;
有效: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黏膜表面有輕度炎癥和充血,便常規、血檢正常,結腸鏡提示黏膜假息肉,潰瘍面明顯縮小,大便次數2-4次/d,高倍鏡下便中紅細胞、白細胞計數<10個;
無效:患者各項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nx100%。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n,%)經卡方檢驗,計量資料( )經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2.3%;對照組患者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69.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現階段,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顯示患者遺傳因素、感染、自身免疫、精神抑郁以及焦慮等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發病[3]。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反復,有明顯特異性,本次研究選擇的患者多累及大腸黏膜層,病變有從直腸遠端向近端發展的趨勢,直腸、乙狀結腸受累比較多件,占到總發病率的71%[4]。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緩慢病情隱匿,病程幾年甚至幾十年不等,表現出明顯的活性期和靜止期,臨床上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慢性復發型、慢性持續型、爆發型以及初發型等集中,根據嚴重程度劃分為輕、中以及重三級[5]。現階段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斷以結腸鏡檢查為主,因為結腸黏膜屬于腸壁表面,借助結腸鏡、放大內鏡可以清洗觀察染色腸壁黏膜情況,發現病變部位,確定腸黏膜病理改變程度,為臨床分期和有無癌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結腸鏡以及鋇劑灌腸檢查可以發現潰瘍性病變,但是無法進一步確定病變性質,對后期治療的參考價值不大,因此臨床結腸鏡檢查需要夾取少量黏膜組織進行病理化驗,病理活檢能夠進一步區分潰瘍性結腸和其他原因結腸炎,并進一步評估癌變可能,提高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潰瘍性結腸炎造成的黏膜損傷和黏膜自身修復過程同步進行,促進黏膜修復,治愈潰瘍性結腸炎的關鍵在于有效抑制黏膜損傷,同時進一步強化黏膜保護,加速黏膜修復。臨床治療應以緩解癥狀、預防并控制急性發作、預防并發癥和防范復發等方面入手。一般輕度患者可以給予水楊酸制劑,或者配合局部灌腸和中藥治療,重度患者需要給予水楊酸制劑,在此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了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治療,效果優于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綜合效果比較理想。
結語:
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免疫調節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常旭.血清 IL-23和 IL-17水平變化在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68-69,70.
[2]甘玉榮.消化內鏡在炎癥性腸病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初探[J].健康前沿,2017,26(2):120.
[3]賈國葆,吳建勝,吳亮等.巨細胞病毒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臨床意義及其診治策略[J].醫學研究雜志,2017,46(3):102-105.
[4]季雪良,陳光蘭,汪望月等.炎癥性腸病患者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1):98-99,102.
[5]李召風,賈愛芹,孫琳等.妊娠及產褥期潰瘍性結腸炎管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2):41-44.
作者簡介:畢玉鳳,女,1983年生人,山東青島人,護師,畢業于山東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內科護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