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觀察兩種壓迫時間對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方法:選取我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PICC置管患者10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53例)和對照組(n=53例),對照組常規壓迫6小時,觀察組壓迫12小時,對比觀察兩種不同壓迫時間的止血效果。結果:觀察組24小時滲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24小時滲血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明膠海綿聯合彈力繃帶壓迫12小時止血效果優于壓迫6小時。
關鍵詞:PICC置管 明膠海綿聯合彈力繃帶 壓迫6小時和12小時 止血效果
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由具有置管資質的護士進行置管,操作簡單,并發癥少,創傷小,留置時間長達幾個月到一年,[1]可減少因反復穿刺而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有效防范藥物外滲現象,是腫瘤患者靜脈治療性價比較高的理想途徑。但腫瘤患者常有凝血功能障礙,PICC置管后容易發生穿刺點出血,為減少患者滲血量,我科對106例置管患者分別采取明膠海綿聯合彈力繃帶壓迫6小時和12小時,比較觀察兩種不同壓迫時間的止血效果,結果證實壓迫12小時效果要優于壓迫6小時,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PICC置管的腫瘤患者106例,置入導管均為美國巴德公司PICC導管。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齡22-95歲,平均58.1歲。按置管先后順序將10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外周血管條件、穿刺部位選擇、凝血功能、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止血方法 兩組患者均置入美國巴德4Fr三向瓣膜PICC導管,置管成功后,將一塊明膠海綿進行對折,大小約 1.0cm×2.0cm,壓迫在穿刺點上方,上貼10cm×12cm施樂輝IV3000透明敷貼[1],將無菌紗布九折后壓迫于穿刺點上方,外用8.0cm寬的彈力繃帶纏繞手臂2圈壓迫穿刺處。
1.2.2壓迫時間
對照組常規壓迫6小時后松解彈力繃帶,不再進行局部加壓。觀察組常規壓迫6小時后,護士根據患者穿刺點滲血情況,將彈力繃帶只纏繞手臂1圈壓迫穿刺處,再壓迫6小時后徹底解除壓迫,不再進行局部加壓。
1.2.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24小時滲血量。滲血量:PICC置管后24小時常規由具有PICC維護資質的護理人員更換貼膜。每塊明膠海綿全部浸濕滲血量計數為1ml,浸濕一半滲血量計數為0.5ml。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用X2進行檢驗,P<0.05即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24小時滲血量比較見表1
3討論
化療是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性強,易導致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PICC置管具有操作簡單,并發癥少,創傷小,留置時間長達幾個月到一年的優點,是腫瘤患者靜脈治療性價比較高的理想途徑。但腫瘤患者常有凝血功能障礙,置管后容易發生穿刺點滲血。置管后常規壓迫6小時,通常患者24小時滲血量較多,患者及家屬心理緊張,易使其對護理操作產生不信任感。本次研究在常規壓迫6小時后,將彈力繃帶壓迫度減輕,僅松松纏繞手臂1圈,繼續壓迫6小時后再徹底解除壓迫,既可以避免長時間高強度壓迫穿刺手臂,因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肢體麻木、水腫,又可以取得更佳的止血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緊張心理,促進和諧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徐文,閆俊,張愛云.明膠海綿聯合網狀彈力繃帶在腫瘤病人PICC置管后止血效果的觀察.《全科護理》.2015(16):154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