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骨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80例住院骨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中61例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19例發生了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對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D-D)含量、纖維蛋白原(FIB)、C反應蛋白、抗心磷脂抗體陽性進行檢查與比較。結果:觀察組D-二聚體(D-D)含量、纖維蛋白原(FIB)、C反應蛋白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D-二聚體(D-D)含量、纖維蛋白原(FIB)、C反應蛋白含量與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是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危險因素。且骨折狀況越嚴重發生的可能越大,臨床必須要加以重視。
關鍵詞:骨創傷;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
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面臨的危險系數也相對較高。尤其是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使得臨床創傷性病患數量增加。骨折作為臨床常見的損害之一,在治療過程中,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深靜脈血栓的存在會嚴重提高患者的醫療成本與生存風險,因此,臨床必須要對其發生的可能進行評估,并采取措施來規避[1]。筆者選取我院骨折創傷后發生深靜脈血栓與未發生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加以研究。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80例住院骨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中61例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19例發生了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35.67±6.34)歲。所有患者在性別等資料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采用散射比濁法、PT導出法、酶聯免疫法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檢查。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 )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D-二聚體(D-D)含量、纖維蛋白原(FIB)、C反應蛋白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3討論
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由于其下肢靜脈回流受到阻礙,從而使得血液在深靜脈中異常凝結,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通常來說,在患者發生骨折創傷后,其機體會處于一個持續牽拉或者制動的狀態,自然靜脈血液循環的速度就會相對減慢,血管壁則處于損傷與高凝狀態,這就很容易導致機體靜脈血中的血栓形成[2]。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少數患者的靜脈血栓會隨著其疾病的康復也消失,大多數患者的血栓會有擴散現象,且在臨床表現上與一般患者無異。這就使得患者無法及時的認識到自身的狀況,且就醫[3]。一旦血栓栓子脫落,將會使得患者肺動脈栓塞,從而危及生命。無論是治療或者是不治療,該種疾病的存在都會給患者以及其家屬帶來嚴重的負擔。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抗心磷脂抗體陽性均為血栓形成的風險因素,其能夠對患者體內的纖溶與凝血狀況加以反應。在患者纖維蛋白原濃度上升時,纖溶酶原結合量會減少,自然其溶解作用下降,血栓形成可能增加;而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所產生的物質,其在血液中穩定存在,在機體發生凝血纖溶亢進時,機體血液中該物質的含量上升;C反應蛋白是存在與血漿中的一種急性期反應的微量蛋白,如果機體存在炎癥反應,其含量會上升;抗心磷脂抗體其能夠導致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一旦存在陽性率上升,其血栓形成的可能也就增加[4]。另外,在臨床發現,患者年紀越大且骨折狀況越嚴重,其發生骨折創傷后血栓的可能性越高。
綜上所述,D-二聚體(D-D)含量、纖維蛋白原(FIB)、C反應蛋白含量與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是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危險因素。患者年紀越大且骨折狀況越嚴重發生的可能越大,臨床必須要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劉攀,盧冰,王躍,袁加斌,江東. 骨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32):6332-6335.
[2]張建立. 骨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03):497+500.
[3]郝茹,胡曉霞. 卒中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醫學裝備,2014,11(12):145-148.
[4]杜田. PAI-1、TAFI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系以及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有關危險因素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