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作品的創作與發展,都是一定時期社會背景下的思想表現。奧斯汀作為18世紀—19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她對當時英國社會環境下女性地位的不滿深深地體現在其文學作品中。本文通過分析奧斯汀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背景,進一步探討奧斯汀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奧斯汀 文學作品 女性形象
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的文學家,她對英國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大推動作用,現如今奧斯汀的作品依然受到人們的歡迎,甚至將其與莎士比亞相提并論。著名文學家威爾遜曾經評價奧斯汀:“在英國的文學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多次有趣的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無不影響著英國文學作家的聲譽,其中只有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的作品經久不衰。”由此可見奧斯汀的作品在英國文學史中的地位。雖然奧斯汀僅僅在世四十二年,并且她生活在工業時代,但是在她的作品中卻突出著鄉村風光以及中產階級生活。她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全面推動了英國女性解放的進程,展現出時代女性的思想,這也是簡·奧斯汀作品受到人們喜愛的根本原因。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奧斯汀的文學作品中,之所以塑造了眾多具有悲情色彩的女性形象,原因之一便是當時社會的背景以及個人經歷。可以說,奧斯汀的文學作品是對當時社會真實狀態的映射。奧斯汀生活在18世紀—19世紀之間,在這一時期的英國,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在經濟方面,女性都遭受著較大的限制,尤其是中產階級女性,更是面臨著婚姻的問題,這也導致女性為了財富而選擇結婚,奧斯汀的文學作品中便有對這一現狀的映射。曾經有學者評價奧斯汀是一個非叛逆者,還是一位與生俱來的現實主義者。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她根據現實的本貌在作品中描繪她所看到的世界,并且她與其他諷刺文學家有著類似之處,目光極其敏銳,處事極其機智,所以奧斯汀的作品并不僅僅滿足于對現實進行描繪,而且還通過對當時社會中所存在的不同見解以及態度等進行嘲諷或者從道德角度進行譴責。但是也有一些讀者,例如哈羅德·尼克森等,并沒有能深入了解奧斯汀文學作品中的嘲諷式表現手法,從而認為奧斯汀作品中的女性是勢利眼。在奧斯汀所處的社會時期,男權主義占據著絕對地位,人們認為女性只需要將家庭作為自己的全部便是好女人,并且女性最終的歸宿便是嫁人。同時也認為女性在生理上同男性的最大區別在于,女性的大腦相對于男性而言較為簡單,因此女性的智力也相對較低,所以當時英國社會認為女性只要服務好男人,做好家庭主婦便可以。另外由于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劣勢,也造成了當時女性在就業方面的困難,從而形成了女性在家庭財產繼承以及經濟分配方面的限制。女性只能將婚姻作為唯一的生存之法,如果女性沒有一定的嫁妝,那么婚姻也成為一種奢望。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性選擇自己的生活以及尋找合適的伴侶是比較困難的。奧斯汀的一生是沒有婚姻的一生,在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下,通過依靠自身的努力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而生存也是非常困難的。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環境,女性因為性別的原因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奧斯汀的作品中,正是體現了這種女性不斷尋求與男性平等教育機會而付出極大努力。奧斯汀作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她的作品收入要遠低于當時的男性文學家,通常她每年的稿酬為100英鎊左右,而家庭每年花費卻有400英鎊。奧斯汀在其遺囑中所留下的400英鎊也幾乎是她作品的全部收入。想要通過她的作品了解到當時奧斯汀的生活狀況,可通過她的作品《威弗利》看出一些:“他沒有創作小說理由,尤其是好小說。這不公平——他作為詩人已經名利雙收,不該來搶別人的飯碗。”由此可以看出,當時英國社會背景給女性所帶來的不公,這也是造成奧斯汀經濟窘境的主要原因,更是導致當時英國女性災難的主要原因,奧斯汀的生活遭遇也是塑造其作品女性形象的主要因素。
二、奧斯汀作品女性形象的分析
(一)《理智與情感》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理智與情感》是奧斯汀完成較早的文學作品之一,在作品中奧斯汀塑造了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奧斯汀塑造了埃莉諾典型的淑女人物形象,她不但有著善良的性格,得體的舉止,同時也具備著縝密的心思以及較強的洞察力。第一,她總是替他人著想,試圖為其他人排憂解難,當她的母親產生出與實際不相符的想法時,埃莉諾便會以勸解的方式開導母親。雖然當時埃莉諾僅僅十幾歲,可當瑪麗安遭受到感情危機而生病時,埃莉諾同樣在一旁勸導妹妹,從而讓妹妹開心快樂、轉變痛苦、積極面對人生。即使埃莉諾面對繼母以及繼母兒子與嫂子的刁難時,她也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妒忌,而是對同父異母的哥哥依然尊敬。而最能體現出埃莉諾人物形象的便是她對愛情的觀念,她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伴侶的人品,而不是伴侶的家世,雖然后來埃莉諾遭受到了巨大的愛情打擊,但是為了自己父親的身體,她隱藏了自己的病情,這也進一步展現出埃莉諾作為一個成熟女人應有的穩重。相對于姐姐埃莉諾來說,妹妹瑪麗安的人物形象則較為熱烈,瑪麗安是典型的感情外露的人物,直來直去的性格使得妹妹瑪麗安說話無遮攔,從而導致了她并不如姐姐那般受到歡迎,但這也體現出了瑪麗安較強的人物個性,顯現出了瑪麗安對父權社會的挑戰。在選擇伴侶過程中,瑪麗安與埃莉諾有著不同的選擇方式,這也是形成瑪麗安婚姻多變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瑪麗安遇到上校布蘭頓時,瑪麗安雖然感受到上校的權勢以及金錢,品行也較為正直,但是年齡的差異致使瑪麗安不得不放棄。后來瑪麗安又遇到了一位帥氣并且年輕的小伙威洛比,并且他們很快便處于熱戀狀態,他們這段愛情對于瑪麗安來說具有較大的意義,突破了當時英國社會環境對女性思維以及個性的束縛,只要威洛比出現,瑪麗安便會將目光集中在威洛比身上,并且時刻注重維護威洛比的個人形象。但是愛情總不會一帆風順,瑪麗安發現威洛比只是一個花花公子,對于愛情無法保持專注,這也給瑪麗安帶來了巨大的感情傷痛,讓瑪麗安大病一場。由此可以看出,奧斯汀雖然賦予了瑪麗安時代女性的特征,但是過于感情用事也顯得瑪麗安不夠穩重。
(二)《愛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愛瑪》是奧斯汀的成名作,通過愛瑪的成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國人,這部作品也被西方國家譽為經典。從作品的整體角度來說,愛瑪是一位極其具有女性思維的人物,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便是她所具備的自由以及獨立意識。其中形成愛瑪自由意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家庭成分,愛瑪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中,母親較早離世以及姐姐嫁人導致家庭中只有患病的父親以及家庭教師。在這種較為自由寬松并且充滿愛意的家庭中讓愛瑪的童年一直與快樂相伴,英國社會的傳統思想以及父權統治等壓迫完全遠離愛瑪,從而形成了愛瑪向往自由的個性與意識。也鍛煉出了愛瑪獨立自主的思維與意識。愛瑪主動肩負起管理以及維護家庭的責任,具有一定的女強人風采,當然這與愛瑪的個人性格也有著較大的關系。在愛瑪的成長中,更是形成了樂于助人的品格,她對待窮人更多報以同情的目光,并且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給予他們必要的援助,在社會中樹立了一定的威望與口碑。但是人畢竟不完美,愛瑪同樣也有著自以為是以及孤芳自賞的缺陷,也正是奧斯汀塑造的優缺點并存的女性形象。
(三)《傲慢與偏見》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最具價值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世界范圍,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作品中對于女性形象的描寫栩栩如生,并且都較為優雅。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無疑是最優秀的一個人物形象。在當時英國社會環境下,家庭是女人的天地現象普遍存在,這也進一步闡釋了當時女性對于社會地位的一種默認。即使女性有一定的能力,也需要秉承謙卑的性格,這樣才是女性應該具備的美德。但是這些在作品角色伊麗莎白的身上卻沒有顯現,這表現在伊麗莎白對社會以及周邊事物的敏銳觀察力,尤其是她奉行著愛情至上的理念。當其他女性還身在混沌時期,伊麗莎白便敏銳地感覺到了她的姐姐和賓利之間的情感,這說明伊麗莎白是一個感情豐富并且具備判斷力的女性。在伊麗莎白同達西的交往中,依然體現出了伊麗莎白那種獨特的性格。雖然人們對達西充滿非議,但是伊麗莎白依然對達西情有獨鐘,這是因為伊麗莎白并不在乎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是依靠她自身的判斷以及眼睛去審視。在誤會中,雖然達西并沒有邀請伊麗莎白共舞,甚至對伊麗莎白進行挖苦,看不起伊麗莎白以及她的家人,但是伊麗莎白運用自身的智慧與幽默一一應對,充分體現了伊麗莎白獨立的性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伊麗莎白說話之時語氣較為蠻橫和嘲弄,但也正是由此更加突出了伊麗莎白的智慧以及年輕人應具備的活力。盡管伊麗莎白突破了傳統,但無論是她的行為還是表現都沒有喪失道德。這便是伊麗莎白的優點。伊麗莎白同樣也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她的優點,并且在她的內心中因此引以為傲,這也是形成伊麗莎白驕傲面對咖苔琳夫人和拒絕達西傲慢求婚的原因所在。伊麗莎白的這種行為是對當時英國社會父權統治的一種無形挑戰,更是違背傳統英國道德的一種行為,所以這種行為極其具有女權色彩。
參考文獻:
[1] 趙巧智,范妮·普賴斯.走出父權制樊籬的女性——對簡·奧斯汀小說《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女性主義解讀[J].科技信息,2010(33).
[2] 閆毓芳.“最完美的女藝術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眼中的簡·奧斯汀[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 郭瑞萍,李俊婕.超越與創新——簡·奧斯汀小說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7).
[4] 范景蘭.“美女”形象的顛覆與解構——簡·奧斯汀的女性主義敘事策略解讀[J].青海社會科學,2011(2).
作 者:孫 潔,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英語教育。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