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文學造詣也是首屈一指。其寫作的詩詞作為我國詩詞藝術的瑰寶,不僅蘊含著他對前人詩詞歌賦的深刻理解,也顯示出他本身豐富而又深邃的中國智慧。用毛澤東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不僅是對毛澤東詩詞文化意蘊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對我國藝術歌曲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充實。《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眾多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對其展開美學特征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把握其他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美學特征的共性,進而為廣大聲樂學習者和音樂愛好者們在具體的歌曲演繹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9-0084-02
[收稿日期]2017-06-28
[基金項目]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研究”(項目編號:CX2017B671)。
[作者簡介]羅群(1993—),女,湖南新邵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湘潭411201)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其文學造詣也是首屈一指,是獨領風騷的一代文學巨匠。其寫作的詩詞作為我國詩詞藝術的瑰寶,不僅蘊含著他對前人詩詞歌賦的深刻理解,也顯示出他本身豐富而又深邃的中國智慧。用毛澤東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不僅是對毛澤東詩詞文化意蘊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對我國藝術歌曲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充實。《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眾多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對其展開美學特征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把握其他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美學特征的共性。筆者采用的是李劫夫譜曲、秦詠誠配伴奏版本(見音樂出版社出版、沈陽音樂學院編寫的《劫夫獨唱歌曲選》)。
一、《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詩詞意境美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廣州從《光明日報》上讀到郭沫若的《滿江紅》后于1963年1月9日寫下的,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1963年,中國剛剛走出三年自然災害的陰霾不久,中蘇關系又一直處于白熱化階段,同年底,郭沫若填《滿江紅》一詞,借此表達中國人民面對反華勢力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始終堅持斗爭的必勝信念,同時也歌頌了毛澤東以及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堅持原則,毫不妥協地與反華勢力做斗爭的堅定立場。毛澤東讀后備受感動,隨即作下此和詞,這首詞不僅是增強共產主義戰士斗志的沖鋒號,也是鼓舞人心的宣言書。
上闋以“小小寰球”起筆,可以感受到開篇不凡的恢宏氣勢。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地球只不過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而幾只到處碰壁的蒼蠅和地球相比較起來,就顯得更加微不足道了。“蒼蠅”所指的是國際上以赫魯曉夫為主的反動派勢力,“有幾個”表明了其處于極為孤立的境地,“碰壁”“嗡嗡叫”等詞更是形象地描繪出他們走投無路的無奈情景,且以聲寫神,完美地將聽覺效果充實于視覺效果。“螞蟻”二句先是活用“南柯一夢”的成語故事后是巧用“蚍蜉撼樹”的典故,都借以抨擊反動派勢力的虛弱渺小卻狂妄自大,且把這種“狂妄自大”做了進一步刻畫,從而進行更有力的嘲諷。“飛鳴鏑”三字簡括遒勁,比喻我方反擊敵人的批判文章就如同銳不可當的響箭般朝向敵人,同時也為自然過渡到下闋做了有力的鋪墊。下闋頭六句與上闋末的“飛鳴鏑”前后呼應,指出世界上許多事情都是處于急劇的發展變化中,做事情要抓準時機方能成功,實際上在喻指反擊反動派勢力已經刻不容緩,必須積極主動地出來迎接挑戰,不能坐失良機。“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累激”兩句對仗工整、氣勢磅礡,是對當時世界革命形勢的藝術概括與樂觀展望,表明這波瀾壯闊的斗爭潮流勢不可擋,誰若想阻攔誰就自取滅亡。最后發出了“要掃除一切害人蟲”的偉大號召,不僅寫得鏗鏘有力而且充滿極大自信,表達了人民的事業最終必定是勝利的。總的來說,全詞的寫作作者都采用了高度凝練的語言,不僅抒發了強烈的思想情感,體現了深厚的文學內涵,也把詩詞的意境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旋律抒情美
旋律,這個奇妙的從屬于音樂特有音響的構成體,它被譽為音樂的靈魂,成為音樂的基礎與支柱。它主宰著音樂王國的一切創造,音樂的形象、內容、題材、風格、民族特征等都由它來表現。僅僅是那么幾個音符和那十幾個音階,卻變化莫測地流動出難以計數的旋律,或令人神馳遐想;或令人陶醉迷戀;或令人引吭高歌;或令人翩翩起舞……它以無可替代的審美魅力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生活與發展。[1]具體在這首《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歌曲中,全曲上闋部分一開始就使用了帶空拍的兩拍切分節奏型,加上曲調與“小小寰球”四字聲調抑揚的充分融合,不難發覺出作者蘊含其中的雄偉氣魄和遼闊胸懷。接下來旋律依次下行發展,最低的旋律音停留在“碰壁”中的“壁”字上,且處于弱拍位置,就好似看到了“蒼蠅”到處“碰壁”的凄涼場景。“幾聲”的“幾”字出現在切分音上,爾后的旋律出現了帶空拍的節奏型,共同顯示出幾只渺小的蒼蠅面臨碰壁后所進行的聲嘶力竭的叫嚷,也只不過是僅僅的“幾聲”罷了,以此凸顯出以赫魯曉夫為首的國際反動派勢力慘遭碰壁后走投無路的凄涼景象。爾后旋律平滑流暢,速度上一改之前的自由舒緩而逐漸加快,力度上也得到了加強,似乎在針對以赫魯曉夫為首的國際反動派勢力的特點進行有力的嘲諷。“飛鳴鏑”三字先是“飛”字使用了長時值音符,二是“鏑”字運用了一字多音的寫作方法且在開頭處使用了上波音作為修飾,最后毫不拖泥帶水地以四分音符結尾,就好似說出了我方必定會同國際反動派勢力決戰到底的決心。下闋開頭部分換用急促感強的四三拍,力度上從mf上升至f,速度也得到了從稍快到快的轉變,加上不斷上行的曲調,共同表現出了“天地轉,光陰迫”的場景。隨后又回到了堅定有力的四二拍,加上切分節奏的使用,使得旋律更加激越高昂,既表現出了革命的意志和激情,同時也是對那些認為“斗爭可以慢慢來”的保守觀點進行了嚴肅的批判,“朝夕”的“夕”字做漸強處理,更是把歌曲情緒抒發得不留余地。“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云激”采用ff的力度開頭,旋律與歌詞的高度融合將歌曲情緒推向了最高潮,就好似生動形象地描述出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同形形色色的反動派勢力做斗爭的宏偉場面。最后終于引出斬釘截鐵的誓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其中“一切”和“害人蟲”要著重強調,演唱時要干脆果斷,把這種自信滿滿一覽無遺地給展現出來。整首歌曲的旋律手法細膩而深入,加上跌宕起伏的旋律對比,使原詩詞所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情感充分地得以抒發。
三、《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伴奏藝術美
著名作曲家秦詠誠先生曾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在他教學和工作的幾十年歲月中,譜寫了許多如《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1972)、《我和我的祖國》(1985)等家喻戶曉的優秀作品,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優美的旋律線條、鮮明的音樂形象及其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是最引人注目的。在他的旋律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時刻把握著時代脈搏,他將自身的生活感悟和敏銳的時代意識完美融合,每一次旋律的抒情過程都是他對生活和現實的一次自白,所以他音樂中的思維形象總是準確又直觀,這種創作特點在他配伴奏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一曲中也不外如是。
從整體上看這首作品的伴奏型,主要可以將樂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起始至第29小節,其中引子部分,作曲家先用一個三、四度疊置的和弦下落,以中強的力度讓樂曲在開篇便給人一種要敢于沖破束縛、勇于奮起反抗的沖動,旋律音程在兩組三度連音的過渡后,以多個四度同級的密集跳音和兩組八度反向進行,將情緒以不斷加強的力度讓旋律走向歌唱部分。此部分作曲家運用了京胡伴奏中常見的“伴唱過門”,在演唱的每一小頓時用“小過門”來填充板眼的手法,而其中的過門句則是承接引子處的四度跳音音型進行補充,這樣的創作方式不但使旋律與引子有種相互呼應的感覺,還將詩詞中四處碰壁、嗡嗡作聲的“蒼蠅”形象與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跳音節奏完美對應。第二部分第30至第44小節,歌詞上,此部分的音樂形象從凄厲抽泣的“蒼蠅”轉變為“螞蟻”和“蚍蜉”,毛澤東以夸張和比喻的手法,表達對霸權主義和反華勢力的控訴,而作曲家在伴奏型上則主要以左手八度級進,用低音和弦來表現對反華勢力不自量力的嘲笑鄙夷,搭配右手高音區五度以內和弦疊置為主的兩個三連音,描寫反華勢力費盡心機打壓我們的可鄙之態。另外在強度上較第一部分的歌唱處有加強效果,也讓音樂情緒隨詞意表現出了一種凌厲之勢。樂曲至第三部分,第49至第58小節與歌唱部分前疏后密的節奏規律相反的是,在伴奏上作曲家一反上片的密集緊湊,同歌唱旋律部分的節奏型完全一致,結合四個規整的三字短句,所產生的同步音效,恰恰加深了旋律聲部的音響效果,似黃鐘大呂,巨音鏗鏘。然而在下句中,作曲家更是延續了上句,繼續簡化伴奏,句意上的刻不容緩、據理力爭與伴奏上的簡潔明了形成明顯對照,最后長音上的多個偏音級進,更是將詞曲推向了第四部分高潮,最后發出“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堅定誓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最后的長音加花,低聲部以震音的方式,形成了一股驚心動魄、雷霆萬鈞之氣,高聲部則是由慢至快、從低越高、以弱到強,節奏型從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至雙音和弦,再至單音和弦的形式,適時強悍地表現出了一種敢于反帝抵霸和抨擊惡勢力的決心,以及堅決捍衛中華民族和無產階級利益的思想意志。
結語
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集毛澤東、李劫夫和秦詠誠三位大師智慧結晶的一首作品。本文筆者通過對其歌詞意境、旋律特色以及伴奏藝術三方面美學特征的闡述,進而得出這首作品在詞、曲、伴奏的搭配上符合中國傳統美學“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審美觀,對發掘和把握其他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是有借鑒意義的,進而為廣大聲樂學習者和音樂愛好者在具體的歌曲演繹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191.
[2] 臧克家.毛澤東詩詞鑒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李曉霞.毛澤東詩詞歌曲的藝術特色與演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4] 廖輔叔.談劫夫同志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的作品[J].人民音樂,1964(Z2).
(責任編輯:崔曉光)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范夢妮曾勤:論多元文化視角下儒家音樂文化的傳承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