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音樂韻律活動不僅能夠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表現力等諸方面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為了更好地發揮韻律活動的教育功能,本文從內容的選擇、語言的指導、空間的處理、標記的使用等幾個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幼兒;音樂韻律活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9-0040-02
[收稿日期]2017-07-16
[作者簡介]張必琴(1979—),女,江蘇如東人,昆山市漢浦書香幼兒園二級教師。(蘇州215122)幼兒音樂韻律活動作為幼兒在音樂的伴隨下,以有節奏的動作、姿態和表情來表達個體的思想感情和對音樂形象理解的一種形式,正迎合了幼兒身心特點以及審美認知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需要,成為了幼兒最喜歡的音樂活動之一。一般情況下,在組織韻律活動時,更多地著眼于幼兒機械性的動作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本身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忽視了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的自我表現力,更多地傾向于讓幼兒表演給別人看。這與《綱要》藝術領域“指導要點”中“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的精神是相悖的。因此,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組織幼兒音樂韻律活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依據幼兒身心特點,選擇合適的韻律內容
(一)根據階段發展需求,選擇合適音樂
一般認為,貼近幼兒生活、容易被幼兒感知并喜歡的兒童歌曲較為適宜。而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教學的實踐證明,選擇具有適度的陌生、新奇、富有挑戰的音樂更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也就是說在熟悉幼兒最近發展區域的基礎上,要注意“適應”和“挑戰”并存,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既要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
在小班階段:可選擇帶有生活經驗型的兒童音樂和具有傳統中國風格的音樂,如《頭發、肩膀、膝蓋、腳》和《拉大鋸》。還可以選用節奏簡單、旋律優美的音樂作為韻律活動的素材,如智慧樹節目中動物模仿操之《小松鼠》。因為這樣的音樂更易被幼兒感知并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在中班階段:上學期可以選擇帶有游戲性質的音樂如《小老鼠和泡泡》。游戲和律動相結合,既能夠愉悅幼兒身心,又能夠提高幼兒的音樂表現力,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到了下學期,可逐步加入具有民族風格、節奏歡快的中國音樂。如中國輕音樂《趕花會》。此類歡快、柔美、抒情的音樂,一定能夠感化幼兒心靈、啟迪幼兒心智。
到了大班階段,除了可以選用具有民族風情的音樂,如《紅綢舞》,還可以選擇帶有勵志性質的音樂如《男兒當自強》,此類音樂深受男孩子的喜歡。同時也可以選擇帶有異域風情的音樂,如《西班牙斗牛舞》,這類音樂風格明顯、節奏明快,能給幼兒帶來豐富的遐想。
(二)根據肢體發展需要,采用適宜的動作
幼兒韻律活動的動作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般生活動作、律動模仿動作、舞蹈動作。一般生活動作主要是指走、跑、跳以及點頭、拍手、彎腰、屈膝等一些大的肢體動作。律動模仿動作主要指:生活模仿動作、動物模仿動作、自然現象模仿動作、成人勞動模仿動作等。舞蹈動作主要是指一些已經基本程式化的藝術表演性動作。如劍指、蘭花指、碎步、跑跳步等。
通常情況下“一般生活動作”和“律動模仿動作”,幼兒憑借一些已有生活經驗和直觀教學手段,通過自身的主動練習可以直接獲得。而舞蹈動作需成人的示范指導才能逐漸被感知。因此小班初期主要考慮“一般生活動作”。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可以逐漸滲透一些“律動模仿動作”,如《小雞出殼》。實踐證明,在小班中后期,介入簡單的舞蹈動作,如:小碎步、娃娃步也是能夠被幼兒接受的。在中班階段,除了可以加大“生活動作”的難度以外,還須增加“律動模仿動作”的比例。除了拍手、點頭這些大的單個肢體動作外,還可以嘗試整體的綜合動作。如用踮腳的小碎步加上手臂的一前一后,左右搖擺,表現小魚游的動作。在大班,三種韻律動作均可以使用,但是以“律動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為主,較難的“一般生活動作”為輔。因幼兒之間的實際發展水平的差異,在“舞蹈動作”選擇方面應考慮到幼兒的可接納性,同時還須保持幼兒的興趣點。這與《綱要》提出的“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是一致的。
二、尊重幼兒認知特點,運用形象的語言指導
幼兒音樂韻律活動的基本對象為幼兒,因此應以幼兒發展為本,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提供給幼兒自我感受、自主表達、發揮創造的機會,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技能的提高。而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只能以引導者的身份介入指導。指導的途徑以有聲語言指導和肢體語言指導為主。
體態語言的運用。當活動準備開始時,教師可以通過眼神的暗示,提醒準備進入傾聽狀態,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應該保持相對穩定的傾聽姿態,和幼兒一起融入傾聽狀態。依據幼兒易模仿的年齡特點,加之音樂本身的吸引力,幼兒能夠較快地進入傾聽狀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幼兒對音樂做出反應,當然對于一些抽象的舞蹈動作,教師須以規范的分解動作幫助幼兒逐步學習。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師示范前,仍可讓幼兒先對音樂做出動作反應,哪怕只有個別幼兒接近正確地做出反應,也應該在幼兒的先行反應之后再做正確的示范。當出現隊形變換時,幼兒不能很快地做出反應,此時,就需要老師站在幼兒隊伍中,帶著幼兒一起做。當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時,教師要適時地以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等方式,給予幼兒積極鼓勵。
有聲語言的運用主要是指提問的設計和口令的運用。在完整欣賞音樂后,可以設計提問:你聽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你想干什么?在學習動作的過程中可以設計提問:你覺得什么動作合適?哪些動作容易做?哪些動作有困難?活動尾聲可以設計提問: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有什么收獲?等等諸如此類的開放性提問,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幼兒對音樂本身的感受能力和身體動作的協調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兒自身的審美能力。而口令較多地運用在隊形變換中,為了幫助幼兒較直觀地建立隊形概念,要盡力避免機械地喊出“一二三四”。而是有節奏地喊一些特殊的口令如“走走走走,拍拍手;走走走走,點點頭。拍拍拍拍,向前走;拍拍拍拍,回原位”。此外,在使用有聲語言的指導時,還須注意音調、語氣、節奏的把握。因為新鮮、新奇的語言刺激,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較好地解決活動中不穩定性的弊端。
三、依據幼兒學習需求,采用合適的空間處理
(一)教師的空間處理。以圓圈隊形為例:當一個圓圈站立時,教師以平等的身份站在圈上。這樣不僅能融洽師幼關系,還能讓所有幼兒看清自己的動作。如果出現雙圈,教師則站在內圈,因為內圈是外圈的參照。教師除了站位處理外,還有就是移位的處理。當幼兒需要模仿時,教師給以示范指導;當幼兒需要同伴時,教師給以合作幫助;當幼兒過度興奮時,教師給以鎮靜暗示;當幼兒注意力分散時,教師介入適時引導。正如《綱要》中所提出的那樣“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二)幼兒的空間處理。幼兒較好地掌握空間,不僅能夠發展幼兒的秩序感還能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圓圈是基本的較易被幼兒掌握的隊形,具有穩定性等特點。使用圓圈隊形,可以先從坐圈開始,然后過渡到站圈,最后到走圈。在站圈狀態下,一種是面向圓心,另一種是面向圓上。面向圓心時以上肢動作為主,面向圓上時一般先考慮順時針情況下的下肢動作。在大班可以先嘗試自己班級的隊形變換,如四隊變兩隊,再考慮年級組間的組合。如三個班級可以拼成一個太陽的形狀,同樣能夠被幼兒所接受的。這樣的組合無疑是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在自由空間狀態下,幼兒首先應該學會具備個人空間意識,即要避免對周圍幼兒的感染,這對較低年齡段的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其次還需要有合作空間。這對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做相關的要求。只有引導幼兒共享有限活動空間,才能促進其自控能力的提高。
四、根據幼兒思維方式,輔以直觀的符號標記
3~6歲幼兒思維,還處在直觀具體形象思維的階段。而音樂韻律活動的音樂與動作對幼兒來說往往具有抽象特征。而標記的使用,無疑是讓抽象的音樂與動作更具形象化、具體化。
合適的標記可以幫助幼兒較好地辨別空間。如在圓圈舞中,幼兒左手或右手戴上手腕花,幼兒以手腕花為定位參照,就能夠輕松地辨別左和右。年齡較小或能力較弱的幼兒在須實施隊形變換時,可以在地面貼上標簽,來輔助幼兒建立適宜的空間概念。
合適的標記還可以幫助幼兒掌握角色身份。如片段《貝貝舞曲》中運用小熊走路標記來表現音樂的緩慢,用小鳥飛的標記來表現音樂的輕快。在熟悉韻律活動內容時,讓幼兒戴上不同的頭飾,分別扮演小熊和小鳥,加深其對音樂的理解。
當然,標記的使用只是幫助有學習困難的幼兒讓抽象的韻律活動內容具體形象化,最終幼兒還須脫離標記,對韻律活動內容本身產生興趣,使音樂理解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表現能力得到均衡發展。
總之,不管選擇什么樣的韻律活動內容、采用什么樣的韻律活動形式,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放在理解幼兒實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進而促使創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幼兒自身能夠獲得身心愉悅和審美情趣的提高,正如美國音樂教育博導約翰·馬丁費爾阿班德提出的:“我們跳舞,首先是為我們自己而跳的。”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許卓婭.韻律活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許卓婭,孔起英.藝術[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劉露心)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王舉玲:農村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導入方法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