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前教育日益成為國家整體教育關注的熱點,學前教育為整體教育的奠基石。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中,聲樂是必修課程,重點在于兒童歌曲的演唱學習。面對學前教育專業大多數學生兒歌演唱“大白聲”的狀態,聲樂學習中的“混聲”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混聲唱法”可達到擴大音域、貫通聲區、統一音色,順利度過換聲區的目的,解決演唱中的高音難問題,使得高、中、低三音區歌唱狀態統一,從而輕松自如地演唱兒童歌曲。
[關鍵詞]學前教育;混聲;兒歌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9-0032-02
[收稿日期]2017-07-09
[作者簡介]李媛(1986—),女,江蘇淮安人,碩士,淮陰師范學院教師。(淮安223300)未經過聲樂系統科學訓練的人,通常會認為高音難唱,且唱高音時常會出現三種狀況:一是,很難將高音唱上去,一唱到高音就感覺嗓子被卡住一樣;二是,唱到高音時自然轉換用假聲演唱,導致聲音變得纖細無力、音量微弱;三是,為了達到高音的音高,撕心裂肺地喊叫,聲音讓人實在難以忍受。
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校時對聲樂的系統學習,大多處于零基礎狀態。僅憑平日對流行歌曲的哼唱接觸聲樂,但即便是平時的隨意哼唱,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唱到高音區時感到吃力,嗓子眼像被鎖住一樣,高音上不去,或者聲音突然變得纖細、音量微弱,并無法控制自己的聲音。在學前教育專業兒歌演唱學習中,使得兒歌失去了本身的純凈、明亮的音色,以致難以將兒歌演唱好。而兒歌演唱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幼兒園音樂活動也以歌唱活動居多,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科學的“混聲唱法”技能,在此筆者就這一問題展開對此課題的研究以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兒歌演唱的學習。
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學習現狀
(1)學生聲樂基礎薄弱
在傳統高考制度下,素質教育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普及到高中生,高中生為了以滿意的文化成績考取理想大學,一心鉆研文化課程,而無暇顧及藝術的學習,也就更不可能接觸系統的聲樂學習了,所以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于聲樂學習大多處于零基礎狀態。筆者在聲樂教學中發現,學生們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既對好的聲音充滿渴望,又對自己沒有信心。聲樂是靠人身發聲的,它不像樂器學習那樣看得見摸得著,聲樂學習更多的是悟性和感知,而這對于初學者來說著實困難。
(2)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師教授內容脫離學前特色
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師大多是專業音樂學院聲樂專業出身,甚至有的高校學前專業沒有自己的聲樂教師,是從音樂學院借用。而由于聲樂教師自身一直接受系統的聲樂訓練,根據自身的嗓音特點,有的教師是民歌唱法,有的教師是美聲唱法,在教學中教師就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這樣會導致以下問題:一是,教師沒有從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出發,首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聲樂處于零基礎狀態,其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是大課制,就這一點是明顯區別于音樂學院的小組課及一對一的教學方式的。學前教育專業通常大一每周一次課,大二、大三每兩周一次課,大四沒有聲樂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加上學生薄弱的聲樂基礎,在課堂上需要聲樂教師緊扣學前特點去計劃課程,而在現實教學中部分聲樂教師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與理想目標去上課,這就導致學生對聲樂學習產生畏難情緒。二是,在聲樂教學中,聲樂曲目的選擇也存在很大問題。部分聲樂教師以自己現掌握的聲樂作品為主去選擇歌曲,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篇幅過長的民族、美聲創作歌曲,甚至是歌劇選段,甚至有的聲樂教師認為兒童歌曲沒有必要單獨去練習,只是課后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這樣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是導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聲樂學習進步緩慢的重要因素。
二、“混聲唱法”在兒歌演唱學習中的實際運用
(一)“打嘟”“哼名”練習
“打嘟”“哼名”練習是“混聲”發聲學習的基礎,“打嘟”是聲樂學習者練習氣息的重要途徑,打嘟時嘴唇、牙齒、舌頭放松,吸氣時橫膈膜下沉,氣息保持并對抗均勻的吐氣,隨著吸氣的均勻呼出,嘴唇被動抖動起來。這種無聲的練習氣息方法,即使歌唱初學者沒能準確地把握科學氣息的使用,也能將對聲帶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打嘟”無聲氣息練習好過于剛開始學習就進行發聲練習,在練習過程中,發聲者也可通過嘴唇的松弛抖動狀況更直觀地了解自己的氣息運用情況。教師可通過多種練習曲對此加強練習,氣息是聲音的源泉,打好氣息基礎才更有助于“混聲”發聲學習。
“哼名”練習有助于聲樂學習者協調發聲狀態及聲音位置的穩定與集中,使氣息、聲帶、共鳴三者比例協調。在“哼名”練習時,可以“開口哼名”或“閉口哼名”,哼名時保持“微笑”狀態,穩定胸口的氣息發力支點,吸氣時打開鼻咽腔、上硬腭、軟腭和頜關節,使咽部處于積極的發聲狀態,進而使聲音進入高位置,發出明亮靠前的音色。如果在歌唱時面部肌肉呆板,笑不起來,那么進行哼名練習時可采取“開口哼名”練習。
(二)元音“u”“a” “i”真聲、假聲、混聲訓練
① 1=D 4/4 5﹣﹣﹣︱5﹣﹣﹣︱︱
u
(真聲)
所謂真聲,就是說話的“大本嗓子”,在低聲區通過對此練習曲的真聲演唱,感受真聲的發聲感覺。(注:此練聲曲只是讓學生體會真聲的發聲感覺,切勿多練)
②1=D2/45﹣﹣﹣︱5﹣﹣﹣︱︱
u
(假聲)
純假聲,是一種聲門漏氣的“吹”出來的感覺,聲音會變得很虛,這種聲音對于歌唱者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通過對真、假聲的發聲耳朵辨別和親身體會過程,可使聲樂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混聲,它是混聲學習的啟蒙感受。
③1=D2/45﹣︱ 5﹣ ︱5﹣︱︱
u
(假)( 混)(假)
Pfp
此練聲曲采用“u”母音由弱—強—弱的交替與科學呼吸的配合練習,使學生感知假聲到混聲到假聲的轉換過程,以此明確真聲、假聲、混聲的聲音概念。以上之所以采用“u”音的練習,因為“u”可以更直觀地使聲樂學習者體會身體氣息的通常感。
④1=D2/4 1 ⅰ︱1﹣……
aia
(真)( 混)(真)
此練聲曲采用八度真聲、混聲、真聲交替轉換練習,使學生由真聲自然過渡到混聲發聲。當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如轉換聲音的變化,教師可大量加強中聲區的訓練,并可在此階段訓練演唱《花非花》《思鄉曲》等短小經典的藝術歌曲,使學生在科學氣息的支撐下學會使用混聲演唱歌曲,進而將這種混聲狀態帶入簡短兒歌演唱學習中。聲樂學習者在教師正確指導下經過長期訓練建立良好的、穩定的中聲區基礎之后,可“擴大音域和統一聲區”勇敢地向高音區挺進。
(3)歌詞“混聲”念白訓練
教師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掌握混聲的聲音狀態后,可對學生進行歌詞“混聲”念白訓練。人聲說話是最自然的發聲狀態,而有些聲樂學習者在學習混聲發聲方法后,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氣息與真假聲的使用比例,在歌唱時容易出現聲音“吊起來”的感覺,聲音變得很虛很弱。用“混聲”念白歌詞的方法,可以讓學習者感受平日說話的自然感、“接地氣”的感覺。在此練習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克服因不習慣而導致的畏難情緒,以示范的方式使學生明確聲音方向,使聲音更加自然。當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歌詞的“混聲”念白時,鼓勵學生將這種說話狀態帶到兒歌演唱中,做到“怎么說,怎么唱”。例如:兒歌《數鴨子》,此曲開頭的念白部分可嘗試用混聲發聲,歌詞“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由于歌詞語言更加生活化,通常學生在發聲過程中仍然會出現“白聲”的現象,甚至有些學生根本搞不清自己使用的是何種聲音。這就需要教師做適時的示范,可引導學生第一個字“門”用假聲說出,其他字都用假聲的狀態小聲地先感受,當穩定假聲小聲發聲的狀態時,可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身體氣息,將聲音變得結實有力,繼而發出混聲,切不要讓學生開始時大聲喊叫,否則更無法體會混聲的發聲狀態了。當學生能很自然地用混聲狀態念白歌詞時,即將這種發聲狀態帶入歌詞演唱中,相信學生也一定能感受到混聲的魅力了。
[參 考 文 獻]
[1]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張洪全)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吳佳文:如何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提升中學音樂教學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