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籍女歌唱家是民族唱法的一個典型案例,其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湘籍女歌唱家的演唱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本文主要闡述了湘籍女歌唱家演唱風格的共性特征,并對湘籍女歌唱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代表作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湘籍女歌唱家;演唱特質;民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9-0015-03
[收稿日期]2017-07-10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YBA218)。
[作者簡介]汪琦(1961—),女,湖南芷江人,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表演系教授。(長沙410004)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在帶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其中也自然推動了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三十多年來,在我國文藝事業不斷發展的狀況下,民族音樂作為敏感又直接的音樂文化形態,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汲取外來優秀音樂文化的有益元素,促進了本身的創新與發展。在民族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誕生了一批卓越的女歌唱家,湘籍女歌唱家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文化背景的影響
俗語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南之所以能夠產生大量帶有地方特色的女歌唱家,這與湖南的地域文化是有密切聯系的。湘楚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帶有本地特色的獨特文化,對湖南文藝事業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其中就包括湖南民族音樂的發展。湘楚文化對湖南民族音樂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湘楚文化中涵蓋有歷史悠久的音樂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中就有編鐘樂舞的音樂文化,孔子還曾大加贊賞楚國的音樂文化。后來,楚文化的中心逐漸轉移到湖南一帶,其中涵蓋的音樂文化為后來湖南音樂的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
其次,湖南地區民風淳樸,百姓性格堅韌、勤勞善良,這使得湘籍女歌唱家能夠通過歌聲傳達出內心的真實情感。湖南地處我國中部,緊挨長江,我國著名的洞庭湖就在湖南省鏡內,洞庭湖物產資源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湖南人民勤勞淳樸的性格。湖南人勤勞淳樸的性格對湖南歌唱家的演唱風格也有重要影響,大多演唱家以樸實無華的抒情演唱為主。
最后,湖南的地區文化豐富多彩,不僅擁有多樣的語言文化,也擁有風格迥異的風俗習慣,為湖南地區藝術家的歌曲創作與演唱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資源。湖南多山多水的地理環境使得湖南各個地區的方言不統一,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俗習慣,為湖南民族音樂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多樣的地區文化一方面豐富了歌曲的創作內容,另一方面又促進了歌曲演唱形式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歌曲的表現力。湖南很多音樂都來自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如通過歌唱表達湖南人民的喜怒哀樂及湖南地區特有的葬喪嫁娶的地方風俗等。
二、民族風格的形成
由于受湖南地區文化的影響,湘籍女演唱家的歌唱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其中有一個共性特征就是她們的演唱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現代民族唱法繼承了傳統民族音樂的精華,通過演唱可以傳達出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與此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先進的音樂元素,是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演唱時注重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由于各個民族多樣的民族文化而展現出多種多樣的演唱形式。
從廣義上來說,民族唱法的形成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其中《詩經》是那時民族音樂的代表作,通過這一部詩歌總集向無數后代人展現了其中博大精深的“歌”文化,繼《詩經》之后,韓娥的“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秦青“聲振林木,響遏行云”和許和子“喉囀一聲傳九陌”等現象,一一向我們展現了中華傳統民族音樂中蘊含的獨特魅力。
從狹義上來說,民族唱法不包括傳統的民族唱法,更多的是指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融合現代音樂元素的現代民族唱法。現代民族唱法完全不同于傳統民族唱法,也不同于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曲藝唱法、戲曲唱法,主要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經過大量投身于民族音樂發展與創新的專家的努力,新的民族唱法主要包括兩個方向,一是在演唱方式上借鑒融合美聲的發音技巧,維持民族唱法健康的嗓音,二是在內容上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民族文化為基礎,并積極汲取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優勢,使得我國現代的民族唱法與完全的美聲唱法與眾不同。
三、地方風格的凸顯
民族唱法有共同的特征,都是在繼承發展中華民族音樂基礎上汲取美聲的發音技巧,但是民族唱法如果放在各個地方,也會帶有典型的地方風格。經過了長期的發展,中國的各個地方也形成了帶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如江南民族音樂,其主要特點是其旋律是細膩柔美的,曲風委婉動聽;四川民族音樂的曲風柔和婉轉,曲風相對歡快,帶有四川人民的性格特點;云南民歌總體來說旖旎柔婉,帶有強烈的南方韻味;湖北民族音樂曲調相對簡單,帶有整齊的節奏;陜西民族音樂不同于湖北民族音樂,它是多樣化的,歌曲內容是多樣的,曲調和節奏也有多樣化的特點,能夠通過陜西民族音樂很好地傳達內心情感;湖南民族音樂曲式結構規整,歌曲的演唱形式豐富多樣,特別注重對于歌詞的運用,起到了傳達歌曲內容情感的目的。
在湖南地區,也有豐富多樣的音樂內容,這使得湖南地區的民族音樂能夠擁有獨特的地方風格。首先是豐富的民間歌舞及音樂,為湖南出現大量女歌唱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受楚文化的影響,湖南也有歷史悠久的民間歌舞,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湖南地區地方上的歌舞風格也會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總體來看,整個湖南地區的地方風格還是存在著共性特征,如在調式音階、曲牌、旋法節奏方面都十分開明,很多歌舞以口語的方式演唱,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湖南豐富的民間歌舞中,以少數民族的歌舞內容最為獨特,如湘西苗族的音樂,其生存環境相對閉塞,受深厚的文化傳統的影響,產生了具有代表性的鼓舞、蘆笙舞。再如湖南地區土家族的《擺手舞》《跳馬舞》《茅古斯》等,這類歌舞形式蘊含著土家族獨特的民族味道。
其次是豐富的曲藝音樂,為湘籍女歌唱家演唱風格的最終形成有重要影響。湖南本土的曲藝音樂類型豐富多樣,如漁鼓道情、絲弦、采茶調等曲藝音樂。類似于民間歌舞,由于受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的影響,在湖南地區的各個地方又形成了帶有不同語言和風俗習慣的曲藝音樂。以湖南著名的女歌唱家吳碧霞為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曾經提出要發展湖南常德曲藝音樂的提案,可見常德曲藝音樂對她有非常深刻的影響。
再次在湖南的民族音樂中,花鼓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湘籍女歌唱家中,就有多位女歌唱家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頗深,如李谷一、張也、王麗達、雷佳等。李谷一曾當過13年的花鼓戲演員,花鼓戲對她的影響自不必說,其能夠在中國歌壇中嶄露頭角也是由于其演唱的花鼓戲唱段。另外,張也、王麗達、雷佳等也都是花鼓戲科班出身,具有非常扎實的花鼓戲演唱功底。
四、共性特點的體現
湘籍女歌唱家都受到湖南地區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統等相似因素的影響,其音樂特質、作品內容、音樂處理、表演方式、氣質神韻等方面自然也會帶有共性特點,下面著重從這幾方面來闡述湘籍女歌唱家演唱民族音樂時所體現的共性特點。
(一)“柔、甜、潤、美”的聲音特質
想到湘籍女歌唱家演唱的一首首委婉動聽的民族聲樂作品,第一個想到的共性特點就應該是“柔”。首先湖南地區地處南方,南方更多展現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自然在南方產生的音樂都具有柔美的特點。其次是湖南的民族聲樂作品基本上都由女歌唱家來演唱,女性歌唱本身就帶有柔美的氣質。另外,湘籍女歌唱家演唱的民族聲樂作品也是“柔中帶剛”的,從柔美婉轉的演唱中你能感受其中傳達的熾烈情感。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湘籍著名女歌唱家宋祖英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望月》時,為了傳達出作品中的綿柔思念之情,宋祖英在演唱時極盡其柔美之聲,另外,由于《望月》采用婉轉多變的曲調,我們也能夠強烈地從中感受到“柔中帶剛”的演唱特質。
“甜”又是湘籍女歌唱家的又一典型音樂特質,如著名歌唱家、表演藝術家李谷一是湖南女歌手中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在演唱《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時,她的聲音甜美溫婉、清新自然。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時,在演唱的過程中也涵蓋有甜美的味道。陳思思在演唱《山一程、水一程》時,這首民族聲樂作品本身是帶有凄婉色彩的,在演唱中其聲音仍然表現出甜美的姿態。
除了柔、甜外,湘籍女歌唱家的演唱還帶有潤、美的共性特點。所謂潤,指的是歌唱家在演唱過程中能夠表現出細膩光滑、溫燥適中、清亮而又有光澤的狀態。陜北民歌屬于帶有北方特色的地方歌曲,歌唱家在演唱時多少帶一點粗獷與豪放,并且十分亢奮,與陜北民歌相比,湖南地區的民歌更多體現的是“水潤”“柔美”的姿態;湘籍女歌唱家演唱具有民族素材的聲樂作品,美的特點是從總體上來看的,不僅是聲音美、音色純,也包括對作品效法自然之美的闡釋。
(二)抒情見長的情感傳遞
湘籍女歌唱家以抒情見長的情感傳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湖南民族音樂的內容與題材,多以抒發感情為主,很少民族音樂會帶有強烈的音樂沖突,湘籍女歌唱家的演唱以《蘆花》這種主要以抒情見長的民族聲樂作品為主;二是湖南民族聲樂的大多數女歌唱家以抒情女高音為主要特征。
(三)細膩入微的處理方式
湖南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們非常重視對音樂細節的處理,無論是老一輩的民族聲樂歌唱家,還是新生代的歌唱家都是如此。細膩入微的民族聲樂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音樂細節的強調和重視。湘籍女歌唱家在音樂細節的處理方面做得很到位,如陳笠笠在演唱《山里的女人喊太陽》時,在強調歌曲柔的同時也通過歌聲傳達了歌曲中的韌勁;二是強調對音樂形象的生動呈現,如劉一禎在演唱《劉大娘我笑呵呵》中的“笑呵呵”需要用到三種不同的演唱形式,劉一禎充分掌握了這一歌曲的特點,將“笑呵呵”所表現的不同人物形象都淋漓盡致地通過歌聲展現了出來。
(四)聲情并茂的舞臺展現
在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上,湘籍女歌唱家大多能夠通過自己獨特的聲音特點,親切自如傳達出歌曲中真實的情感意境。如王麗達在演唱《沂蒙山我的娘親親》這首作品時,需要應用三種不同的情緒來傳達革命老兵對沂蒙山的深情,開場王麗達首先以積極開放的聲音進入作品,運用自由延長的處理方法來推動情感的發展,緊接著又通過聲斷氣不斷的演唱方式,展現了作品中悲傷的情緒,這種聲情并茂的舞臺展現方式將迅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帶入作品表現之中。
五、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湘籍女歌唱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黃友葵、朱哲琴、李谷一、張也、宋祖英、吳碧霞、雷佳、王麗達等,下面著重闡述李谷一、宋祖英、吳碧霞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演唱風格。
(一)李谷一的主要代表作品及演唱風格分析
被稱為“中國新民歌之母”的李谷一能讓廣大觀眾所耳熟能詳的作品要數久唱不衰的《難忘今宵》了,這首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作品在每年的央視春節晚會結束時都會唱起。除了《難忘今宵》外,李谷一的代表作品還有很多,如《鄉戀》《知音》《妹妹找歌淚花流》《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我和我的祖國》《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等。
李谷一在演唱時帶有自身獨特的特點,這與李谷一的親身經歷是有密切聯系的。在李谷一早期的演唱生涯中,受花鼓戲的影響較深,而花鼓戲是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在學習花鼓戲的同時也使李谷一逐漸具備了非常扎實的演唱功底。在演唱過程中李谷一運用“輕聲”和“氣聲”的方式來傳達歌曲的情感。其最大的演唱特點就是咬字清晰、聲情并茂,從而加深了人物的表現處理,加強了作品旋律線條的優美感。
(二)宋祖英的主要代表作品及演唱風格分析
宋祖英也是著名的湘籍女歌唱家,其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好日子》《愛我中華》《望月》《越來越好》《小背簍》《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茉莉花》《大地飛歌》等。縱觀宋祖英的演唱經歷,能夠發現宋祖英的演唱風格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早期宋祖英的作品以民風淳樸的民歌為主,如《阿哥你莫走》《小背簍》《辣妹子》等都是宋祖英早期的代表作品;新時期到來后,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大、社會的進步成為歌曲傳達的重要主題,這時的宋祖英演唱的很多作品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如《愛我中華》《好日子》《越來越好》等。
(三)吳碧霞的主要代表作品及演唱風格分析
吳碧霞在湘籍女歌唱家中也有自身獨特的歌唱風格,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苗嶺的早晨》 《包楞調》 《洗菜心》 《大海啊,故鄉》 《紅豆曲》 《嘆香菱》 《葬花吟》 《枉凝眉》《聰明累》等。吳碧霞在演唱歌曲時能夠超越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界限,并擁有絕佳的花腔演唱能力,如在演唱《苗嶺的早晨》《包楞調》《洗菜心》這類作品時,就很好地展示了花腔唱法,使得音樂作品的旋律委婉、華麗,具有鮮明的炫技性特色。吳碧霞能夠很好地將美聲唱法融入民族音樂中,即使她在演唱時使用了西方的演唱技巧,但其咬字、韻味、風格等仍帶有地地道道的中華民族音樂的特點,呈現出“東方夜鶯”“中西合璧”的藝術魅力。
(四)雷佳的主要代表作品及演唱風格分析
雷佳在央視青年歌手大賽中嶄露頭角后,引領了“新國風”的演唱浪潮,通過她的演唱,我們能夠看到民族聲樂在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后的變化發展。雷佳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蘆花》 《水姑娘》 《板藍花兒開》 《祖國萬歲》 《陽光路上》等。雷佳演唱的主要特征是聲音,眉宇間都透露著婉約、純凈、清新的神情。
(五)王麗達的主要代表作品及演唱風格分析
王麗達被稱為是從花鼓戲故鄉走出來的軍中百靈,曾在青年歌手大賽中獲得了金獎,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沂蒙山我的娘親親》 《親吻祖國》 《黃河漁娘》 《越走路越寬》 《報答祖國》等。王麗達的演唱特質是,除了帶有湘籍女歌唱家所有的共性特征,也會帶有一份獨特的來自軍人的颯爽英姿。
結語
綜上所述,湘籍女歌唱家在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湘籍女歌唱家以民族唱法為主,現代的民族唱法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美聲唱法的優勢。湘籍女歌唱家由于源于同一個地區,其演唱風格帶有共性的特征,如“柔、甜、潤、美”的音樂特質、抒情見長的情感傳遞、細膩入微的處理方式、聲情并茂的舞臺展現。除了有共性特征外,湘籍女歌唱家也有自身演唱的獨特風格,如李谷一能將戲曲唱法與民族音樂很好地融合起來,而吳碧霞卻能將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很好地融合起來。在20多年的日子里,在當下藝術流派紛呈、百花齊放的時代,湘籍女歌手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的民族聲樂輸送力量,而且始終領引著中國民族唱法的潮流,足以冠上“湖南現象”了,不僅為湖南音樂文化的弘揚創造了良好的途徑,而且為我國民族聲樂發展,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參 考 文 獻]
[1] 王珊.論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咬字與吐字[J].邢臺學院學報,2014(01).
[2] 梁瑛.湖南花鼓戲演唱技法訓練之探究[J].戲曲藝術,2009(03).
[3] 楊暢.湖南花鼓戲音樂歷史沿革及其發展的思考[J].歌海, 2009(06).
[4] 汪琦.湘楚文化精神對湘籍女歌唱家的影響[J].創作與評論,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