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藝術歌曲《花非花》為例,筆者以詩人白居易詩歌中的文學藝術創作為媒介,領略到了詩人所想表現的意境。同時還從歌詞的用法、本曲的風格特點、曲式特征和結構等不同角度,綜合地賞析《花非花》這首歌想要抒發的思想感情以及這首作品的內涵。音樂的音響作為媒介來表達作曲家創作時的心境和創作背景,也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作曲家黃自先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藝術創作的思索和追尋。進一步地讓我們了解了藝術歌曲的定義以及它的特點,也逐漸地讓我們感受到中國藝術歌曲的無限魅力。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背景;歌詞的文學性;聲韻;旋律曲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9-0061-02
[收稿日期]2017-07-21
[作者簡介]耿藝曼(1995—),女,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學生。(開封475000)一、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音樂體裁。在聲樂領域當中,藝術歌曲是一種具有重要地位的元素。這首《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古詩,這首詩表達了對人生如夢似幻、如云如霧般的感慨,表現出了一種對曾經在生活中存在過、然后卻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思和痛惜的情緒。爾后由中國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作曲而成現在的這首《花非花》。作者不留余力地推進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在黃自先生不計其數的作品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便是藝術歌曲了。1933—1935年,黃自先生以唐宋名家詩詞為體裁,作了《花非花》《卜算子》《南鄉子》等多首作品,這些歌是詩與音樂的結合,作曲家根據原詩含義和原詩的思想感情的波折起伏等進行創作,所以歌曲所顯現的一般是作曲家自己對詩歌的主觀意識的理解。
20世紀上半葉時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借鑒了西方多個國家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把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國家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相結合的一種表演形式。
黃自先生非常重視歌詞與音樂的結合,特別是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常用簡潔的音樂語言描繪出詩一般的意境,使得歌詞具有詩的意境和較高的藝術性。
中國的藝術歌曲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西方音樂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的產物,最終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形式。藝術歌曲是詩歌與音樂的有機結合,有著精致的結構與巧妙的布局,擁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豐富的表現內容,這些都是藝術歌曲的特點。它把音樂的音響美和詩詞的意境美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其中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其歌詞全部都是中國著名的古詩詞,在語言上突出整齊劃一、平仄、音韻這些中國的奇特魅力,有著朦朧凝練之美。藝術歌曲依照作曲分類可分為古詩古曲、古詩新曲、仿古詩譜新曲。根據演唱者可劃分為古代文人雅士借以抒情言志又叫古琴歌;中小學生們演唱的古詩詞歌曲又被稱為學聲樂歌;高校的聲樂教師教學生們的古詩詞藝術歌曲。
二、黃自創作《花非花》的背景
在筆者眼中,音樂可以被看成是一種交流方式,而交流就要對對方有一定的了解。演唱任何一首聲樂作品時,都需要能夠非常好地領會到聲樂作品的感情體驗的內容。所以,演唱者必須設身處地地想象作詞者在創作時所處的環境以及心境。
1930年正是黃自藝術歌曲創作繁華時期,《花非花》就是黃自在1933年9月創作的,而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正遭受日軍的大肆侵略,所以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戰爭貫穿了整個30年代。正因為這一情況,也使得這一時期的作曲家的譜曲,很大一部分都是為古詩詞,這個舉動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創新,是以古喻今、借古抒情。通過作曲家創作這些古詩詞的藝術歌曲,也展現出了當時的人們對現實的無奈感慨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幻想。
三、歌詞的文學性
在中國的古代,音樂與詩歌是密不可分的,而其實歌詞具有文學性才是二者關系存在的基礎,不是所有的詩歌都能被用來當作歌詞,只有那些具備了文學性的詩詞才能稱為歌詞。
《花非花》這首歌是白居易有意識地模仿以及借鑒了民歌的作品。本詩前兩句為 “花非花,霧非霧”,而在筆者看來應讀為“花,非花。霧,非霧”。這樣就給人一種虛無縹緲似有若無又捉摸不透的感覺,“非花,非霧”都是否定的表達,但卻又含“似花,似霧”的比喻前提,也就說明,詩人在這里非常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夜半來,天明去”,這句初讀時有可能會讓讀者以為這是在說夢。接下來出現的“來如春夢”四個字,又否定了這一結論。“夢”原來也是一個比喻。“來”“去”兩個字在這里承上啟下,產生了兩個新的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說明春夢雖然美,卻也是十分易逝的,所以而后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然很美但又容易幻滅,爾后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這四個句子看似簡單平常,卻能夠真真切切地表現出一種虛無縹緲的情境。除此之外,整篇句子都是由整串比喻組合而成的,每個比喻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篇自然的詩詞。
四、作品分析
1旋律分析
這首曲子短小精悍。旋律包括五個聲音階,并充斥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此曲旋律平緩婉轉、曲調柔美,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2伴奏和聲分析
這首《花非花》是一段式結構的歌曲,和聲進行以I-VI-I為主,鋼琴伴奏為八度反復旋律,淡化了和聲進行的效果,I-VI-I的進行因為缺乏強烈的傾向性而顯得清淡典雅,這與歌曲所想展現出的寂靜朦朧的意境很是相配。和弦持續彈奏,使曲子顯得清淡素雅,虛無縹緲地表現出歌者悵然若失的心境。在這一曲子當中,主要采用的伴奏手法為宮、羽相交替,在作品的多處均有應用。
楊慎先生曾經這樣評釋這首詩:“《花非花》聲部夾在八度音程之內,起到加強和豐富旋律的作用。是白居易用花同霧做一種神秘美人兒的隱示。”《花非花》一詞短小精煉,意味悠長、朦朧含蓄,體現了人的內在心情。
黃自先生很是注重聲韻與曲調的巧妙融合,在創作時關于詞曲的結合時注意到了漢語的不同聲調,又按照平仄的規律來處理聲韻與曲調的關系。和聲淡雅,并不僅僅意味著朗朗上口的歌詞,同時也體現了純天然的旋律起伏。
3曲式結構分析
該曲調式主要為五聲D宮,共由10個小節構成,是非常典型一種一段式結構。簡短四句中包含著“起承轉合”。第1、2句是音樂的“起承”,應該用淡雅平穩的聲音去演唱,并帶有闡述的口吻。第3、4句表現了音樂的“轉合”。
4音樂中獨特的民族性
黃自先生在創作中,多用民族化的和聲復調寫作。創作中,黃自在低聲部安排旋律音反復,和聲放置在內聲部,而旋律聲部采取了唐朝的清平調,使得歌曲擁有鮮明的中國民族傳統風格,也勾畫出了白居易詩詞中“花非花,霧非霧”的縹緲的意境。歌詞中的花、夢、朝、云,雖美妙卻易逝,因“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如幻如夢的景致,展現了詩人對過去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憶與贊嘆。這首樂曲所顯示的縹緲不定,頗有特點地展現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朦朧美的五聲音階。
在黃自先生所創作的藝術歌曲當中,音樂與詩詞得到了十分完美的交融,使人們處在一種詩情畫意的情境當中,從而成為了黃自先生藝術歌曲中另一種文化特征的衍生背景。詩與歌詞在此處融合成一體,曾經獨立的詩,在這里成為了歌詞。歌詞,實際上是一種被賦予了音樂美感的詩詞,它可以借助各種樂器以及聲樂方式來表現,從而流露出獨特的美感以及內涵。相同的道理,原本單一的音樂也在詩詞的美化作用下形成了一種具有藝術特征的歌曲,同時也是一種具有詩情畫意的音樂,它借助詩詞情感以及情境的融合來詩化的音樂,它通過詩詞的情感和意境的完美結合來實現了自身內涵的強化。
不具體、抽象的詩詞的意境借著感性的音樂得到了展示,而感性的音樂借著抽象的詩詞也獲得了實質性的升華。二者是互為促進的形式而存在的。
結語
在《花非花》這部聲樂作品里,我們不但可以以詩人白居易詩歌中的文學藝術創作作為媒介,領悟到詩人執著之意、不渝之情的具體意境,還可以通過音樂所產生的音響為媒來體會到作曲家的創作情境,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作曲家黃自先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藝術創作不斷的思索和永恒的追求。從本文可以看出,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更應該全面地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曲式結構等方面的內容,從綜合的角度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從而幫助我們更快、更準確、更生動形象地唱好各種作品。
[參 考 文 獻]
[1] 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鑒賞[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2] [法]保·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 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4]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 王慧英.黃自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分析及演繹[D].西安音樂學院,2010.
[6] 李靜.淺析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及其演唱風格[D].西南大學,2012.
[7] 黃玉嬌,吳海萱.黃自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分析——以《花非花》為例[J].文藝生活,2012.
[8] 李林.論黃自藝術歌曲創作之特征[J].菏澤學院學報,2005.
[9] 傅學波.黃自藝術歌曲創作的民族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
[10] 余艷麗.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特點及其演唱特點——以20世紀20—40年代作品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09.
[11] 蒲方.試論黃自作品中的民族因素[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4.
[12] 陳茵.黃自作品《花非花》的聲樂教學藝術[J].大舞臺,2013.
[13] 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劉露心)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何勝剛:黃自藝術歌曲的風格和演唱分析——以《思鄉》《春思曲》《玫瑰三愿》為例當代音樂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