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圓
【摘要】特留份制度是對遺囑自由的必要限制,也是遺囑繼承制度價值的體現。構建和完善我國特留份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濫用遺囑,解決遺囑糾紛,維護社會公德。
【關鍵詞】特留份制度 遺囑自由 遺囑繼承制度
一、特留份制度概述
特留份制度是只要繼承人未犯某些嚴重不法行為或罪行,遺囑人在訂立遺囑時必須按照法律的規定為特定的法定繼承人保留一定的份額,不得剝奪其遺產份額的制度。特留份制度起源于羅馬法的義務份制度,后者為現代多數國家繼承立法所承襲,但我國《繼承法》未明文規定特留份制度。
二、特留份制度與我國必繼份制度的比較
我國《繼承法》第19條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我國學界普遍認為以上兩條是我國《繼承法》有關必繼份的規定。我國的必繼份制度與特留份制度雖有一定相似之處,但不能將其混為一談。兩者主要存在以下區別: 首先,特留份權利人的范圍相較于必留份權利人要大的多,通常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甚至兄弟姐妹等法定繼承人,不論其是否具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而必繼份權利人僅為同時具備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這兩個條件的法定繼承人。其次,特留份只能在遺產清償完債務后才能得以實現,而我國法律關于必繼份制度的規定是,即使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也要為面臨生存困難的法定繼承人保留適當的份額。最后,特留份制度關于特定繼承的份額有明確的規定,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明確規定特留份應為應繼份的一半。這樣的規定,便于司法操作。而必繼份制度在此方面規定不明確,通常僅以“維持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法定繼承人的一般生活需要”為判斷標準,導致實踐中法律適用缺乏統一標準,法官自由裁量權被過度放大,不能很好地體現公平正義。
三、我國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
(一)維護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需要
以家庭為本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色。家庭血緣關系是社會倫理道德產生的根基,是人類之間最基礎、最普遍的社會關系。對家庭血緣關系的重視在中國尤甚,而繼承則與家庭倫理關系的維護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在利益與價值多元化的當下,出現了大量立遺囑人將遺產大部分甚至全部贈與第三人(不乏與立遺囑人有非婚性關系的不道德第三人)的情況如“杭州百萬遺產遺贈案”、“瀘州遺贈案”等。這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與爭議。這種現象的存在嚴重悖離了我國的道德觀念,也違反了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規范的要求,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特留份制度將一定的家庭財產限于在家庭成員間流動,有利于家庭制度的穩定和家庭職能的發揮,從而維護了傳統家庭倫理道德。
(二)對遺囑自由與繼承權利的平衡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是盧梭的一句名言,說明法律上的自由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遺囑自由體現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但如果允許立遺囑人恣意妄為,不受任何限制地處分財產、任意剝奪繼承人的繼承權,容易導致分配出現嚴重的不公平,真正需要物質幫助的法定繼承人生活無著。特留份制度從維護親屬之間的倫理關系和善良風俗出發,遏制遺囑自由的濫用,保障特定繼承人的利益。雖然特留份制度是對遺囑自由原則的限制,但在真正意義上,它也是對自由內涵的一種闡釋。
(三)維護近親屬之間的撫養關系,有利于社會穩定
親屬之間的相互扶養、相互繼承是維系家庭關系的重要方式,而繼承制度是扶養關系的延伸。如果立遺囑人不為其應履行扶養義務的近親屬保留足夠遺產份額,則其死亡后,后者可能生活上難以為繼,轉而依靠社會的資助,增加公共資源的消耗,加重社會負擔,并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立遺囑人為法定繼承人保留的遺產份額,可以發揮立遺囑人死后繼續保障家庭成員基本生活的功能,因此,特留份制度的設立,也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當立足我國國情,結合他國先進立法經驗,在我國《繼承法》中建立特留份制度。
四、對構建我國特留份制度的建議
(一)關于特留份權利主體的范圍
因為特留份的法律基礎是法定繼承權,所以只有法定繼承人才有獲得資格。確定特留份主體范圍時,應當既立足我國國情,并借鑒國外先進立法例,綜合考慮,以使法律達到最佳效果。因為特留份制度是為了保障與被繼承人關系密切的近親屬的基本生活考慮,因此不宜將特留份權利人的范圍規定過大,筆者建議特留份權利人的范圍限制在被繼承人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和第二順序繼承人。
(二)關于特留份的數額
我國《繼承法》第19條所提及的“必要的財產份額”在司法實踐中不便操作,筆者認為我國可以采納大陸法系國家“個別特留份主義”的立法經驗,即以法定繼承份額為基數,確定特留份的數額比例。筆者同意我國著名民法學家梁慧星教授在民法典專家建議稿中的觀點,即第一順序繼承人的特留份為應繼份的二分之一,第二順序繼承人的特留份為應繼份的三分之一。
(三)關于特留份的扣減權
特留份的扣減權制度是當被繼承人未為法定繼承人保留特留份時,特留份權利人有權要求從遺贈的財產中按比例扣減的制度。該制度是一種救濟性制度,旨在當特留份權利被侵害時,保障特留份權利最終得以實現。至于扣減權的訴訟時效,可以參照國外關于特留份制度的較為先進的立法經驗和并結合我國民事普通訴訟時效的規定綜合考量。
五、結語
特留份制度通過法律的強制性作用限制了財產的流轉,是一種協調、穩定家庭關系的重要方式。我國應當建立特留份制度,這對我國《繼承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繼承新論[M].臺灣:三民書局,2010.
[2]吳國平.我國遺產特留份制度之立法構建[J].法治研究,2011,(6).
[3]鄭沖,賈紅梅譯.德國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陳明添,吳國平.中國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