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張建奎+郝曉玉
【摘要】《畫法幾何》課程的學習,離不開空間想象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又與教師的引導分不開。因此,教師在堅持傳統授課方式的基礎上,可適時適量的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利用實物模型、掛圖講解例題,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習題,利用慕課平臺輔助教學,組織學生分組制作模型等,這樣既豐富了課堂,又幫助學生建立了良好的空間感。
【關鍵詞】畫法幾何 空間思維 多樣性 授課方式
一、引言
《畫法幾何》是研究在平面上用圖形表示形體和解決空間幾何問題的理論、方法的學科。這門課程,既可以解決空間形體在平面的圖示表達,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還可以指導學生識讀工程圖,因此,它常作為工程類專業的基礎課,于學生大一時期開設。
《畫法幾何》課程的學習,與其他課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要依靠一定的空間想象力。而空間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高,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教師的講解與引導。
本文僅從教師授課的角度,對《畫法幾何》課程授課方式的多樣性進行探討。
二、傳統授課方式
《畫法幾何》課程傳統的授課方式是:教師通過例題講解知識點,然后總結思路,進而通過習題鞏固。實踐證明,這樣的授課方式能夠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容易忽略個體差異,對空間能力較好的同學以及空間能力欠缺的同學都無法完全調動其積極性;學生只通過聽講習題,認知水平停留在理論層面,很難與工程實體建立聯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在堅持傳統授課方式的基礎上,還要增加授課方式的多樣性,更靈活自如的運用課堂。
三、授課方式多樣性
(一)利用實物模型、掛圖講解例題
《畫法幾何》課程例題較多。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實物模型、掛圖來講解例題,可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若條件允許,亦可選擇有組裝功能的模型。例如教師在講授“組合體”時,如選擇可組裝的模型,則“組合體的組成”、“組合體各部分的形狀及連接”等問題,會演示的非常清楚。若教師邀請學生一起組裝模型,還可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課程趣味性。
(二)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習題
教師在講解《畫法幾何》習題時,有時會覺得并不容易。對于空間能力欠缺的學生,沒有立體圖的習題講解,無異于“紙上談兵”,但教師在教室手繪立體圖,又費時費力。為此,教師可事先利用軟件(如AutoCAD)繪制習題立體圖,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時,亦可選擇幾個不同視角下的視圖(至少有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若條件允許,教師最好將實物的模擬過程,錄制成短片,供學生下載觀看。這樣,學生通過反復觀摩練習,空間能力定會逐步提高。
(三)利用慕課平臺輔助教學
慕課(MOOC),是近期出現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學生利用慕課平臺觀看教學視頻,爾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對這些問題歸總后,可進行更有針對性、更深入的回答。這種授課方式,將傳統的“我(教師)”講“你(學生)”聽,翻轉為“你(學生)”問“我(教師)”答,課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對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和求知欲有很大幫助。
(四)組織學生分組制作模型
組織學生分組制作模型,出發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教師布置好制作任務后,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自由創作模型。這個創作過程,可以說是學生“知行合一”的過程。一般分組制作模型在課堂外完成,而分組講解模型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一堂生動有趣的模型講解課,可以讓學生學會共享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結語
《畫法幾何》課程“授課方式多樣性”論題提出的初衷,既是為了讓學生增強空間思維能力,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而這兩者的達成,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最后,還需要強調的是,授課方式只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在傳統授課方式的基礎上,對于上述方法,重點擇其一二輔助教學,而不必每種方式都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嘗試,否則,事必躬親,反而會使教師、學生都感到疲憊,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永田,金樂.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的研究——以《畫法幾何》課程教學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4,(6).
[2]宋曉,王永鋒.《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教學方法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