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
【摘要】古漢語詞匯歷來是古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古漢語詞義的掌握是學好古漢語詞匯的基礎。通過分析字形辨析詞義,是掌握古漢語詞匯較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字形辨析 步驟
一、析字辨義的解析
通過對字形的分析,探求字義,是古漢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方法。因為漢字造字的特點是“因形示意,意寓形中”,字形與詞義有著密切聯系,一般通過分析字形就能夠了解這個詞的意義。例如“豆”,今多用作“大豆”“小豆”“豆制品”之義,而其古義指的是“盛食物的高腳器皿”。如:
(1)昂盛于豆,于豆于登。(《詩·大雅·生民》)。
(2)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劉基《賣柑者言》)。
(3)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禮·考工記》)。
(4)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例(1)、例(2)中的“豆”指的是“木盤”或“瓦盤”;例(3)、例(4)中,“豆”是量詞,“一豆肉”“一豆羹”意思是“一盤肉”(羹,古義是“帶汁的肉”)。后來,“豆”假借為“菽”,才表示“豆類植物的總稱”。如《齊民要術·種豆》:“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但“豆”作為“器皿”義在古漢語特別是上古漢語中還有用例,若不注意分析,有時容易出錯。
這類詞在古漢語中有很多,按照本義去解釋,才能正確地理解句意,否則,就會發生錯誤。又如“何”字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作疑問代詞用,但在先秦古漢語中還表示其他的意義。《詩·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表示“擔負”“背著”等義,是“負荷”的“荷”的古字。“何蓑何笠”意思是“背著蓑衣,背著斗笠”。“何”的古字形是“”,是一個人擔負著東西的象形。
如果結合字形分析,弄清了這些詞的意義,就能夠正確地理解文言作品的句意。因此,通過對字形的分析來掌握本義,是古漢語詞匯教學的重點。
另外,在古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也是很普遍的。一個詞往往不止一個義項,在古文中究竟用的是哪個義項也難以確定。如果從掌握詞的本義入手去弄懂各個義項,就能提綱挈領,以綱帶目地掌握這個詞的全部意義。例如:“本”在古漢語中常見的義項有:①樹根: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國語·晉語》);②根源: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韓非子·有度》);③根本:今背本而趨末。(賈誼《論積貯疏》);④主要的: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晁錯《論貴粟疏》);⑤本來: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湯問》)
在這些義項中,哪個是“本”的本義呢?“本”是指事字,從木、從一。“木”和樹有關,符號“一”在木下,指示其意義所在,可見“木”的本義應該是“樹根”。
二、析字辨義的方法
要正確地進行析字辨義,首先要掌握關于漢字結構的基本規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實際上,六書中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講漢字結構的,轉注和假借是講漢字之間的音義關系的。在漢字體系中,形聲字最多,其次是會意字,象形、指事字最少。象形、指事字雖然最少,但對析字辨義來說卻最重要。它們多可以充當字的構件。掌握象形、指事字無疑是析字辨義的基礎。其次,要學點古文字學的知識,學會利用有關工具書來了解字的形義。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古可識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學一點古文字學的知識,了解一些關于漢字的產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對正確地進行析字辨義有很大的幫助。許多字,由于形體的演變,在楷書甚至小篆中也看不出意義所在了。有些字的構件,由于意義發生了變化,形同義異,也很難認識構字的本義了,只有通過古文字才能認識。要了解古文字,就要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如《甲骨文編》、《金文編》和《古文字類編》等,《古文字類編》是將一個漢字在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等不同時期的寫法排列在一起,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提到學點古文字學,有的同學可能會以為很難。這里應把專門研究與一般學習區別開來。就一般學習來說,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了解、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以促進古漢語的學習。因此,只要有心,還是不難的。而且,作為大學中文專業的學生,學點古文字學的知識也是必要的。
三、析字辨義的步驟
分析字形掌握詞義,先要弄清詞的形體結構,看它屬于四種漢字結構中的哪一種,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獨體字是純表意的文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這兩種字形表義直接明了,一般通過對古文字形的分析都能得出它的確切意義。所以,我們析字辨義的對象主要是合體字,它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在辨析這兩種字時,首先要抓住字詞的表義部件,即形符。
對形聲字來說,掌握了形符,就可以根據形符推斷這個詞的眾多義項中哪一個義項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哪些是假借義。因為形聲字的形符是表示意義范疇的,與形符意義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本義,與本義有聯系的是引申義,而與本義沒有聯系的就是假借義。如“顧(顧)”字在古漢語中常見的意義有以下幾種:回頭看;看;拜訪;照顧;反而。“顧”的形符是“頁”,聲符是“雇”,“頁”是一個象形字,像人頭之形,本義是“人頭”,故以“頁”作形符的字,本義應與“頭”有關。在“顧”的眾多義項中,“回頭看”與形符“頁”的關系最密切,所以是本義,其他的則是引申義,最后一項是假借義。
分析字形掌握詞義,要將會意字與形聲字區分開來。要把這兩種字辨析清楚,最主要的是弄清字的構字部件在字中的關系。會意字和形聲字雖然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組成,但構件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會意字的構件之間在意義上有聯系,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規則連綴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意義,會意字的構字部件全部表義,字義是各義符的組合。而形聲字的構件是一部分表義,一部分表聲,音義各占一半,形符只表示意義范疇。如“炙—灸”,一個是會意字,一個是形聲字。怎樣辨析它們的字形和詞義呢?先看“炙”,這個字是由“肉”和“火”構成,意思是“用火烤肉”,而“炙”的本義就是“烤肉”,故“炙”是會意字。再看“灸”,是由“久”和“火”構成,“灸”的本義是“用艾火燒灼”,“火”和“灸”的意義有關,可知是形符,而“久”和“灸”的意義沒有聯系,但聲音相同,可知是聲符,因此,“灸”應該是形聲字。在詞匯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教會學生掌握析字辨義的方法和步驟,以便準確地理解詞義,掌握古漢語眾多的詞匯意義。
總之,分析字形辨析詞義是古漢語詞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古漢語詞匯教學中要注意借助分析字形來理解詞匯含義。掌握了字形與詞義之間的必然聯系,能夠更為靈活地理解古漢語中的詞匯意義,提高古漢語詞匯教學的效率。分析字形辨析詞義不能孤立地進行,要有古代文獻作參考例證,否則就有可能失于主觀臆測,錯解詞義。需要指出的是,分析字形辨析詞義只是古漢語詞匯教學的一部分,更多的方法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