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新四軍老戰士肖克圍
□ 龔德馨

今年1月5日,新四軍老戰士,大江南北雜志社泰州聯絡站原負責人肖克圍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享年91歲。肖克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即使是離休后仍然活躍在對青少年學生和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第一線。
肖克圍剛出生,就被地主用兩斗小麥強迫買去,在地主家受盡了壓迫和欺凌。1940年,13歲的肖克圍以強烈的求解放心理在家鄉當上了鄉兒童團長,隨后升任區兒童團長,為新四軍站崗放哨。他1943年正式參軍,1944年入黨,在部隊20多年,歷經70余次戰斗,立特等功、大功各1次,一、二、三等功各1次,蘇南軍區兩次授予戰斗英雄稱號。他因手術后半身萎縮,走路困難,1964年離開部隊回到地方。
時年38歲的肖克圍帶著傷病的身軀來泰州安家養傷治病。他想:我還年輕,我是共產黨員,能不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來實現共產黨人的堅強信念呢?當時,學習宣傳雷鋒事跡的氣氛比較濃,他想,能否把學習雷鋒與革命傳統教育結合起來呢?他把這個想法說給了周圍學校領導聽,得到了贊許和支持。于是,他首先到大浦等周圍學校講述自身經歷的戰斗故事,介紹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受到了師生的歡迎和好評。1965年清明前后,他主動到泰州革命烈士祠為前來祭掃者宣講楊根思等烈士的英勇事跡。從此,許多機關、工廠、部隊、街道居委會都相繼邀請他講革命歷史、革命傳統。省泰中、一職中、實小、大浦等10多所學校,聘請他為校外輔導員。他從1964年至2002年,除90年代初因患直腸癌手術休養了兩年多時間,堅持宣講36年,宣講近千場次,聽眾20萬余人,被命名為“江蘇省十佳少先隊志愿輔導員”。
1998年8月《大江南北》聯絡站建立后,為了宣傳新四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肖克圍準備組建宣講團,變一人講為眾人講。在他的組織下,很快就形成了9人宣講團,其中有5位是抗戰時期的老戰士,3位是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平均年齡75歲。宣講團成立后,他和大家一起學習加強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共同探討宣講團的工作對象、任務、方法。他在會上重點介紹了自己30多年的體會:一要有飽滿的政治熱情,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二要有良好的形象,不接受招待,不接受禮物,保持兩袖清風;三要有適當的方法,堅持宣講內容、時間、方法均因人而異。老同志們對此作了認真討論和補充,形成“一股政治熱情、兩個不予接受、三個因人而異”的宣講思路,積極地開展了工作。
形勢在發展,宣講覆蓋面在擴大,宣講團人員在變化。宣講團必須加強建設,確保與時俱進。肖老他們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增添新人員,保證與時俱進。近幾年,宣講團請進了幾位新兵,他們政治素質較高,有政治工作經驗,多數有大專以上學歷、高級職稱、榮譽稱號,都熱心敬業,無私奉獻。二是編寫新材料,體現與時俱進。肖老曾率團驅車去海安縣雅周鎮錢莊村尋訪烈士足跡,拜謁錢亦青烈士墓,學習烈士的英雄事跡,回來后立即編寫成新的材料宣講。近年來,他編寫的宣講材料數十篇。三是采用新方法,如:宣講后拎出幾個重點題讓聽講對象討論;講述與問答相結合,講述與唱歌相結合,宣講抗日內容就穿插唱起抗日歌曲,以活躍氣氛;講述與說快板、唱兒歌、說順口溜等形式穿插起來。
宣講團成立十多年來,已宣講了近千場次,接受教育的達10多萬人。宣講的范圍南至泰興南沙,北至罡楊、華港,東至海安,西至江都。聽講人員對宣講的反映很好,省泰中在反饋表上是這樣寫的:“宣講報告內容翔實,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非常感謝宣講團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這樣的幫助?!?/p>
英雄不減當年志,傳統教育托朝陽。奉獻了一輩子的肖克圍同志雖已遠行,但他的形象、品格和精神風范,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編輯 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