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潔
摘要:我國20世紀著名的教育家、民族音樂家、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先生在傳統基礎上,針對民族性、傳統性、世界性等方面對琵琶演奏以及發展進行創新研究,并取得了極大成就。其演奏技藝博采眾長、出神入化,促進了琵琶演奏的作品及技藝豐富與發展,具有新穎、獨特的藝術風范。其創作的琵琶作品,不管是題材演奏技法還是音樂的構成元素都充分體現出新的琵琶演奏藝術特征,堪稱音樂界的瑰寶,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及實踐意義。本文以《天鵝》琵琶曲為研究對象,對劉德海先生在琵琶演奏作品創作中的藝術繼承及創新進行分析。
關鍵詞:《天鵝》琵琶曲 繼承 創新 技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19-03
身為全國知名的琵琶演奏藝術家,劉德海先生在琵琶演奏的藝術方面不僅對傳統的琵琶音樂演奏精髓給予了繼承,同時又在既有的基礎上對演奏技法進行了改編與加工,成為琵琶發展領域的一朵奇葩。其創作的大量作品,使琵琶音樂的感染力及表現力得到極大豐富,推動了琵琶音樂的新發展。其中1984年創作的《天鵝》琵琶曲,借助音樂將天鵝高潔的氣質及作者寬廣的胸懷充分表達出來。該曲不僅運用了大量的傳統彈奏技法,比如彈跳、輪指、泛音、掃弦等,還運用了具有獨音響效果的新技能,比如“勾搭”“反彈”“拍弦”等,將琵琶音樂作品的創作與演奏推向了新的發展高度。同時還選擇具有動情、感傷、自由、秀美等復雜情調作為樂曲音調,折射出作者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艱難與坎坷。充分體現出作者對超凡脫俗、潔身自好思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對藝術人生的不懈追求。
一、從《天鵝》演奏角度對左右手技法具體分析
在《天鵝》琵琶曲中,A大調貫穿其中,A調中的琵琶音域適中,非常適合天鵝優雅高貴姿態的展現,處于低音區位置的樂曲首句的旋律《牧歌》為內蒙民歌,有著平緩的氣息及安詳的神態。旋律開始于指法“分”,為了將該指法和曲子后半部相同的指法區分開,該處的“分”指法運用大指與食指黏在一起同時彈出,要有較大的觸弦角度,放松手腕,抬起胳膊與手臂,實現音色的統一和諧,將天鵝豐滿的羽翼、優雅的風姿表現出來。然后用低音mi降到低音sol的滑音,演奏時需要主次分明,明顯區分強弱拍,否則容易造成滑音弱拍比分弦強。隨后運用反彈指法將和弦分解,該指法結合與前面的左手“帶、打、擻”等演奏技法,將天鵝戲水畫面完美展現。該曲中泛音需要用“后發力”彈奏出來,應靈動輕巧。《天鵝》曲中多數地方通過右手的上下彈奏位置的改變強化強弱對比。同時該曲中,大段長輪的運用較多,演奏時其力度變化與旋律線條應和高低音區級呼吸的轉換相呼應。同時“一對一”輪指、弦上發音、拍弦等指法也得到應用,其中弦上發音是用左手的小指在品上進行摁音,在摁音基礎上用左手的食指撥出高音。在《天鵝》曲目中拍弦是由慢板向高潮轉入的開始,該動作需要手掌、手指、手腕以及小臂之間的默契配合,在用手掌拍擊弦時確保其完全震動,逐漸加快拍弦動作,在此過程中,逐漸轉換成大指指甲的背面對四弦進行快速拍打,同時二弦用中指的指肚進行拍打,由上到下變化拍打位置,仿佛天鵝拍打翅膀,意欲展翅高飛。由于該動作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演奏時應對速度的變化加以控制,做到與下段自然銜接。勾搭在《天鵝》琵琶曲目中也屬于新指法的獨創,演奏過程中,要統一勾搭音色,要有線狀感的旋律,而左手以節奏切分而產生的帶音,不可對勾搭速度造成影響。緊接著下面為左手八度大跳指法的應用,演奏過程中,應當確保準確的摁音,演奏重點為重音,該重音以sol中音為主,對天鵝叫聲進行形象模仿。應用挑輪指法時,應當在里弦里放入推拉音,速度不僅要快而且要實,結合后半拍的八分音符的節奏的外拉動作應當有彈性。該曲目中,遮分指法的應用所產生的音響效果較好,演奏時應大指在下,食指在上,產生音色具有較強的顆粒感。隨左手由低把位向高把位轉換,右手力度逐漸增強,該種狀況下,一弦輪指和二弦大指頭的推拉音快慢結合、剛柔并濟,具有鮮明的對比性,將天鵝翱翔晴空的情景給予形象描繪。劉德海先生將拂掃傳統指法轉變為由慢到快的拂掃輪應用到該曲的高潮部分,并將傳統的“緊打慢唱”的手法,通過“文”掃弦的方法,展現天鵝不畏萬險千難,奮力向自由追求的強烈思想。同時鳳點頭傳統指法的應用,使曲子的旋律不斷有強到極弱的遞進,演奏過程中,應當注意層次之間銜接的自然性,手腕應有支撐力量,指尖與弦緊貼,在逐步減弱音量的狀況下,旋律由線狀轉變成點狀,天鵝漸飛漸遠的感覺得到展示。在曲目的結尾部分,大串反彈指法得到應用,具有舒緩的節奏、連貫的氣息,六連音的音型,因此彈奏時中指的位置比較突出,反彈動作主要運動中指的小關節,胳膊跟隨速度不斷變化。最終慢慢結束于高音fa泛音曲調中,裊裊的余音,產生如夢初醒般的音響效果。
二、繼承與創新的具體表現
(一)作曲方面繼承與創新
1.緊打慢唱手法的運用
在京劇唱腔中,緊打慢唱沒有固定節拍制約,具有靈活的速度及節奏伸縮,能夠將戲劇強烈激昂的情緒表現出來,在京劇演奏中比較常用,在《天鵝》琵琶曲中運用,將天鵝不懼困難、英勇執著的精神充分表現出來。
2.節奏的創新應用
在曲子中有42小節大指挑的低音la和mi及入板開始階段由大指起始部分,融入左手演奏的裝飾音,以及“六連音”在曲終的連續運用等,曲子旋律集中在中指所彈奏的一弦上,鑲嵌其中的左手上弦音,同右手交輝呼應,在食指與中指交替彈奏中,音量變得越來越低,將天鵝離去的情景淡雅清晰地勾勒出來。
(二)技法方面的繼承與創新
1.左手指法的應用
傳統琵琶曲目中,對于左手的大幅度跳躍手法的運用較少,比如在《天鵝》琵琶曲中,有多層次輪指出現,而每層的首句為低八度轉換成高八度;“一對一”式輪指的應用。該指法為左手摁音,右手彈音,左右手需要密切配合,在練習時需要由快到慢逐步進行。該指法的左手指法應當遵循“指換把不換”的原則,需要左手動作便捷簡單性與右手輪指同時兼顧。
2.右手指法的應用
泛音的應用。泛音在《天鵝》演奏中應用比較多,泛音演奏時需要對左右手的默契配合高度重視,與傳統曲目中泛音的余音強調更加追求純凈的音色。右手彈奏位置的變換。在琵琶音樂演奏中,劉德海先生對于音色變化較為重視,在其多數創作及曲目改編中,通過右手彈奏位置的變換實現強弱變化的手法經常用到,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陳隋》琵琶曲目中,在左手摁音相對八度位置用右手演奏出獨特的音響效果。在《天鵝》中,通過彈奏位置的略微變化將天鵝輕盈的劃水姿態充分表現出來。大指位旋律的連續遮分。在《天鵝》曲目中,將一些旋律放置在大指所在弦的低聲部位,具有明顯的音色反差,該技法雖然在其他傳統中目前也有大量應用,然而旋律遮分一般在食指所在弦位置。以里弦當作旋律音形式在琵琶的曲目中還未曾運用過,這種舊法新用的方法,成為《天鵝》的一大亮點,吸引了諸多琵琶演奏家以及愛好者的青睞。鳳點頭指法的應用。在傳統曲目演奏當中,該指法的應用比較常見,一般在彈奏時手指通過小臂力量的帶動,彈出的音色較為厚重,點狀感得到強調。《天鵝》曲目演奏中,食指在手腕力量的帶動來進行彈奏,線條感比較明顯,音色比較明亮。
3.音響效果的應用
在《天鵝》曲目中出現大量新的技法,增加了琵琶更加豐富的表現力。“擻”技法的創新應用。“擻”技法是在“帶”“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在多數傳統曲目中有過出現。在《天鵝》創作中,通過劉先生整改創新,打帶音的連續出現,將天鵝翅膀揮動下產生的靈感完美體現。“反彈”指法創新應用。該指法借鑒反彈吉他的指法,在諸多琵琶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反彈”作品,體現了劉德海先生在右手指法彈奏方面的創新,使琵琶演奏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拍弦”指法的創新應用。在《天鵝》曲目中,“拍弦”指法專門為模擬展現天鵝振翅高飛而作,將視覺效果通過聽覺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勾搭”指法的應用。通過“勾搭”指法的應用將天鵝優雅姿翱翔的姿態活靈活現地展示,開始部分重點運用右手的中指指甲上偏鋒和中關節位置,然后逐步向中鋒調整,音量由弱到強,音色由朦朧到清晰,音響效果由遠及近、漸入心魄。“弦上發音”指法的應用。該指法是通過左手摁音,另外一個高音用食指撥出。“弦上發音”不僅在《天鵝》曲目中得到應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應用,琵琶所具有的獨特音色得以突顯。
三、結語
在西方音樂創作中,大量作品將“天鵝”當作創造主體,劉德海先生則通過琵琶演奏將“天鵝”描繪得惟妙惟肖,不管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顯示出中國的特色,在音樂界中獨樹一幟。在文學藝術方面,劉德海先生借助《天鵝》充分表達了崇高的藝術追求,使超凡脫俗的精神及追求美好藝術人生的思想通過樂曲得到完美詮釋。在創作實踐中,劉德海先生獨特的藝術境界在不斷完善與發展,在劉德海先生的推動下,琵琶音樂實現了跨時代發展。然而任何形式的創新與發展,都離不開傳統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所以繼承與創新成為新一代琵琶藝術專家以及愛好者為之研究探索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侯江霞.琵琶曲《陳隋》的創作分析與藝術處理[J].藝術科技, 2015,(09).
[2]孫穎.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淺析琵琶曲《春蠶》及劉德海琵琶音樂創作特色[J].北方音樂, 2010,(08):16-17.
[3]梁冰.占風新意齊兼備,雛風清于老風聲——劉德海琵琶藝術創新思想探析[J].音樂創作, 2012,(0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