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妮
摘要:毫無疑問,樂譜對于任何一件樂器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傳播媒介,鋼琴也不例外,它是我們獲取音樂信息最根本、最重要的來源。所以我們對樂譜正確的理解尤為重要,這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演奏。本文主要闡述在鋼琴演奏中的識譜包含了哪些方面,如何有條理地、科學地認識樂譜、理解樂譜和詮釋樂譜。
關鍵詞:鋼琴演奏 識譜 認識樂譜 理解樂譜 詮釋樂譜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81-02
正是因為有了樂譜的存在,幾百年來浩瀚如煙的鋼琴作品才得以保存并流傳下來,才可供我們演奏、聆聽和欣賞。樂譜的實質是承載音樂的介質,作曲家通過樂譜以紙質的形式把他們的構思傳承下來。簡單的來講,可以把它看成是作曲家把思想、聲音變成了樂譜,而我們要做的是把樂譜這一看似毫無生命跡象的東西盡可能的還原成作曲家的初衷,所以作為演奏者來說,識譜便成為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識譜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進行三個步驟來全面而完整的讀清楚譜子,去再現作曲家的思想,展現作品的藝術魅力。這三個步驟分別是認識樂譜、理解樂譜和詮釋樂譜。
一、認識樂譜
樂譜,對每一個演奏者而言都不陌生,但往往相同的作品,因識譜的差異導致演奏出的音樂存在個體差異,是否能夠準確而正確的表達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識譜顯得至關重要。
對于鋼琴作品的樂譜——五線譜而言,完整的將譜面上的每一個信息點都識別清楚,不是簡單的看清楚線、間、音符、時值就夠了的,在音符線間我們需要完整的讀清楚譜子。在完整的識譜的三個步驟中,作為第一步——認識樂譜,它又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1.譜號:確立音高位置;2.節拍:表現節拍律動;3.節奏:不同的節奏型的組合與千千萬萬個音符組織成樂曲的旋律或者是主題;4.速度:表現作品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常用快速的作品表現歡快愉悅的情感基調,用慢速來表現悲傷和難過;5.音高:組織構建旋律的基本因素,與節奏結合起來可以變成旋律甚至是主題;6.時值:長短不同時值的音符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組合呈不同的節奏型;7.休止符:休止符經常會被忽略以及不重視,雖然它是用來標記不發音的記號,它不是樂音的靜止甚至是音樂繼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準確的休止才可以正確表達作曲家的旋律、主題甚至是樂思;8.表情術語:表情術語包含了力度、速度、情緒及情感的描述等,它是用以告訴演奏者標記部分的情感要如何變化,需要怎樣一種聲音,以及潛移默化的告訴演奏者需要怎樣調節和控制手指演奏出作曲家想要的聲音、速度、力度等;9.結構術語,如coda、三生中部trio等都是讓演奏者直觀就能辨識出作品的曲式結構;10.演奏標記:如保持音、跳音、頓音、小連線、大連線等,提示演奏者需要如何彈奏及觸鍵,也是表現作品風格很重要的手法之一;11.指法:這是演奏者做容易忽視的譜面記號,尤其是初級、中級階段的演奏者,他們經常不看清楚,甚至不看指法,沒有養成良好識譜習慣的演奏者喜歡任意亂用指法,甚至練習十遍都有可能十遍的指法均不一樣,好的指法直接影響演奏者的流暢以及連貫程度。除此之外,出現在譜面上能夠直接看到的其他的標記都屬于識譜階段中認識樂譜需要注意的要素。
二、理解樂譜
演奏者完整的識譜及表現演奏,需要在識別譜面記號之下理解樂譜的內在訊息,了解作品所在年限,當時的音樂背景,音樂歷史時期和創作風格,作曲家哪一個階段的作品以及這一時期作品風格的總特性,在把握好風格的同時讀清樂譜上的音樂要素。譜面肉眼可以看得見的記號標記,這些都是表面的現象,就演奏而言,不能僅僅停留和局限在譜面的信息,為了更精準的表現作品的風格和傳達作曲家的創作樂思,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更深地挖掘譜面內含的訊息。作為對認識樂譜的另一個階段——理解樂譜,還需要理解調式調性、和聲、和聲織體、聲部、旋律、伴奏、主題、曲式結構等多方面。調式調性是為了幫助演奏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大致情感基調,例如大調的開闊明亮,小調的陰郁幽暗;和聲讓我們更好地掌握曲子的結構和框架,頭腦中有整體性思維;和聲織體,它有很多的表現形式,也是表現樂曲風格的重要途徑之一;演奏復調性的作品需要仔細研究清楚聲部及聲部走向,甚至在三個聲部以上的作品需要找到每一個聲部在哪里出現,在哪里對位;旋律、伴奏往往容易被初學者忽視,需要將它們之間的層次表現清楚,伴奏只是為了襯托主題旋律,而不能本末倒置搶了旋律的風頭;主題能夠準確把握曲式的結構及框架。只有在看清楚譜面內容之后對調性、和聲織體語匯的表述、旋律的走向、聲部的位置、主題的陳述、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以及其他表情術語的標識等進行理解分析,才能拿捏準確作品的風格,達到演奏者與作曲家在精神層面上的碰撞,確切的還原樂譜的本意,如實得表現作品。所以,演奏者在完整展現一個樂譜的時候不應只表現譜面的記號,更應該將譜面中涵蓋的深層次的內容讀懂并演奏出來。
三、詮釋樂譜
作為識譜的最后一個環節,在認識樂譜、理解樂譜之后需要對樂譜進行準確而完整的詮釋,將所見所理解的音樂用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盡可能靠近及還原作品的真實樣貌,在詮釋樂譜上筆者有一些心得和體會,總結一下需要做到“五步一體”,即眼識、腦思、心領、手奏、耳聽,將五個步驟有機的結合起來。當眼睛接收到譜面的所有訊息并反饋給大腦,大腦再將收到的訊息加以分析處理,再用心領悟每一個記號和訊息,結合創作背景、風格特征等去思考和合理安排要表現怎樣的曲風和情感基調以及該如何觸鍵發出怎樣的聲音,接著將分析思考得出來的結果用大腦支配手指演奏正確的聲音,并在演奏時需要豎起耳朵聆聽演奏出來的聲音以及風格能不能夠將作曲家的樂思表現得淋漓盡致,風格表現正確與否,是否將每一個讀到的信息表現出來并且準確無誤,如若稍微有不太準確的觸鍵或速度或力度或彈奏法等應立即控制及調整,使之能與作品的原樣更加貼切。每一個環節都是如此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少了任何一個部分都會在表現作品的時候不夠準確。許多演奏者往往只做到了眼睛看譜,甚至并沒有把每一個記號看清楚就傳達給大腦,不加思索的開始彈奏,也沒有仔細聽自己所彈奏的音樂,更不加思索和判斷演奏是否正確,直接忽略了腦思、心領、耳聽這三個更加重要的環節。只有將眼識、腦思、心領、手奏、耳聽全部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正確的詮釋樂譜。
四、結語
樂譜作為作曲家與演奏者之間的紐帶,不僅將幾千年來每一個時期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保留至今,供莘莘學子們學習、參考和借鑒,為后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它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和作曲家生命的延續,如同時光機一般將我們引領到幾千年前去觀賞當時的音樂盛況,讓已遠逝的作曲家們的靈魂精髓與作品一起同在。能否將作曲家的樂思與創作意圖準確表現、能否正確演奏出作品的風格、能否將美的體驗與感受又再一次的傳達給聽眾,關鍵都在于能否正確完整的認識樂譜、理解樂譜和詮釋樂譜,并將他們相互結合起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識譜。
無論對于哪一個階段的演奏者,是啟蒙或者是橋梁,亦或者是專業階段,都不能草率的讀譜以及盲目的演奏,這樣除了會錯誤的理解作品更會錯誤的將作品傳達給其他人,即便是識譜這么一件看似小事,實則關鍵的事情,都應該縝密而認真,只有在認清楚譜的情況下才可以將音樂重現在人們面前,可見識譜對于演奏、演奏者以及學者如此的重要。因此,在學習和演奏鋼琴之時,作為教師需要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而完整的識譜習慣,讓學生正確地從識譜中學習和演奏作品;作為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識譜習慣,不要錯誤的表現作品的風格和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不要錯誤地理解樂譜的內涵,從而影響到演奏的準確傳達和表現,也不要只識別了樂譜的個別訊息,而忽略樂譜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