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娟
做過父母的人,都會感慨生命的不可思議、不可復制、不可控制。孩子就如成人手里的沙子,越攥越緊,生命的神奇都在指尖流過;輕輕擎在掌心,自然而然,沙子就會傳遞著手掌的溫度,溫暖寧靜。成人的焦慮、疲憊、擔心,都是源于自己的自負與恐懼;因為自負與恐懼而去破壞孩子的本來的節奏,拔苗助長,追求臆想中的所謂成功;孩子則如手中的沙子,潰散,不成自己的樣子。所以,人不能生而為人,更不可以成人就是父母,做父母是要不斷學習的,也是要不斷超越的。
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中卻蘊含著多種能力。學是偏重于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是偏重于行動練習的實踐領域。真正的學習是要知行合一的。舉個例子,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出現錯誤的后批評的語氣要:堅定而溫和。這五個字,看起來容易,聽起來容易,但是做到很難。需要家長一遍遍的練習,然后形成習慣。形成習慣還要有兩個前提,一是需要父母放棄自負,尊重孩子,才能做到溫柔。二是需要父母有成熟的心理,能覺察和控制自己,這樣才能做到堅定。歸根結底,還是父母本身的生命狀態決定了學習的理論能否落實、能否開花結果。
父母學習的過程就是克服自己的過程。做父母是需要超越的。這個超越就是父母的自我超越。做父母是一門藝術,這是一門愛的藝術。藝術不是完美無瑕的,遺憾才是藝術讓人著魔的所在。不必擔心失誤,只需要你的心是自由的。因為人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是真實的自己,才能如實地表達自己,才能適度地行動。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追求外在的成績,而是培養一個真正的人,我們必須是要做在精神上能夠引領和啟蒙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意志、胸懷、品德這些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教育方式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家庭中父母的行為方式潛移默化進入到孩子的生命里的。如果父母不超越自己的凡俗,沒有靈魂中靈性的引導,那孩子必然是更差父母一等的。
以上的理論,也許,每個父母都懂得。但是現實社會中,諸多因素掣肘,我們都似乎不能“如法修行”。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如何實現與學校教育的共贏,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想,劉稱蓮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是值得一讀的,作者以過來人的方式,分享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文字淺顯易懂,操作性也極強。在劉稱蓮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作為一個母親,她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超越,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書摘:
這兩年接觸了一些小學生的家長,他們訴苦說孩子寫作業很磨蹭,明明很快就能寫完的作業,孩子總是要寫到將近11 點。仔細分析才發現,許多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寫作業很快,有些家長就覺得孩子沒有“吃飽”,于是在孩子寫完作業后,再給孩子布置一些額外的作業。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給他布置的是分外的作業,從心里就不愛做,但是迫于家長的威嚴,又不得不做,于是便用磨蹭來對付家長。孩子會想:既然很快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了,還會有新的作業,不如寫慢點,把時間拉長,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會再給我布置新的作業了。許多孩子寫作業磨蹭都源于此。
磨蹭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后患無窮。當孩子升入初中和高中后,作業量會大大增加,此時就算不給他們布置額外的作業,孩子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課內作業。磨蹭使孩子學習的效率大大降低,孩子會更加抵觸寫作業。相比較,承諾在作業完成后給孩子一些“甜頭”,孩子的學習勁頭就會加大,也更容易把作業盡快寫完。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學習本該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孩子們到學校里汲取知識,一方面可以滿足好奇心,不斷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同時,通過閱讀和寫作不斷提高文化素養。從學校回來的孩子應該是充滿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因為他每天都在成長。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去讀書,孩子應該是渴求和喜悅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可以從更加高深的知識里獲得更多的滿足。可我感覺,我們孩子的求學生涯卻被痛苦和恐懼充斥著,他們承受了很多,小小年紀就被成績、分數和師長們過高的期待壓迫著,使得原本應該是自覺自愿就去做的輕松事情變成了艱巨的任務,從而需要吃力和枯燥地去完成。
我和先生一直認為孩子應該快樂成長,所以在孩子求學的各個階段總想不給孩子壓力,然而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還是感受到了壓力。大環境不是我們家長能左右的,我們只能努力做一些事情,讓我們的孩子相對輕松一點、快樂一點。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
找老師溝通是有學問的,而且要講究技巧。高中三年,女兒從中下游進步到中游,再從中游進步到上游,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每一個階段,就她的學習情況,我都和老師保持著良好的溝通,而且得益于這些溝通。對于如何去找老師溝通,我這里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單獨打電話或者單獨找老師面談。
那次家長會后,我找老師,再也不在家長會前后人多的時候了。一是因為女兒的學習成績并不好,老師當眾“赤裸裸”的表述讓我有時候臉上掛不住;二是因為人太多,并不能深入就女兒個性化的問題跟老師交換意見。
第二,找老師,一個學期一兩次即可。
—《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