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你是否已經習慣了與手機相伴的日子?早晨還沒睜眼就摸索床頭上的手機關掉鬧鈴,公交車上打開網頁查看新聞,隨時隨地收發短信、郵件,工作間隙閱讀電子書,全天候交友聊天,查詢股市行情,睡前還要躺著玩玩游戲才能安心合眼……
手機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已成為人們難以割舍的助手。隨著“手機一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種由于對手機過分依賴而形成的現代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癥”也悄然現身了。
手機依賴癥的表現主要有六個方面:強烈關注短信;交流多通過手機進行;手機隨身攜帶,如果沒帶就會坐立不安;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會感到不對勁,并刻意看一下是否有未接來電;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作自己的手機在響;有事沒事總會不時拿出手機來玩玩。
說是“手機依賴癥”,其實并非嚴重的心理疾病,確切一點說,是一種手機依賴現象(這里暫且遵從大家的習慣叫做手機依賴癥)。它會影響人的學業、事業、人際交往以及身心健康。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手機依賴癥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當手機代替了直接的人際溝通,當手機游戲和虛擬的網絡世界成了排遣無聊和空虛的歸宿的時候,人們就會離現實生活漸行漸遠,封閉與孤獨、退縮與逃避等不健康心態,就會在心里生長起來,人的現實生活所需要的社會功能就會退化,進而使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行為習慣導致的手機依賴
心理案例:趙維是一家文化公司的企宣,他使用手機的頻率遠遠高于一般人。由于業績突出,他被提升至管理崗位,從事行政工作。由于工作性質轉變,接入的電話驟然減少,這讓趙維很不適應。他開始感到焦慮,情緒低落,時不時地掏出手機查看是否有未接電話,還經常把別人的電話鈴聲當成自己的手機在響,甚至連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
心理解析:趙維的表現是典型的手機依賴癥?,F代的生活方式,使手機成為大多數人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助手。一旦手機沒電或來電頻率突然降低,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如焦慮、煩躁、抑郁等癥狀。用心理學的話說,這是因為使用手機形成了穩固的動力定型,一旦這個動力定型遭到破壞,人就會體驗到某些消極情緒。這是不少人出現手機依賴癥的心理原因。
心理支招:要學會自我控制,可行的方法是系統脫敏療法。具體做法是,一點一點地減少不必要的使用,增加其他聯系方式,如書信、直接見面和交流聚會,逐步脫離對手機的依賴。盡量保持平靜心態,多進行戶外運動,充實自己的業余生活,逐步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開??赡艿脑挘€可以把手機轉接到固定電話上。必要的時候,可以求助心理專業人員。
性格孤僻導致的手機依賴
心理案例:大一女孩伊娜,是一個比較孤僻的人。面對入學后的新環境,她很多時候都覺得空虛寂寞,好在入學前家里給她買了部手機。有事沒事的時候,伊娜就給過去的幾個同學發短信。久而久之,她離不開手機了。如果哪次外出忘記帶手機,她就顯得特別慌亂,十分郁悶,感覺自己被孤立了,甚至懷疑在自己外出的這段時間,一定會有老同學、好朋友打電話或發短信給她。
心理解析:孤僻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少人出現手機依賴的心理原因。這些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系又不積極主動,只能借助手機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有些大學生性格內向,只注意自己的觀念,內心體驗雖深,但不善于與人交往。一旦感到沒有知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悶,覺得自己與世界存在著一層隔膜。特別是新生入學后,一時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人際關系。他們渴望溝通,希望交流,需要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于是,手機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人際直接溝通,通過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系,使自己不被社會遺忘。
心理支招:這種情況應該從改善性格入手,讓自己變得不再孤僻。性格的改善離不開生活的改變,這樣的人要堅持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多建立面對面的現實的人際交往。也就是說,應多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與人接觸,如果客觀條件允許,最好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體活動,如和大家一起聽聽音樂,在校園內散散步,適當進行一些郊游,經常鍛煉身體等。大學生新生可以在生活和學習中重建自己的交際圈子,如利用閑暇時間參加一些聯誼活動,定時和幾個固定好友小聚談天等。此外,入學前還可以多與朋友或家人面對面溝通。
心理壓力導致的手機依賴
心理案例:做新聞采訪的陸佳,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24小時開機。她平時把手機放在包里,隔一會兒就仿佛聽見手機在響,掏出來一看,卻沒有任何電話?,F在,她只有把手機捏在手上才感到安心,如果放在包里,總覺得會錯過重要的電話和短信。最嚴重的是,她對自己的手機鈴聲產生了一種恐慌情緒,每天晚上,剛要睡著時總會身不由己地驚醒,仿佛聽到手機在不停地響。即使關機了,也總覺得鈴聲在耳邊不斷地縈繞,必須仔細查看后才能放心地躺下。實在沒辦法,她只好把電池拆卸下來才能放心地入睡。
心理解析:手機幻聽不同于精神疾病中的幻聽癥,這往往是工作壓力所產生的副作用,是工作應激所誘發的,偶爾出現,并不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和學習工作。但如果頻繁發生,并且嚴重地干擾到正常生活,就要考慮是否患上了強迫癥?,F代生活很容易形成心理壓力,有些人的工作如同陸佳的工作那樣,因其特殊性壓力會更大。心理壓力是不少人出現手機依賴的根源,如果工作壓力讓他們內心對手機鈴聲有一種期待心理,強烈的心理暗示就會誘發幻聽。
心理支招:這種情況的關鍵對策是,主動進行心理減壓。比如可以走一走:到野外郊游,到深山大川走走,散散心,極目綠野,回歸自然,蕩滌一下心中的煩惱,清理一下渾濁的思緒,凈化一下心靈塵埃。可以放一放:如果不是急事大事,索性放下不去管它,過幾天再說,或許會有個更清晰的認識,更合理周密的打算。樂一樂:想想開心的事、可笑的事;或拿本有趣的書,讀幾段令人開懷大笑或幽默風趣的章節。唱一唱:唱首優美動聽的抒情歌,歡快輕松的旋律或許會喚起你對過去的美好回憶,引發你對燦爛未來的憧憬。
人際依賴導致手機依賴
心理案例:大二男生小林,從小就是個依賴性比較強的人,上高中的時候與一個好友形影不離,為了可以隨時保持聯系,早早就成了手機一族。到了大學,人地兩生,與好友相隔兩地,只能靠打電話聯系。上自習時,他把手機放在顯眼的位置,翻書前瞄一眼手機,隔一段時間手機沒震動,他就要摸一下手機,確認有沒有短信。還常常感覺手機在震動,翻開手機看,卻什么都沒有。為此,小林心里總是不踏實,煩躁,提不起精神。
心理解析:心理學上有個自我界限的概念,說的是在人際關系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范圍,既能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有的人的自我界限比較模糊,沒有獨立的自我,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習慣于過度依賴他人,甚至總想把自己和他人融為一體。這種人際依賴心態也是一些人對手機過度依賴的心理原因。
心理支招:首先要學會在心理上明確自我界限,正確理解人際關系。在與人友好相處的同時,不對人際交往抱太多的期待,學會保持距離,學會保持獨立,學會在獨立的生活中安頓自己的心靈。同時,再配合前面說到的系統脫敏療法,逐步淡化對手機的依賴。
事實上,手機依賴癥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因此,擺脫手機依賴的各種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鏈接:你是否有手機依賴癥?
經常使用手機的你,是不是也擔心自己得了“手機依賴癥”?下面這個小測試可以幫助你做個大致的判斷。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經患上了“手機依賴癥”,一定要小心對待。可以參照上面的方法來自我調整。
1.你是否總是把手機放在身上,如果沒帶就會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做其他事情?
2.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你會不會感到不適應,并下意識地看一下手機是否有未接電話?
3.你會不會總有“我的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成自己的手機在響?
4.接聽電話時,你會不會覺得手機的輻射波在耳旁環繞?
5.你是否經常下意識地找手機,不時拿出手機看看?
6.你是否會害怕手機自動關機?
7.你晚上睡覺也開著手機嗎?
8.當手機連不上線、收不到信號時,你會不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
9.最近經常有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出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