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媽
家有“問題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被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當三三問起“為什么要學習古文”時,我和爸爸絲毫不感到驚訝。
爸爸說:“唐代宰相魏征是敢于直言進諫的一代名相。他死了之后,唐太宗李世民說了這樣一段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意思是說,用銅當鏡子,就能知道衣帽是不是穿戴得齊整;用歷史作參照,就能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停了一下,爸爸問:“這段話的意思你明白吧?”三三說:“當然。”爸爸又問:“那你是怎么明白的呢?如果不學古文的話,后面的意思不光你讀不懂,所有人都沒辦法讀懂。那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那些有趣的故事,就全都會流失了。”三三連連點頭說:“有道理。”“可是,”問題又來了,“為什么所有人都要學?要研究歷史的那幾個人學不就得了?干嘛學了還要背?背了還要考試呢?”說來話長。
所有人都有找到自己位置的需要,用直白一些的話說就是,要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同時也要知道為什么自己會活在這個世界上。位置不僅僅是在人群中,同時也在時間里。這就好像為每個人的人生劃一個坐標系,橫軸是與他人的關系,縱軸是與過去的關系,而這個過去不僅僅是自己經歷過的,也包括所有人類的過去。當然有些人可能活了一輩子也沒去思考過這些問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盡管他們不去思考,他們與過去的關聯也從未斷絕。比如傳承下來的一本本厚厚的家譜上面,記錄著這一個家族的過去與現在;田頭的荒草叢里,埋葬著先祖們的故事和過往;代代相傳的祖宅、雕花大床、傳家首飾等等,無一不鐫刻留存著祖輩的歷史……
“離開歷史,活在當下也能活得很好呀。”三三說道。“嗯,那要看你說的當下,是多長時間的當下。舉個極端的例子:有極少數人患了失憶癥,這種人會把不久之前發生的事情統統忘掉,包括他們之前認識的人,以及自己做過的事。那他們是不是能很好地活在當下呢?”“那倒不行。”三三回答。
我們和自己,和他人發生的關系,全部都與過去相關。如果徹底割裂了過去,就等于割裂了我們和他人以及過去的自己的聯系。那么,每一個生活的時光,都是片段,互相沒有關聯。人是沒辦法完全活在碎片之中的。而古文就是建立我們與過往歷史與文化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古文,才能幫助每一個人找到自己現在的位置。
至于說考試嘛,也算是一種強迫每個人學習這種工具的手段吧,“假如不考試的話,你還會學習古文嗎?”爸爸問三三。“當然會學啦。”三三不假思索地回答,“古文挺有意思的,有時候比現代文還好玩呢。”
假如每個人都能領悟到古文的樂趣,那也許就不需要考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