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緯佳
摘要:以精要的核心為內在出發點進行美術課堂教學,是一節優質美術課堂的必要條件之一,本文從美術課件、影像賞析、感知創作三方面論述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如何在美術課堂中化“繁”為“簡”,使其更好的為有效教學所服務。
關鍵詞:美術課堂 多媒體技術 化“繁”為“簡”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146-03
現今,多媒體技術由于便捷高效等特點,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十分廣泛,甚至成為了評價一節優質美術課的標準之一。縱觀美術課堂,小到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大到課堂的氛圍布置,教學環節的層層推進,多媒體技術無處不在。但是,教師一味的追求多媒體技術的“高”“大”“上”,也給表面風光的“高科技”課堂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在有限的時間內,課堂信息量大量的提高。然而許多的教師卻沒有對其進行適當地取舍與提煉,顛倒了多媒體技術在美術課堂中的運用是以節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目的的初衷。美術課堂課由“精簡雅致”變為了“繁瑣不堪”。學生也在“繁花似錦”的課堂上走馬觀花,美術課堂的欣賞性、體驗性與教學效果大幅下降。
多媒體技術在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運用,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使用環境與使用者的操作水平。大部分的老師在教學中常常會碰到許多多媒體技術引發的問題:如沒有網絡,課件打不開,或者打開太慢,這就是使用環境的問題。而另一種情況也時常發生,即教師備課時,在多媒體相關課件使用的準備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可整節課上下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卻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是否花費大量的財力與精力去優化多媒體使用環境,提升教師的多媒體技術個人操作水平,就能避免這種副作用呢?其實,無需花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只要將美術課堂中多媒技術運用化“繁”為“簡”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一、美術課件,化“眼花繚亂”為“一目了然”
美術教學課件編排的“繁亂”是許多教師經常發生的狀況。進入一節美術課堂,大部分人眼睛的第一落腳點,都會落在投影儀器所“展示”的課件封面上。所以,課件是美術老師課堂的第一張“臉”,而許多老師往往忽視了它的重要性,用制作不良的課件使自己“蒙羞”。許多美術教師的課件常常由于教師“過分”的追求美術學科特征,在制作修改的過程中,一味的為了“精美”而“精美”,導致課件內容主次不清,讓觀者“眼花繚亂”。美術課程是一門凸顯視覺人文性的學科,不良課件的“荼毒”會為學生的視覺欣賞水平制造一個十分不良的起點。個人認為,符合課題、主次分明、簡潔明了、裝飾得體的多媒體課件,才是一個優秀的美術課件。
美術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版式的編排組成上,一般有文字與圖像兩個組成元素。為了不使觀者“眼花繚亂”,就必須對其進行“化繁為簡”的再創作。美術課件的編排上應結合課題與內容,適當的進行加工取舍,做到簡潔明了,忌“浮夸”。許多的美術老師課件的文字,過多的利用電腦進行“藝術”化處理,改變文字的排列順序(“S”形較為常見),顏色(為文字添加紋理皮膚),圖片擺放“繁亂”喧賓奪主;有的教師一味追求童趣,“可愛”“酷炫”的輔助插圖添加過度,導致視覺上花枝招展,卻與課題毫不相干。兒童美術教育學者李力加教授成說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美術課學習中需要讓孩子做到沉得住氣,收得住心。試想,在這種美術課件的課堂中,學生能做到嗎?要做到簡潔又不失“美觀”的美術課件,封面只需在保證課題醒目突出的前提下,適當的選取與課題相符的圖片進行輔助即可;授新環節中運用的圖片或影像,也要先對其進行“簡化”,如圖片或影像上有多余的文字,在不影響賞析效果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弱化處理(模糊化、縮小化或刪除)。背景圖案的使用上,也應從對比強烈或過度繁亂的圖案改為清新淡雅的圖案,這有這樣才不會搶去主要內容的“風采”。有些教師在課件的布局上喜歡在邊緣或者角落用上小動畫不停地循環往復,筆者認為也應當去掉,或者改為靜止的圖像。否則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增添課件的繁亂感。值得注意的是,課件中的字體也應由始至終全程統一。有一些老師的課件在字體的使用上,仿宋體、黑體、變體美術字混用。就似一個房間的家具風格不統一,有的是中式,有的是歐式,這樣的室內布局是無法給人予和諧舒適感的。還有一點也會使人眼花繚亂,那就是在美術課件中,文字內容不宜過多,可以抓住幾個關鍵字配合圖片或者單獨進行呈現即可。這樣更能體現美術學科以視覺感知為主導的學科特征。只有做到了美術課件的“一目了然”,才能更好的凸顯美術課堂與其他學科的區別,使多媒體技術更好的為美術課堂教學服務。
二、影像賞析,化“繁花似錦”為“一枝獨秀”
視覺影像運用上的“繁多”干擾了學生的觀察重點,是許多美術課堂上值得重視的問題。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如果在課堂中沒有有效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打開學生的眼界,那么在繁多的圖片影像面前,也只是能是淪為走馬觀花。只有在靜態(圖片)與動態的影像(視頻)上化“繁”為“簡”,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有重點的觀察、分析、思考達到教學目的。最近,在一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術教學研討課上,教師引用了地域文化鮮明的閩南風獅爺作為觀察對象。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在欣賞了大量的相關圖片后,再出示一張北方的石獅進行對比。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說出風獅爺的特點??墒菍W生卻回答的有些費勁,俗話說:“看得太多,反而不知道看什么。”其實,只要將這些“繁多”圖像賞析環節進行簡化,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教學圖片的選擇上應當由什么都想要,而簡化為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幅圖片,甚至是只要將對比鮮明的單幅圖片放在一起即可。如此,學生更容易發現其特征,達到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此外,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關注。許多教師在課堂的一些環節中,會應用到動態影像,有些教師的影像運用沒有針對性,過于拖沓,產生了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時間。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影像的內容進行篩選,去掉與教學目的無關的多余部分。如《會轉的玩具》[1]一課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在說明會轉的玩具原理時,使用了一段影像。視頻中,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用童趣的語言對課堂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但是,卻多出了兩個卡通人物互相自我認識介紹的片段。課堂中,學生會容易將有限的精力花費在不必要的關注點上,影響了真正的教學環節。諸如此類的視頻,就需要教師在使用之前,保留視頻中的重點內容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刪減處理。美術課堂中,示范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有了教師的示范作為參照,必定為接下來親身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許多教師喜歡將錄制好的示范視頻做快速化處理用以節約課堂的時間。有位國畫老師在教學中做過這樣的測試:先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由教師親身示范,另一組讓學生觀看示范視頻,結果是前一組學生取得的效果卻更好。這是為什么?示范視頻真的不能用嗎?其實不然!一部電影,如果全程都保持同一角度,同一快速節奏,那么看完全片,你會對整部影片的哪些細節有深刻的印象呢?更何況是體會導演說要表達的影片內涵。所以在對示范視頻的處理上,我們應當將視頻的鏡頭角度作為學生的眼睛,速度由老師來掌控。學生已經掌握的,可以快速播放,需要學生特別注意的,或者是學生較難掌握的段落,可以“一枝獨秀”用近距離的角度給予一個大特寫,或者同一個操作,多種不同的視角,甚至改變播放速度的剪輯方法來呈現視頻。只有在經過了由“繁花似錦”不知所云,到“一枝獨秀”明白重點的簡化過程后,美術課堂的教學影像才能有效的為課堂教學所服務。
三、感知創作,化“疊床架屋”為“精兵簡政”
美術教師的課堂是引導學生打開感知,激發情感,從而進行創作體驗的課堂。多媒體技術在美術課堂的感知創作環節的使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在最近的幾次大規模美術課堂教學研討中,電腦在美術課堂中無處不在。教師講臺一部,手中一部,連學生的桌子上都人人一部。當美術課堂進入試探創作體驗環節時,學生的ipad終于派上了用場——老師先讓學生試著用平板電腦中的水果組合拼擺成新的物品,在學生創作完成后,將作品上傳至中央電腦,再由教師從中選取優秀作品進行講評。整個過程確實體現了“高科技”,可是效果卻著實讓人不大滿意。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了繁瑣的操作過程,浪費時間。由于網絡的局限,學生作品通過網絡上傳時花費了一定時間,教師通過電腦選取優秀作品又花費了一定時間,甚至由于要不停地操作電腦,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中大多數時間都是低著頭對著自己的電腦。這不禁使人想起一幅諷刺漫畫——全家人一起圍爐吃年夜飯,可是一家老小都在低頭玩手機。這樣沒有溝通的課堂,真的能喚起學生的感知嗎?另一方面,只用電腦為媒材進行創作,也減少了學生的創作體驗感,影響了學生的創作。2011版美術課標中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表現方法”[2]。真實的創作媒材(水果實物)會有觸感、肌理、體積感等多種感官體驗。學生正是通過美術課堂中通過感知不同媒材的特質,進行再創作體驗,培養創造力,形成美術素養??墒?,這位教師的課堂,卻削弱了學生最基本的感知創作過程。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平板電腦上的繁瑣操作——學生開機后“不?!钡匾苿又矫鎴D形,作品的角度單一,甚至作品完成后還需等待上傳至服務器(中央電腦)。這種“疊床架屋”,吃力又不討好的現象,在許多的美術課堂都屢見不鮮。其實,只要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將多媒體的人機交互做到“精兵簡政”,就可以有的放矢,既增加學生創作體驗,又有效節約時間。首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自選的媒材進行拼擺組合等方法進行創作體驗(電腦可以作為創作媒材的一種),再走到學生中去,對優秀的美術作品用高質量的手機或平板電腦拍照,最后通過投影儀直接對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投影展示,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不局限于平板電腦這一單一媒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體驗多種媒材進行創作的空間。美國著名的教學心理學家布魯姆說:如果兩種教育手段得到的結果都一樣,那他必然會選擇簡便高效的那一種。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虛擬掩蓋了真實。藝術,其核心為真實;體驗其核心是當下獨特的感受與觸動。[3]在數字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理應成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手段。但是,美術老師只有化“繁”為“簡”,有的放矢,避免其帶來的副作用,才能讓多媒體技術更有效的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所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永善.小學美術課本二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力加,章獻明.小學美術教師專業能力必修[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