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職校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不平衡的現象,論述了情境體驗的教學策略與學習策略,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重要環節,即場景與全景分析,角色的進入和抽離。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角色體驗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語言符號傳遞的信息,有效構建言語內化知識結構。
關鍵詞:角色體驗;文本;情境;語文教學
一、情境體驗的教學策略與學習策略
1.教學策略的設計。在教師指導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而且要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1)傳遞策略的設計。知識傳遞策略是教學知識承載于媒體中依次傳遞給學習者。這種知識傳遞是一種信息流向,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教學媒體軟件不僅能體現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內容梗概,而且能巧妙地把課堂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是知識傳遞的主要策略選擇。教學順序可按照角色體驗的過程來設計,即“捕獲”問題、個體感受角色、群體分享信息和效果分析。(2)組織策略的設計。教學組織策略是有效組織教學活動的策略。基本上有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個體角色體驗、小組分配角色體驗、集體信息交流。教師通過講解、板書、演示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感知,通過個體感知和小組學習對不同角色進行差別化理解,感知作品的藝術形象和寫作特色,最后通過集體信息的交流建立內化知識的構架。(3)管理策略的設計。教學管理主要包括教學進度管理、教學資源管理和教學活動的控制管理。影響學生角色體驗過程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者,由于體驗的過程與結果都帶有不確定性和開放性,所以,教師需要注意控制學習進程和學生的情感變化。
2.情境體驗學習策略的形成。各種教學設計都是為最終形成學生的學習策略服務,讓學生通過選擇一個角色(人或物)作為自己體驗的對象,并感受其內心世界及作品的整體意境,體會出文學作品中顯現的真情實感。基本步驟如下:(1)設定目標,選定角色。文學作品是作者將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進行形象化構思,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與文學形象產生“碰撞”時會存在個體差異性的體驗,所以,在指導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選擇貼近自己生活的角色作為體驗對象,然后再逐步過渡關注更廣泛的角色。(2)進入角色,情感共鳴。選定目標的個體要進入所選擇的角色,將自己記憶里產生過情緒體驗的類似的“景”“物”與文學中的“情”“景”“物”相對應,以情感為紐帶,以形象或意向為中介,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演繹角色,通過角色把“積蓄”的情感抒發出來。
二、在場景與全景的分析中感悟藝術畫卷
文學作品是以情感為載體,用人、物、事件、時空構成畫面。立體地感受作品的蘊意,必須分析畫面內容。意境可理解為作品所呈現的畫面,意象便是組成畫面的景物和人物等。因此,分析畫面內容,便是分析構成畫面的“物”,首先要把握場景與全景分析。
1.場景分析。按照亨利·詹姆斯的觀點,場景既是描寫又是從“當事人”的角度觀察(敘述者=人物)。我們可以形象地認為是一臺攝影機記錄下事件的過程,沒有任何主觀性的評論。文本的意識傾向由場景、情節、人物的行動和對話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
2.全景分析。全景則既是敘述又是從第三方的角度去觀察(敘述者>人物),敘述者既對人物外在作描述與分析,同時又潛入人物內部,使人物的意識活動和潛意識活動不經過敘述中介而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全景式描寫,類似于人物訪談,不僅記錄下事件,而且有當事人和評論者的評論性敘述。
3.場景與全景的交錯重疊。場景與全景的混合運用,從人稱形式看,它們直接出現了第一人稱敘述者,為與作者的態度和精神狀態甚為相近的虛擬的敘述人。
三、進入角色并適時抽離,全面審視作品的價值
1.調動多種感官演繹角色。閱讀、朗誦和聯想是角色體驗的方法,通過多種感官并用,使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把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不同于經驗,它不僅重視主體的心理結構,而且在經驗的基礎上更注重主客體合一的動態結構,是作家與學生的一種歷史性交流,這種交流表現為主觀體驗的傳遞。主觀體驗的交流必然會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讓學生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演繹角色并產生情感的遷移。
2.不拘泥于角色提高審美能力。學生可以通過聯想和實踐創作從角色中抽離,在文本解讀自然、社會、生活和對人生的感悟的基礎上,以評論、改編和再續的藝術創作中,豐富作品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8(1).
[2]王文良.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周杰(1979— ),男,江蘇南通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