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萊?木拉提
從三個方面論述:第一,背景; 第二,對于西方性別差異的傳統理論或觀點進行梳理;第三,對當代的主要性別理論進行梳理,并評論當代性別理論對傳統理論的批判。
關鍵詞:性別差異理論 女性主義 傳統理論
中圖分類號:I3/7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06-02
一、背景
作為社會最小細胞的核心組成部分——男性與女性,在一生中,從出生到死亡,生理結構到社會化過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與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有許多的差異和不平等。更確切地說,女性在出生之前就已經因為性別的原因而受到歧視,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很多夫婦可以做胎兒性別鑒定,這導致了女嬰有較高的被墮胎幾率。臺灣男嬰相對于女嬰的比例嚴重出現失衡,而且墮胎次率越高差距越大。(張玨,1993)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常常被排除在資源享用過程之外,并被一系列規則所約束。1998年聯合國人權發展報告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對待女人像它對待男人那樣好”。全世界女人比男人遭受更大程度的貧困,世界三分之二的文盲是女人。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女人的基本人權沒有得到保障,她們被歧視、從事低收入、超負荷并且不被尊重地工作。即便是在現代發達的社會里,女人也并沒有從家庭中徹底解放出來。毫無疑問,與性別差異相伴而來的種種問題不容忽視,對它全面且較為準確的理論認識也成為重要的課題。而理論的完善也將引導更適當的實踐方式,在思維和行動兩方面共同作用于與性別差異相伴的種種社會問題。
二、關于性別差異的傳統理論和觀點
性別差異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個永恒的主題,一直被各個領域熱烈討論。關于男女性別差異的理論發展了幾個世紀,今天也還在不斷被更新和完善,然而性別之間的差異和不平等卻沒有消失。西方社會中,關于性別的理論較為豐富,它們互相聯系,有的理論之間前呼后應,有的卻針鋒相對,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和理論有以下幾個: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認為應保障婦女基本的受教育權利是關鍵,然后才是取消各種限制女性發展的規則。他們假定人是理性的,女性受到教育以后會從愚昧無知中解放出來,可以發揮自身的潛能。例如女性的教育程度應當相稱于她們的社會地位,主張女性是國家的必要成分,并用大量篇幅反對盧梭提出的女性無需理性教育的觀點。(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然而它忽略了西方社會中存在的權力關系,忽略了經濟、政治因素在男女不平等中起的重要作用。就論現在,女博士是社會的一個精英群體,但她們不但無法同男博士一樣享受自我實現的喜悅,還背負了一個沉重的稱謂——“第三性”,成為“另類”群體。這樣,除了來自家庭、職業、學術等方面有形的束縛之外,多了一道“身份認同”這個社會蓄意樹在她們面前的無形屏障。(李延茹,2008)這足以說明,僅僅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并不能徹底改變她們的社會地位。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理論強調的是以男性為標準,未能觸及父權社會的本質。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認為,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男人通過控制剩余產品來控制權力,為了私有財產的有效傳承,開始控制婦女,由此產生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更為重要的是,還決定了權力的分工,男性掌控公共領域,女性卻被束縛在私人領域。性別不平等如同社會其他不平等現象和壓迫形式一樣,其根源是階級關系,即私有制結構。(陳一筠,1988)而大部分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兩性之間不僅有差異,而且必然不平等,這成為統治階級征服和控制女性和不同種族人們的有利工具,并通過各項法律得到維護。在結構功能主義者看來,由于女性和男性之間的天然差異,女性的功能在于承擔母親和妻子的角色,承擔家庭事務,而其他社會事務由男性來承擔。兩者的角色分工和功能分化,構成了社會有機體趨于穩定的基石。因此,父權制在結構功能主義中被當作是社會體制的一種自然演化形式。(J.C.Ollenburger,H.A.Moore.1988)
綜上所述,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的理論家對于性別差異的觀點不同,這些理論模式都是建立在男女性別差異的“生物決定論”基礎上,以男性的經驗和利益為核心,因此女性在傳統理論中處于無形、邊緣甚至是歪曲的,更準確地說女性議題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的發展,社會學本身的知識模式和研究方法受到了挑戰,質性研究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當代女性主義等新的性別理論和范式,從研究視角、方法與技術等多個層次上對傳統社會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抨擊,換句話說,對社會學研究議題進行了重新規劃和修正,并開發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
三、當代性別理論對傳統性別差異理論的抨擊
具體來說,隨著第二次女性主義思潮的開始,西方女性主義者開始深入研究性別不平等的根源,西蒙·波伏娃用一句名言描述性別關系:“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彼J為社會性別(gender)和生物性別(sex)不同,女性的受壓迫不是自然的,是父權制社會建構的產物。( 西蒙·波伏娃,1988)有的學者則補充到性別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學上的差別決定的自然體,而是社會有意造成的性別不對等的社會規范,從性別規范上揭示了性別的社會文化建構性。(安·奧克利,2001)有的學者則認為不存在任何基于生理需求和所謂天然角色分工的家庭形式,家庭結構和意識形態是社會建構而成的,同時被建構的還有外在的社會和權力關系。(M.W.Osmond&B.Thorne,1993)而有的學者不僅關注性別關系,更是將它與權力關系結合在一起分析問題,認為性別是一種權力關系,即一種“以性別差異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成分”和“區分權力關系的基本方式”。(瓊·斯科特2004)
除了關注性別不平等造成的原因之外,當代的性別理論直接抨擊社會學實證主義研究范式中的“價值中立原則”。著名的女性主義社會學家Dorothy Smith認為對社會生活的男性特色理解與社會學所推崇的概念框架以及統治他人所需要的知識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幸的契合,它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統治所需的概念霸權的一部分,它代表的是男性所謂的社會普遍性,是一種意識形態,我們社會的統治是通過概念和符號完成的,社會學的概念和模式對此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它可以被視為社會統治實踐的一部分,或者說使女性被迫和從屬地位得以延續的幫兇。(D.E.Smith, 1987)她還指出填補空白式的把女性問題納入到社會學分析中的策略是不夠的,它們不能改變既有的社會學程序,僅僅使得女性社會學成為客觀知識的一種附屬品。
從方法論上講,社會學以往的研究方法是延續實證主義的套路,將社會和人當作客觀物質來進行研究,因此分成主體與客體。西蒙德·波娃在《第二性》中談到,在人類社會的歷史和文化長河中,男人是作為絕對的主體存在,女人作為男人的對立面存在,是男人的客體和“他者”。如同史密斯強調那樣,女性在理解自己的生活時,不是從自身角度出發,而是由男性話語建立的概念出發,漸漸地被系統地排除在整個知識體系之外而被迫保持沉默,反映了文化和知識結構中存在著的男性霸權主義的意識形態機制 。對此史密斯還提出了女性主義社會學就是一種“為女性的社會學”,即從女性所在的日常生活世界出發,應重新構造社會學家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將研究者置于具體的情境之中,倡導一種反思社會學模式。當代性別理論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比如同性戀問題。有關學者認為性關系和性取向不是自然的、本能的,而是社會歷史和文化共同建構的,同性戀傾向是個人根據自身的環境和經驗,對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而不是應被社會唾棄和禁止的病態的性取向。中國著名性學家李銀河認為女性主義倡導的“酷兒理論”對所有權力邊緣化的人們行為持包容態度,同時挑戰了傳統男性女性,同性戀異性戀的兩分法,挑戰了正統的同性戀文化和價值觀點。(李銀河,2000)新的性別理論同時關注性侵犯,性暴力,揭示了性行為中存在的權力關系,為女性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豐富了女性性別與發展相關理論的內容。
綜上所述,近代迅速發展的性別理論對傳統理論假設、研究內容、方法等提出了許多挑戰,換句話說,打破了以往的“二元論”觀點,將性別因素看作解釋社會現象和行為的重要變量之一,鼓勵構建一個更加人性化,溫馨的社會,在研究方法上進行了更豐富的嘗試,為社會學的完善注入了新的血液。
參考文獻:
[1]安·奧克利 .性別、社會性別和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陳一筠.西方社會科學中關于性別差異和性別分層的理論[J].社會學研究,1988(6).
[3]李延茹.行走在男性和女性邊緣——女博士“第三性”現象文化解讀[J].蘭州學刊,2008(5):172.
[4]貝葛爾·羅賓等.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M].李銀河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5]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M].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婦女的屈從地位[M].王蓁,汪溪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5.
[6]瓊·斯科特.性別與歷史學[M]. 李小江譯.上海:華夏出版社,2004.
[7]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8.
[8]張玨.由出生性別比例談多臺與婦女健康[J].婦女研究通訊,1993(2).
[9]D.E.Smith.Womans Perspective as a Radical Critique of Sociology in Feminism and Methodology[M]. ed,Sandra Hard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10]10Human Development Report.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1]J.C.Ollenburger&H.A.Moore.A Sociology of Woman:The Intersection of Patriarchy Capitalism and Colonization[M]. .Prentice Hall,1988.
[12]M.W.Osmond&B.Thorne.Feminist Theorie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Families and SocietyIn P.G.Boss,et,aleds,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A Contextual Approach [M]. NewYork Press:Plenum Press,199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