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賢剛
音樂是人類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之一。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之美,同時對塑造學生人格、陶冶學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教學是一個法寶,在教學中滲透情感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下面我談談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
一、以愛國核心,滲透愛國情感
音樂教學必須貼近這一時代主旋律,把愛國情感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選擇那些歌唱祖國、歌唱黨、歌唱社會主義的優秀歌曲進行教學。比如,通過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使他們懂得國歌是祖國的象征,民族的心聲,“起來,起來”的呼聲不僅是先輩們昨天戰斗的號角,也是我們今天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軍號。再如,通過欣賞《黃河大合唱》引導學生懂得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以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以緊張的船夫號子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性格,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頌了偉大堅強的中華民族,以凄楚悲憤的曲調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以雄壯激昂的歌聲表達了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必勝的信心,同時要使學生懂得,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貫穿著以愛國主義為中心內容的音樂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通過音樂的審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人生信念和遠大理想。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把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德育內容貫穿到音樂教育中去,從而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服務。
二、在審美中潛移默化以熏陶情感
音樂情感滲透主要是通過音樂的審美功能潛移默化地進行的。比如,《保衛黃河》以跳動起伏、生氣勃勃的戰斗精神構成它的聲調特征,音樂形象非常鮮明、生動、有力,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英雄兒女斗志昂揚地奔赴抗日救國戰場,掀起了民族解放斗爭巨浪的熱烈場面,生動地刻畫出保衛黃河、保衛祖國、英勇殺敵的光輝形象。如在優美的《牧歌》聲中,人們不知不覺地增添了對家鄉牧場的熱愛。這些教育的效果,都不是在長篇大論的說理,而是在歌唱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情體驗,既獲得了美的享受,也從中受到了難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
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課堂教學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情感教學的重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多選一些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和歌頌美好生活的歌曲。通過介紹歌曲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的生平事跡、歌曲內容和風格等,讓學生懂得歌曲的深刻含義,然后通過知識講解和歌曲欣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增強學生對歌曲豐富內涵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對歌曲藝術的欣賞水平。教學過程應當是師生的雙向交流。為此,要注意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體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我在教《青春舞曲》。我讓學生齊唱歌曲,我自己跳新疆舞隨樂舞蹈,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舞蹈,學生們自由組合、自己選擇演唱曲目和表演形式、選出自己的主持人、制定節目單等活動。這樣老師就給了每一位學生一個展示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就連表演后的點評都由學生來完成。這些都很好的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鼓勵音樂創造”等 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在課外活動中的滲透情感
青少年的課外活動是豐富多彩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注意在課外活動滲透情感。比如,組織青少年合唱隊,舉辦歌詠比賽和校園革命歌曲演唱會等,把具有時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樂作品貫穿到音樂活動中去,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培養他們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使他們在校園的音樂氛圍中受到情感教育。 隨著學校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教育工作者更應當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特別是音樂的審美功能,其作用不僅在于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五、在社會實踐,中注重滲透情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群眾性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音樂藝術不斷群眾化、社會化。如今,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音樂會、歌曲大賽等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一方面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為音樂工作者帶來了一些新的課題。比如,怎樣把精神文明建設貫徹到藝術實踐中去,就是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任務。作為學校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而且擔負著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務。在轟轟烈烈、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社會性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始終把德育情感貫穿到每一項具體活動中去。
六、以學校教育為陣地,凈化音樂教育環境
曾幾何時,一些學生面對教材中的優秀音樂作品充耳不聞,卻整天沉醉于那些格調不高、庸俗的歌曲,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青少年早戀,舉止輕佻放蕩、思想消沉等,損害了青學生的身心健康,污染了社會文化環境。
針對這種現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視,又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更要根據實際情況作有效的、較長時期的糾偏和音樂審美的啟迪。為此,音樂教師必須通過嚴肅認真的音樂課教學,不斷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水平。應以大量優秀、高雅的民族音樂精品去教育學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國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對比分析,加強民族音樂的修養,自覺抵制不健康音樂的侵蝕。優化音樂文化環境,除了以學校教育為陣地外,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