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英
語文是說話的藝術,其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表達的綜合體,在學習過程中要對其自身及其運用規律進行系統掌握,才能實現思想交流與情感體現。語文教學與學習就像秋天里種下的詩,枝葉離開樹木訴說著離別的情愫,菊黃楓紅暈染裝點著時令的絢爛,光陰流動 展現四季的更替。語文就仿佛生活中的詩,抑揚頓挫又直敘深情,在語文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便能體會其中的曼妙與深情。
一、在秋天里種詩,感受語文的雄渾壯闊
一葉知秋,秋風掃過大地,淅淅瀝瀝的葉子在風中打轉,轉身飄落的姿態依舊曼妙輕盈,不知不覺間散落滿地,給生活披上了秋天的衣裳。花還在努力的開著,云照舊飄來飄去,黃昏下秋日的太陽顯得有些倉促,在夕陽和緩的余暉中,所有的一切仿佛在生命中異常絢爛,雄渾壯闊地訴說著離別的情愫,看似柔弱清晰,實則蕩氣回腸,這便是秋天的魅力,于曼妙中實現生命的輪回,嘈雜后歸于生活的平寂。
語文仿佛生活中的秋天,落葉紛飛不在意,一葉驚醒知秋到,平淡的學習中總感覺語文是言語和詞匯的轉化與表達,但事實上其中涵蓋的內容會讓人讀罷難以釋卷,給人以蕩氣回腸、雄渾壯闊之感。語文中不乏對秋天的描寫,屈原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是悲傷的,秋天種下的詩難免壯闊凄涼。曹丕也有同樣的感傷:“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自然界的變化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映射到內心之中難免激蕩起感時傷懷的情愫。而語文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傷感的情愫,還有磅礴的氣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世間萬物的變化,滄海桑田間歷代英豪的升起與隕落,留下后人的感傷與敬佩,也留下時代變遷過程中亙古不變的精神與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德操守于無形之中震撼人心,文天祥并未發出道德譴責和豐功偉績的吶喊,而是將自己一顆赤誠之心留給后世,民族英雄的氣概與胸懷壯闊而深遠;“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是秋天沙場上的閱兵,戰馬飛快,弓箭震耳離弦,戰士們心中向往失地的收復,生前身后會有美譽傍身,卻無奈已是白發叢生,豪情壯志中卻有幾分無奈與不安。語文就是這樣的學科,人生百態盡顯其中,在生活中可以一葉知秋,慨嘆季節的更替和時光的流失,仿佛種下屬于自己的詩,等待其瘋長飄香。于語文而言,其內容的廣泛就像在生活中種下屬于自己的詩一樣,在無盡慨嘆之中找尋屬于自己的心靈歸屬,成就心中的喜怒哀樂與人情冷暖。
二、在秋天里種詩,體悟語文的雋永清修
借一片殘葉,菊黃楓紅譜寫秋的韻味,裝點心中向往的風景。楓葉漸漸暈染開來,似乎是神來之筆為豐收的季節平添浪漫的氣息,我在秋天里奔跑,一路走來一路種詩,期許將這個秋天化作心中的滿紙凋落,穿梭于這個季節的凋零,希望在冬天火爐旁感悟內心世界,找尋詩之足跡的瞬間依舊那么美好。
一直以來,語文教材的內容涵蓋較為廣泛,寄托了教育的厚望也飽含了美好的情感,使人在學習或接觸過程中感悟時間的美好與生活的清麗脫俗。語文的這種美就像秋天于生活,詩歌于秋天一樣,給人以靈動誘人的體驗,并將文人墨客的亦或悲思難耐、亦或大氣磅礴、亦或清新文藝展示的淋漓盡致,使人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仿佛徜徉在作者營造的意境之中難以自拔。語文中有些人物的描寫、場景的設置仿佛待字閨中的少女,引線穿針于窗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車水馬龍的實景與她無關,心中的花色和圖案才是其最打緊的事情,時不時輕啟朱唇,吟唱出天籟般動人的歌曲,那是與世無爭的胸懷,也是隨風搖曳的思緒。語文就是這樣,它可以轉換萬般身份,只為迎合你心中的情愫,一首小詩、一篇文章的選擇都經過仔細斟酌,既要結構上的合情合理,又要內容上的相輔相成,還不失情感上的共鳴與銜接。美好情感的表達是語文的優勢所在,它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在字里行間的描繪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珍貴和情感的雋永。語文的血與肉是學習者和教學者共同賦予的。在講和學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引導與探索相符想成,書中說“爆竹聲中辭舊歲”那么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除夕的快樂與美好,書中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那我就充分地表達母愛的偉大,并從生活實際感悟母愛的光環,從而達到感情的升華與傳遞。
三、在秋天里種詩,聆聽歷史的綿延亙古
光陰的腳步并沒有靜止過,即使花朵在努力的開也敵不過時間的流逝,悄悄的,慢慢的秋天在季節的輪回里上演。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都有它的規律,在秋天的日子里,我們種下生活的詩歌,如果心中依舊眷戀,流連春天的溫柔和夏天的絢爛,那么請遇見一朵花,輕嗅它的芬芳,然后將你愛的詩句寫在花瓣上,最后送給秋風或收藏在紙間,都能美妙一整個秋日。
語文就像秋天一樣的包容萬象,不愿離開的終究留不住,有所期待的終究不會錯過,歷史的綿延亙古雖已流失,但在語文的敘述中卻以另一種姿態呈現,這或許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美往往源于平凡,最真實的美好莫過于生活中的平淡卻真實的經歷,而美感的產生能夠幫助人們接受藝術的熏陶,得到情感的慰藉,彌補現實生活中的遺憾與缺失。從古到今,語文便承擔著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角色,相關學科或知識的學習也必須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較好地掌握語文知識便能夠開啟一扇智慧的大門,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水準和道德情懷,在生活中實現自身健全人格的發展。于古今變化間道出生活百態,世間冷暖,并通過古代的先賢的思想或經歷來感召后人,起到一定的感化與教育功效。在語文的接觸和學習過程中,必須樹立歷史發展的眼光,注重歷史的影響力,以古鑒今,繼承傳統的過程中增加自身的底蘊,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將歷史的情懷推向更遠處,使得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取得自身的發展。
我在秋天里種詩,一朵花、一片云、一地落葉都是我的情思;我在秋天里種詩,時光的流轉,光陰的飛逝,在字里行間道盡生活的常態。語文仿佛就是秋天里種下的詩歌一樣,感物傷懷中領會世間的美妙與情懷;雋永清秀的畫風中體悟生活的美好與清新;綿延亙古中捕捉歷史的發展與延伸,為自身的發展積攢厚重的底蘊與生機。語文是一門學科,但其效用與功效不僅僅局限在其傳遞語言文字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交融與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情懷與修養,在了解相關事跡和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人們的氣概和胸懷進行進一步體悟,并形成指導自身發展的先進思想與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