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禮
物理概念是物理規律和理論的基礎,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關系。多年的物理教學中,我發現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中既不好教也不易學的內容。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常常聽他們說“聽的懂,不會做”,其癥結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在教師方面,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注意讓學生多做練習,而不注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的現象。在學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練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結果必然是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怎么還談得上知識的靈活運用呢?事實上,能否使學生逐步領會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達到教學要求,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對某一章節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其對整個物理學的學習。所以,讓學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此,談談自己對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拙見。
一、注重概念的引入——以實踐引入概念,以概念引入探究
事實說明。部分同學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上不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常常是因為他們在學習、掌握物理概念時遇到了困難。因此,研究概念教學的方法和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師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學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里過程和心里特點。
一般來說,初中學生以具備了比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對周圍世界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形成一個模糊的認識,也能對與物理現象相關聯的各種條件作膚淺的分析。在此認識過程中,他們表現出較強的心理積極性,這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是,在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上的主觀能動性往往不夠,這是一個消極的因素。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心理因素的積極方面,克服消極方面,以其達到最好的效果。
生活實踐留在記憶中的形象容易為學生理解,對于初中學生,從生產,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豐富的物理現象是他們認識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教師利用好這些生活素材布置學生留意觀察或動手實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簡單機械”的學習中,課前布置學生找找生活中的杠桿、輪軸的實例以及它們的作用。再如,在壓強的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完成兩個實驗:(1)一個較胖的同學和一個較瘦的同學同時站在沙坑中,觀察兩人的腳陷入沙中的情況如何?(2)同一個人穿平底鞋和穿高跟鞋站在沙坑中,腳陷入的情況又如何?這樣,使學生對壓強大小的決定因素先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進而為壓強概念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1、類比法——應用類比法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初中物理的許多概念,如功率,密度,電流、電壓等等,在定義的時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過兩個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體本身的某種屬性。對這些概念,通過類比,使學生能夠達到融會貫通。例如,把電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電壓比做水壓,從而可使學生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電類比成實實在在的水,從而理解了電流、電壓的實質。
2、比較法——從比較中強化對物理概念的認識。物理概念的學習重在理解。以一個力學中處理有用功問題為例一種情況:當用滑輪組上、下提升物體時,有用功的表達式可用W有=gh;另外一種情況;用滑輪組水平拉動物體時,有用功就不能用W有=gh的形式來計算了。可見,對概念理解相當重要。概念的記憶必須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過比較從而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豐富學生對概念的內涵的認識,也有利于對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注重概念之間的聯系——正確理解概念,分析概念之間的聯系
運用物理概念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即是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對概念認識是否正確的主要標志。必須對概念規律的內在聯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學對每節課的單個概念予以理解,卻不善于把這些概念有機的聯系起來。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僅在于它是具體的物理現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與其他概念的聯系。學生不能把相關概念綜合成一個相連相容的概念網絡,也就不能把他們應用于各種物理場合。事實上,初中物理新概念往往與已學過的概念、規律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抓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已有知識出發,通過邏輯展開,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出來,也可以創設學習新概念的良好環境。
三、靈活應用概念——通過應用,對物理概念加深認識
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深入不下去。教師的任務就在于從正面、反面、側面全方位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深入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對于物理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初中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的去觀察,只停留在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上,這樣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師應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善于觀察物理事實方面,不僅要發現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而且要發現特征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物體浮沉條件”的學習為例。學生往往只重視物體漂浮在液面上才會受到浮力作用,卻不知道物體沉入底部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只要因勢利導,就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此外,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表現在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上。初中學生在物理概念學習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并加以聯結概括,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學習中不斷加以引導。如在“慣性”教學中,學生往往能根據緊急剎車等現象列舉出某一具體物體在某一狀態下具有慣性的實例,這時教師就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由此進一步得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的結論。
最后應當指出,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包括物理概念在內,都有一個過程,都是有階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教學也要注意它的階段性,不能一開始就企圖講深講透,那樣效果反會適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應該做即使每個階段具有十分明確的適度的要求,又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逐步加深擴展,切不要使之僵化。總之,物理概念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