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要:在音樂活動中,當幼兒在與音樂互動中,遇到矛盾和困難、有認識偏差、需要建立規則,或者幼兒有表達的愿望等情況時,教師要適時地抓住契機和幼兒產生互動,這一時間就是教師進行音樂互動的最佳時機,同時教師善于關注活動中難點和興奮點,有效運用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等方式,把握好互動時機和節奏,啟發幼兒對音樂的探索和創造,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想象和表現。
關鍵詞:音樂活動;互動時機
在音樂活動中,當幼兒在與音樂的互動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矛盾和困難、產生疑難、有認識偏差、需要建立規則,或者幼兒發起有價值的提問或者有某種表現、有表達的愿望等情況時,作為教師適要時地抓住契機和幼兒產生互動,使師幼互動達到較好的效果,這一時間就是教師進行音樂互動的教師時機,在實踐研究中,發現和把握互動時機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善于關注,注重活動中的難點和興奮點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教師對活動中出現的難點問題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種,在預設時,估計此處是難點,幼兒“肯定”完不成,所以活動時給幼兒考慮的時間不夠,就急于告訴答案,幫助他們解決難點,第二種,教師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沒有積極回應和適時的引導,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機。
案例:中班音樂欣賞“小花傘與小雨滴”中,教師預設的目標是:感知三拍子樂曲的旋律,充分體現樂曲輕松、歡快的風格,難點是:了解三拍子的樂曲。據此設計的教學過程,一是通過活動“小雨滴”導入,二是提出問題“小雨滴從空中落下來,落在什么地方”,引出小花傘,再讓幼兒充分想象小雨滴落在小花傘上的聲音,三是聽三遍音樂,讓幼兒欣賞,學習三拍子樂曲的旋律,四個是邊打節奏邊念歌詞,五是用好看的動作表演。在實施過程中,當幼兒在第三個過程中欣賞第二遍音樂時,教師提問:“這是幾拍子音樂?”這時候大部分幼兒不知所措,表現不積極,顯然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提問遠離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所以,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能否解決問題,活動環節進程是否符合幼兒發展水平,《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教學活動選擇要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即要設置“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問題,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積極思考。
后來,教師立即調整活動,將第四環節“邊打節奏邊念歌詞”換到第三環節,幼兒用動作表現三拍子,通過親身感受三拍子的旋律,一下解決了難點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和把握音樂活動中幼兒對音樂理解的難點,捕捉到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在與教師以及同伴的積極互動中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從而生成無窮的精彩。
二、善用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適時介入
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發現,當幼兒游離于課堂氣氛之外或者情緒失控時,教師常用的辦法是約束紀律:“XXX,請你回到座位上。”或者暫停某些失控情緒幼兒的游戲資格等,在和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與幼兒互動。
1、當幼兒對音樂作品理解感到困難時,教師自然鮮明的表情適時介入。案例:大班欣賞《挪威舞曲》,教師引導幼兒邊欣賞音樂邊表現花與蝴蝶的游戲情境時,運用語言啟發的同時還結合了眼神進行表演:“小鴨子來到花園,看到許多美麗的花,花真漂亮(眼睛先是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看了一遍,接著瞇成一條線,露出甜美微笑)!花的形狀和姿態都不一樣,有的朝左開(眼神向左挑),有的朝右開(眼神向右挑),有的朝上開(頭朝上,眼睛閃閃發亮),有的朝下開(頭往下,眼睛一眨一眨),有的開一朵,有的幾朵開在一起,太美了!”
教師用適當的表情,尤其是恰如其分的眼神,能傳遞出情緒,引導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教師對一部音樂作品理解深刻的時候,這部音樂作品的音樂情緒完全可以教師的眼神中流露并表達出來,或歡喜,或憂傷,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語言表白,從教師表情中幼兒已能深切感受到。
2、當幼兒出現情緒失控時,形象適宜的動作應適時介入。除了表情介入外,形象化的動作適時介入,更有助于幼兒理解和表現音樂想象。
案列:大班欣賞《獅王進行曲》。獅王入場音樂響起時,幼兒情緒突然上升而難以迅速平靜下來時,導致無法欣賞后面的樂句,這時教師立即做出動作(站在原地不動,閉著眼睛,把手放在耳邊做仔細聽狀),并伴隨著語言“讓獅王我來聽一聽,哪個小動物動靜最大,我就會準確抓住他,”這時,幼兒便很快從失控的情緒中安靜下來。
音樂活動中,教師使用形象的動作以及動作的幅度、速度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和幼兒之間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如果教師希望幼兒的情緒處于安靜的狀態,那么自己的情緒首先應是平靜的,如果希望幼兒的情緒處于愉悅、歡快的狀態,自己的情緒就應該是高漲的,動作應夸張、有力。
3、當幼兒思維碰撞時,準確到位的語言講解適時介入。人類表達情感的直接工具是語言,幼兒年齡小,對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往往不能意會,這時,教師就要輔以生動、準備、到位的語言去啟發幼兒,幫助幼兒理解作品。
案列:《迷路的小花鴨》是一首由兩段歌詞組成的歌曲,每段歌詞又表現了不同的情感色彩,第一段表達了小花鴨離開媽媽后傷心、害怕的情感色彩,演唱充滿悲傷,第二段歌詞表現了小朋友幫助小花鴨找到了家,感情處理是歡快、向上的,對于這樣的強烈對比,幼兒難以把握,需要教師用語言來激發,教師先引發幼兒討論:“如果你迷路離開媽媽,心里會怎么樣?”幼兒各抒己見,教師適時地引導幼兒進入歌曲意境:“小花鴨離開媽媽,是不是跟你們一樣的感覺?”幼兒在接下來演唱中就能把歌曲中所表達的真情演繹出來,教師繼續以語言引導:“正當小花鴨傷心時,一個小朋友把它抱起來送回家,小花鴨回到媽媽的懷抱,這是他的心情怎么樣?”
音樂活動目的是讓幼兒把握音樂所蘊含的意味,讓幼兒用整個心靈去感受音樂的美,并用語言、動作和表情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所以,教師應該運用表情、動作、語言等方式,詮釋音樂、表現音樂,適時介入,抓住音樂活動中最佳互動時機,促進與幼兒之間的交流,讓音樂活動能夠真正生動活潑地開展。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 徐蓓珍,馬春亞主編.《成為會溝通的教師》系列叢書.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