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杰,呂天依,劉文婷,崔若琳,干德康,張仁,徐紅
?
針刺綜合治療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療效觀察
楊偉杰1,呂天依1,劉文婷1,崔若琳1,干德康2,張仁3,徐紅4
(1.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 201203;2.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市視覺損害與重建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31;3.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 200020;4.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032)
目的 觀察針刺綜合治療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療效,對該病的療效進行客觀評價。方法 收集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28例(53眼)。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觀察針刺治療3個月后患者眼壓、視野平均缺損(MD)、視野平均光敏感度(MS)、視力和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的變化,并進行臨床療效評定。結果 28例(53眼)患者治療后眼壓較治療前明顯下降(<0.01);治療后MD、MS及視力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0.05);治療后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0.01);臨床總有效率為86.8%;療效同年齡、病程、治療時間之間均不具備相關性(>0.05)。結論 針刺綜合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壓,控制患者MD和MS的惡化程度,有效維持患者的視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并且相同的病程,接受治療時間越長,療效越好。
青光眼,開角型;針刺;水針;梅花針療法;耳穴貼壓;電針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一類由病理性眼壓增高而導致的視神經受損以及視野損害的致盲性眼病。該病具有不可逆性、漸進性和遺傳性的特點[1]。POAG發病較為隱蔽,早期癥狀較輕甚至無明顯自覺癥狀,只有在疾病進展到一定的程度時,才會出現頭痛頭脹、眼珠脹痛以及視物模糊不清等自覺癥狀。其病理特征表現在視野特征性缺損、光敏感度下降、視神經的萎縮以及眼壓升高(多在中等水平范圍內)等。病變多累及雙眼,以20~60歲之間常見,且具有家族傾向。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約5300萬POAG患者[2],有資料顯示我國POAG發生率為2.1%[3],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青光眼現已成為繼白內障后的第二位致盲性眼病[4]。該病也是疑難性眼病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難題。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均表明,針刺治療開角型青光眼有一定的效果。
張仁主任醫師從事眼病針灸治療已有40多年,對許多難治性眼病均頗有經驗,并總結出較為規范的治療方案。本文擬對張仁主任一段時間內治療過的POAG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進行回顧性研究,對治療結果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分析影響療效的相關因素,為今后臨床治療和科研工作提供基礎。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05年至2016年上海市氣功研究所醫療門診部、上海市中醫院名老中醫特診部、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特診部門診的POAG病例。本研究收錄入組的POAG患者共28例(53眼),其中雙眼發病25例,單眼發病3例;女14例(27眼),男14例(26眼);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52±15)歲;病程1~25年,平均病程(7.45±5.89)年;治療時間0.5~10年,平均治療時間(3.15±2.71)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青光眼學組推薦的POAG早期診斷及分類標準[5]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①眼壓>2.79 kPa(21 mmHg);②青光眼性視野改變(旁中心暗點,鼻側階梯、弓形暗點);③青光眼性視乳頭損害和(或)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缺損;④前房角開放。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不合并其他眼病的POAG患者;②年齡不限,病程不限,男女均可;③未經治療或停止治療1個月以上者。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同時患有其他眼病或其他代謝性疾病影響眼壓者;③伴有嚴重基礎性疾病者;④無法隨訪、資料不全者。
1.5 退出標準
①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或其他事件,應聽從醫生的指示停止治療,中止該病例臨床治療觀察;②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嚴重惡化,也應根據醫生的判斷需要停止臨床治療觀察的患者,作無效病例的處理;③患者在臨床試驗過程中,不愿意繼續進行針刺治療,主動向醫生提出退出者。
2.1 針刺治療
主穴取新明1、新明2、上睛明、目窗、天柱;翳明、太陽、球后、四白、風池。配穴取行間、還睛(臂臑穴前5分處)。
主穴每次取一組,交替輪用。配穴在效不顯時加用。取(0.25~0.30)mm×(25~40)mm之毫針,新明1穴在耳垂后皺折中點進針,左側穴要求術者以右手進針,右側穴要求術者以左手進針。針體與皮膚成45~60°角,向前上方快速進針,針尖達耳屏間切跡后,將耳垂略向前外方牽引,針體與針身縱軸成45°角向前上方徐徐刺入。當針體達下頜骨髁狀突淺面,深度約1.0~1.3寸時,耐心尋找滿意的針感,針感以熱、脹、酸為主;如針感不明顯時,可再向前上方刺入5分,或改變方向反復探尋。針感可傳導至顳部及眼區。手法均采用捻轉結合小提插,以拇、食、中三指持針,拇指向前呈等腰三角形旋轉式捻轉,針轉幅度2~2.5轉,針提插幅度1 mm左右。一般僅運針1 min后即出針。新明2穴在眉梢上1寸旁開5分處。找準穴區后針尖與額部成水平刺入,緩慢進針0.5~0.8分,用揉針法,找到酸、麻、沉、脹感后運用揉針手法,即快速捻轉結合提插手法,使針感進入顳部或眼區,針感性質同新明l穴。運針手法及針刺時間亦同新明l穴。二穴均用中等刺激每分鐘捻轉80次左右。余穴均0.25 mm×(25~40) mm之毫針,上睛明、球后進針1.0~l.2寸,得氣即可,刺激宜輕,不宜做提插捻轉,防止出血;太陽穴直刺進針;目窗、臨泣穴,沿皮向后平刺至帽狀腱膜中,以觸及骨膜感覺疼痛為好;風池穴、翳明穴及天柱穴向正視瞳孔方向刺入,用徐入徐出的導氣手法,使針感向前額或眼區放散。還睛穴,直刺至出現酸脹感為度;行間穴進針后,針尖應向踝部,采用小幅度捻轉加提插法,使針感明顯,刺激宜重,運針0.5 min。針后雙側新明1、目窗(或臨泣)穴各為一對,分別連接電針儀,選連續波,頻率為4 Hz,強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宜,通電30 min。
2.2 耳穴貼壓
取眼、目1、目2、耳中、肝、腎、神門、耳背降壓溝。用圓形磁珠或中藥王不留行籽制作的耳貼實行貼壓,囑患者每日按壓3次,每個穴位1 min左右,力度以適度可耐受疼痛感而且不損害皮膚為宜,每次貼1耳,隨針刺治療頻率同時進行,兩耳相互交替。
2.3 穴位注射
針刺治療結束后,予甲鈷胺注射液注射雙側球后穴各0.5 mL(雙眼發病)或單側球后穴和同側太陽穴各0.5 mL(單眼發病);予復方樟柳堿注射液注射雙側太陽穴各1 mL(雙眼發病)或單側球后穴和同側太陽穴各0.5 mL(單眼發病)。兩種注射液交替使用。
2.4 梅花針叩刺
取雙側正光1穴和正光2穴,以皮膚針輕叩,每穴叩刺60~100下(小兒減半),以局部皮膚泛紅為佳。
針刺治療每星期2~3次(維持治療每星期1次),10次為1個療程,3個月為1個治療階段。
3.1 觀察指標
3.1.1 眼壓
采用非接觸式眼壓計(NCT)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情況。
3.1.2 視野
采用Goldmann視野儀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視野情況。
3.1.3 視力
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檢查患者最佳矯正視力。
3.1.4 生存質量評估
選用“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價POAG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認為該表對于評價我國的視功能損害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較好的效度、信度以及反應度[7]。
3.2 療效標準
參照中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制定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眼壓≤21 mmHg,或治療后眼壓下降幅度≥10 mmHg。
有效:治療后患者眼壓>21 mmHg,或治療后眼壓下降幅度<10 mmHg。
無效:治療后患者眼壓未降,或治療后眼壓升高。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進行自身前后對照,先檢驗正態性,若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配對樣本檢驗;若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釆用符號秩和檢驗。以<0.05為有統計學意義,以<0.01為有統計學意義且有明顯差異。
3.4 治療結果
3.4.1 眼壓
共治療了28例患者53只眼,治療前眼壓(19.72±3.58)mmHg,經3個月治療后,眼壓為(17.18±3.17)mmHg,與治療前相比下降明顯,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7.234,<0.01)。
3.4.2 視野
治療后視野平均缺損同治療前視野平均缺損相比無明顯差異(>0.05)。治療后視野平均光敏感度同治療前視野平均光敏感度相比亦無明顯差異(>0.05)。見詳表1。
表1 治療前后視野MD與MS比較 (±s,dB)

表1 治療前后視野MD與MS比較 (±s,dB)
指標治療前治療后tP MD(dB)9.59±7.4510.07±7.82﹣1.9030.063 MS(dB)19.80±9.621.30±12.0﹣1.0430.302
3.4.3 視力
治療前視力為(0.67±0.25),治療后視力為(0.70±0.22),治療后視力同治療前視力相比無明顯差異(>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視力比較
3.4.4 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評分
治療前生存質量量表評分為(108.11±2.83)分,治療后生存質量量表評分為(94.50±3.29)分,治療后 生存質量量表評分同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01)。治療后患者對生存質量的總體評價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
在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評分中我們對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和精神影響這兩項做了進一步觀察。
3.4.4.1 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評分比較
治療前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評分為(82.43±2.77)分,治療后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評分為(72.82±2.90)分,治療后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評分同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1)。說明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評價較治療前有明顯提升。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自覺癥狀與生活影響評分比較
3.4.4.2 治療前后精神影響評分比較
治療前精神影響評分為(23.00±1.11)分,治療后精神影響評分為(18.54±0.78)分,治療后精神影響評分同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1)。說明經治療后患者對精神影響評價較治療前有明顯提升。詳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精神影響評分比較
3.4.5 療效評價
本課題共收錄入組28例患者,共53眼,經1個療程治療后,顯效43眼,占總數81.1%;有效3眼,占總數5.7%;無效7眼,占總數13.2%。總有效率為86.8%。
3.4.6 療效相關性
年齡與療效相關顯著性為0.390,>0.05;病程與療效相關顯著性為0.781,>0.05;治療時間與療效相關顯著性為0.453,>0.05;治療時間/病程與療效相關顯著性為0.039,<0.05。說明年齡、病程、治療時間同療效不具備相關性;而治療時間/病程同療效具備相關性,且相關系數為0.285,呈正相關。即治療時間/病程比值越大,療效越好;治療時間/病程比值越小,療效越差。詳見表5。

表5 年齡、病程、治療時間及治療時間/病程與療效的相關性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中醫學認為其屬于“五風內障”范疇中的“青風內障”,又名“青風”。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類由病理性眼壓增高而導致的視神經受損以及視野損害的致盲性眼病。該病具有不可逆性、漸進性和遺傳性的特點[1]。本病與房水排出系統病變有關[8],但確切發病原因尚未闡明。目前學術界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有血流動力學改變[9-10]、組織生理結構的病理改變[11]、分子遺傳及基因[12-13]等方面。近年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本病具有多基因或多因素的基因致病傾向[1]。
現代西醫學治療本病多采取藥物控制眼壓、激光或手術治療[14-16],其中,局部給藥的藥物治療是首選方法[8]。然而這些方法都有諸多不良反應和并發癥,而且即便將眼壓控制穩定了,但疾病對視神經的損害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尋找到一個途徑或方法,提高患者的視功能、改善甚至擴大視野,從而提高POAG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當下疑難性眼病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難題。
針灸治療本病在古代文獻中記載并不多,至上世紀50年代,現代中醫學最早記載了使用針灸治療該病,當時發現針刺對降低眼壓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響[17]。張仁主任總結各家觀點,結合臨床經驗,整理出治療本病的有效處方。采用局部配合遠道取穴,經穴與奇穴結合的方法。由于本病主要由七情內傷所致,正氣虛損、邪氣阻絡,進而影響血氣運行,故局部眶周取上睛明、球后、四白以疏通阻滯。而新明1、新明2、翳明等新發現的經驗穴對于多種眼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針感強烈,可益氣化瘀明目。眼疾多血氣閉阻,針刺太陽穴可行氣活血、濡養目珠。風池、目窗均為足少陽膽經腧穴,肝膽互為表里,肝開竅于目,故刺之可清利頭目。而天柱穴屬足太陽經,內鄰風府、外近風池,挾三陽經氣,而陽經均匯于頭部,“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刺之可清瘀散結、通竅明目。行間屬足厥陰肝經,有研究證實此穴在降眼壓作用上有著獨特的效果[18]。這些穴位單獨進行針剌治療均可以對眼壓起到降低的作用,穴位之間配合使用,則降低眼壓更加迅速并且療效維持時間更長[19]。耳穴眼、目1、目2、耳中可清障明目;耳穴神門可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焦慮情緒[20];本病臟腑定位在肝腎[21],故取耳穴肝、腎以條暢氣機,滋補肝腎;耳背降壓溝可調理臟腑[22],降低眼壓。以梅花針叩刺正光1、正光2穴可舒經活絡,有明目之效。穴位注射選用復方樟柳堿注射液及甲鈷胺注射液。前者成分為樟柳堿和普魯卡因,可起到解除血管痙攣、恢復管壁通透性、對抗自由基等作用。而甲鈷胺注射液通過促進髓鞘形成和軸突再生,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穴位注射選用球后穴與太陽穴交替使用。球后穴下有眼動脈,而太陽穴內的顳淺動脈通過腦膜中動脈與眶內動脈相連,選此二穴可使藥物直達眼底病變部位。如此綜合多種治法,諸穴相配,可起到散結清障、通竅明目之功。
雖然POAG是一個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針刺也不可以完全治愈,但張仁主任對本病的綜合治療法,可有效降低眼壓,控制視野缺損的進展和視力的下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臨床上能夠為更多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由于針刺綜合療法損傷小、成本低、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高并且療效確切,因此可以作為今后治療POAG的一個重要方法。
[1] 艾力江·艾爾肯,具爾提·哈第爾.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相關基因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4,14 (4):651-653.
[2] 鄧志峰,李建平,何偉.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6,18 (4):71-75.
[3] 汪俊,崔巍.我國原發性青光眼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4):667-670.
[4] 游劍,簡暉,章余蘭,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青光眼的臨床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21(5):84-86.
[5] 葛堅.問題和爭論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分類爭論的啟示[J].中華眼科雜志,2006,42 (11):964-966.
[6]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81.
[7] 于強,李紹珍,陳和年,等.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的研究[J].中華眼科雜志,1997,33(4):307- 310.
[8] 李苑碧,彭清華.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發病機制及其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 (8):146-149.
[9] 金明,趙家良.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發病機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1997,7(3):177-180.
[10] 張海濱,林東曉,顏橙紅,等.原發性青光眼患者眼部血流動力學的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09,21(5):517 -518.
[11] 梁厚成.開角型青光眼視神經損害的發生機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9,20(8):732-735.
[12] 張永梅.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遺傳學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
[13] 寧波.MYOC基因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發病過程中的作用研究[D].中國醫科大學,2009.
[14] 李明.高眼壓與開角型青光眼的關系及藥物治療[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2):333-334.
[15] 王秋燕,胡竹林.選擇性激光小梁成形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1,12(5):828- 829.
[16] 黃漢平,黃由在.非穿透性與改良小梁手術用于開角型青光眼的療效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8): 94-95.
[17] 盛燦若.針刺治療青光眼的初步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56,2(8):25-26.
[18] 黃叔仁.針刺行間對原發性青光眼、眼壓影響的研究[J].中醫雜志,1963,13(8):19-20.
[19] 赫群.針灸治療原發性青光眼概況[J].中國針灸,1999,19(1):58-60.
[20] 曹雙鳳,沈保強.耳壓結合體針治療失眠癥78例[J].陜西中醫,2009,30(6):714-715.
[21] 鄧曉輝,孫軍.古代醫家對青風內障的辨證治療[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5):96.
[22] 楊選頻,鄭華.點刺降壓溝為主治療高血壓病69例[J].江西中醫藥,2003,34(1):37.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1,-1,-1,-1,-2,3,4.
1.,201203,; 2.&,200031,; 3.,200020,; 4.,,20003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prehensive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treating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and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Method Twenty-eight patients (53 eyes) who receiv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recruited. By adopting a self-control design, the changes of intraocular tension, mean defect (MD) of vision field, mean sensitivity (MS), vision, and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QLSPVI) were observed after 3-mon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sult The intraocular tension of the 28 patients declined obviously after the treatment (<0.01); MD, MS and vision didn’t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0.05); the QLSPVI score dropp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treatment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8%;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n’t correlated with age, disease duration, and treatment duration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traocular tension, control the deterioration of MD and MS, maintain the level of vis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with the same disease duration, the longer the treatment, the better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Glaucoma, Open-angle; Acupuncture; Hydroacupuncture; Plum-blossom needle therapy;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Elctroacupuncture
1005-0957(2017)04-0427-05
R246.8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4.0427
2016-11-20
上海市科委研究項目(14401932700)
楊偉杰(1991—),男,2014級碩士生
徐紅(1969—),女,副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生導師,Email:sunshine21x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