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勤,魏瑛
?
關節(jié)對應取穴法配合運動針刺治療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療效分析
裴春勤,魏瑛
(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無錫 214062)
目的 觀察關節(jié)對應取穴法配合運動針刺治療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70例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治療組采用關節(jié)對應取穴配合運動針刺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彈力繃帶固定,兩組均配合冰敷、制動抬高等輔助措施。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壓痛、腫脹、活動范圍評分變化,并比較療效。結果 治療組愈顯率為88.6%,對照組愈顯率為54.3%,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0.01)。治療后兩組關節(jié)疼痛、壓痛、腫脹、活動范圍評分減少(<0.01);治療后治療組關節(jié)壓痛、活動范圍評分低于對照組(<0.05)。結論 應用關節(jié)對應取穴法配合運動針刺治療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臨床療效明顯。
針刺;關節(jié)對應取穴;運動針刺;踝關節(jié)扭傷;踝損傷
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在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任何年齡段均可以發(fā)生,屬于骨傷科門診的常見病。由于踝關節(jié)扭傷屬于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意外,部分患者由于受傷后未出現明顯的腫脹或者行動未出現明顯受限,因此對本病未引起足夠重視。據國外研究統計表明大約有55%患者在踝關節(jié)扭傷后都沒有及時到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就診[1]。如果在踝關節(jié)扭傷早期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引起踝關節(jié)不穩(wěn),甚至可能引起踝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以及退行性踝關節(jié)疾病的發(fā)生。據報道,大約有55%~72%患者在扭傷后6星期到18個月之間或多或少受到了殘余癥狀的影響[2]。
為了觀察關節(jié)對應取穴法配合運動針刺法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的臨床效果,筆者特進行本次研究,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來自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中醫(yī)骨傷科及針灸科門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最大59歲,最小12歲,平均31歲;病程最長7 d,最短1 d,平均3.25 d。對照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3歲,平均32歲;病程最長8 d,最短1 d,平均3.14 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相關標準。
2.1 基礎治療
若就診時患者病程在24 h以內,則交待患者在受傷后24 h內用冰袋冰敷患處,同時在整個治療期間盡量休息,抬高患肢,減少走動,下地時盡量拄拐以避免患側踝關節(jié)負重。
2.2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后采用針刺療法。首先根據患者扭傷部位來尋找針刺點。若患者外踝下方扭傷,則在對側腕關節(jié)的養(yǎng)老穴處可以找到明顯壓痛點;若為外踝前下方扭傷,則在對側腕關節(jié)的陽池穴附近尋找明顯壓痛點;若為內踝扭傷,則在對側的橈骨莖突附近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找到壓痛點后,醫(yī)者用拇指尖按揉此壓痛點,同時讓患者活動患側踝關節(jié),若疼痛緩解,則以此點為進針點。患者取坐位,常規(guī)消毒后以0.25 mm×25 mm無菌針灸針隨咳進針,得氣后針用瀉法,在行針的同時囑咐患者活動患側踝關節(jié),以旋轉屈伸為主,留針30 min,其間每15 min行針1次,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各項療效指標。
2.3 對照組
基礎治療后患足采用彈力繃帶固定,從內踝繞踝關節(jié)前方到足底過內踝,再繞踝關節(jié)后方過外踝到內踝,采用8字交叉法,如此反復,纏繞一卷,3 d重新固定一次。
3.1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踝關節(jié)的疼痛、壓痛、腫脹、活動障礙4項指標[4]。詳見表1。

表1 臨床癥狀評分表
3.2 療效標準
根據2002年5月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而定。
積分改善公式=[(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痊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正常,積分減少≥95%。
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積分減少70%~94%。
有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積分減少30%~69%。
無效:疼痛等癥狀與活動無明顯改善,積分減少<3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變化
兩組治療后關節(jié)疼痛、壓痛、腫脹、活動范圍評分減少(<0.01),說明治療組治療效果明顯。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可以看出在疼痛與腫脹的恢復上區(qū)別不明顯(>0.05),在壓痛與活動范圍的恢復上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變化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變化 (±s,分)
觀察指標治療組(n=35)對照組(n=35)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 疼痛2.14±0.650.06±0.241)2.11±0.630.26±0.561) 壓痛2.03±0.710.29±0.521)2)2.03±0.570.86±0.811) 腫脹1.20±0.680.29±0.571)1.09±0.660.37±0.601) 活動范圍1.26±0.820.29±0.571)2)1.09±0.820.51±0.70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0.01;與對照組比較2)<0.05
3.4.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愈顯率比較<0.01,表明用關節(jié)對應取穴法配合運動針刺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愈顯率明顯優(yōu)于彈力繃帶固定。詳見表3。

表3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5
踝關節(jié)扭傷屬于中醫(yī)學“傷筋”范疇。患者就診時患側踝關節(jié)一般會出現腫脹疼痛,若局部取穴針刺,通常會產生懼針情緒。而采用關節(jié)對應取穴法則很好地避免了患者的恐懼心理,配合更好,取效更快。關節(jié)對應取穴療法是根據中醫(yī)的經絡學說理論經過長時間的臨床應用摸索出的一種治療方法。《標幽賦》中提及“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素問·離合真邪論》指出“氣血盛衰,左右傾移,以上治下,以左治右”。人體經絡內外相通,相互制約,相互調節(jié),經絡氣血左右內外相傾移。當體表某一部位出現疼痛時,多是氣血盛衰出現變化,體內陰陽平衡被打破。采用上下左右交叉取穴法可以重新調整體內氣血盛衰,達到新的平衡。據研究表明[5],在踝關節(jié)扭傷早期采用本法治療效果更好。扭傷初期,疼痛范圍比較局限,往往很容易在取穴部位找到壓痛點,針刺后起效迅速療效更好。如果患者就診時距離扭傷時間越長,壓痛點的尋找就越難,效果也就相對較差。
運動針刺法是指針刺得氣后,醫(yī)者在實施手法的同時指導患者活動患處或相關處,從而調動患者自身治療疾病潛能的一種針刺療法。該說法首次見于臺灣1975年版的《針灸經緯》一書中,內地報道則首見于1976年何廣新的文章中。何廣新[6]認為運動針刺法的作用機理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進行針刺治療可以激活脊髓上位中樞,從而選擇性地抑制傷害性傳入,使得疾病得到暫時緩解,為患者適度地活動患踝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第二階段則是指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緊跟著的患者的主動或被動運動,作用部位主要在脊髓上位中樞,通過發(fā)放下行抑制沖動控制傷害性傳入,從而使其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模式,使得疾病持久緩解。中醫(yī)學理論認為針刺時讓患者同時配合患處踝關節(jié)的活動可以使針處與患處經氣相通,氣至病所,加快了扭傷踝關節(jié)的恢復。由于目前踝關節(jié)扭傷的評價標準不統一,也有待于今后進行相關的研究,建立統一的量表評定標準。本次研究由于各方面條件所限,樣本量不夠大,有待以后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為本病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1] Smith RW, Reischl SF. Treatment of ankle sprains in young athletes[J]., 1986,14(6):465- 471.
[2] Braun BL. Effects of ankle sprain in a general clinic population 6 to 18 months after medical evaluation[J]., 1999,8(2):143-148.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9.
[4] 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58-159.
[5] 鄭集誠.巨刺配以動氣療法治療急性閉合性踝關節(jié)扭傷[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
[6] 何廣新.運動對針刺止痛作用的影響及其臨床意義[J].針刺研究,1982,7(1):1-5.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Joint-corresponding Point Selection plus Exercise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Acute Ankle Sprain
,.
21406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joint-corresponding point selection plus exercise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acute ankle sprain. Method Enrolled 70 patients with acute ankle sprai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joint-corresponding point selection plus exercise acupunctu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elastic bandage fixatio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ice compress, mobilization and elevation as auxiliary measures. Treatment was provided seven days as one course for a total of two courses. The pain, tenderness, swelling and range of activities were scored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88.6%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54.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01). Joint pain, tenderness, swelling and activity scores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0.01). Joint tenderness and activity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0.01). Conclusion Joint-corresponding point selection plus exercise acupuncture has clinically a marked therapeutic effect on acute ankle sprain.
Acupuncture; Joint-corresponding point selection; Exercise acupuncture; Ankle sprain; Ankle injuries
1005-0957(2017)04-0464-03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4.0464
2016-11-20
裴春勤(1983—),女,主治醫(yī)師,碩士,Email:8250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