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燕 徐 越 (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730070)
北周敦煌壁畫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圖的繪制技法
辛 燕 徐 越 (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730070)
本文重點對于敦煌壁畫中北周時期的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圖,從梳理故事內容與構圖的關系,結合壁畫的繪制技巧、將人物、建筑等表現手段、方法、藝術特征和材料運用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際的復制臨摹步驟,進行了較為詳盡、并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和論述。
北周時期; 壁畫臨摹; 色彩構成運用
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圖,它本是一幅佛本生故事畫,來源于敦煌的248窟,呈“S”形走向。根據整幅畫面的內容,采用橫卷式連環(huán)畫構圖,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連環(huán)畫,畫面被山石和樹木劃分成十一個場景,每一個片段都能獨立成畫。故事情節(jié)大概為:古印度寶典國三個王子出去游玩,在路上遇到饑餓的母虎,要吃自己孩子。薩埵太子用自己喂食餓虎。最后家人為三太子建塔供養(yǎng)。畫面人物表現生動,尤其是在兄弟二人在發(fā)現尸骨時,飛奔而過,頭發(fā)豎起,悲痛欲絕。
1.前期準備
選定臨摹對象,并看懂它所要表達的故事,有助于在作畫時把握它的構圖和人物的造型,以及上色和勾線特點。也能了解壁畫的時代特征和想要表達的內容,只有我們讀懂畫,才能達到胸有成竹并畫好一幅作品。臨摹其實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它是用另一種方式給我們展現對象,只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才能達到高質量的復制,也有了自身的存在價值。
確定對象,便按照原壁畫制作的程序:起稿、勾線、上色、描線四個階段循序完成。
2.制作步驟及作用
第一步:先用鉛筆定型。這是基礎,為了防止畫面走形,先描出骨架。
第二步:做底。因為我們做的是壁畫,在用紙上把握厚度,我選用皮紙。首先,我們和泥,和泥時加適量的膠,可以用手試它的粘度,直至稀稠合適,把握泥的厚度,以防蓋住底下的形。再次,我們用墨線勾出輪廓。最后,刷一層大白粉。為了防止跑墨,在做好的底干了以后刷膠礬水,把紙做熟。
第三步:勾線。先用土紅線勾出畫面的輪廓,方便我們對對象準確定位。
第四步:上色。我們先了解畫面的顏色及其它的作用再做搭配,使畫面豐富起來。
第五步:賦色。根據所要表現內容,把握用筆的方向,在用筆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加強顏色的表現能力。
第六步:染法。凹凸畫法跟現在的光影素描很相似,它是用顏色塑造,把輪廓加以立體處理,讓畫面產生立體效果。這種繪畫技法源于西域龜茲壁畫,它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技法,給古人和現代繪畫帶來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1.土紅線的特點
首先,它的作用是我們在畫紙上確定內容布局的劃分和定位線。
其次,作為畫面起稿線,直接用土紅色顏料,勾畫出畫面上動植物以及人物山石的具體形象。線條要粗壯有力,按照臨摹對象的造型的特點細致勾畫。使用土紅線的好處是,畫錯容易修改,也可以被其他顏色覆蓋,這樣可以降低畫面會畫臟。土紅色也被用來勾勒輪廓線,也是那個時期的主打色。
最后,它也在畫面中起著定型的作用,在敷彩時留出線條,我們也可以進行適當的復勾,成為畫面的骨架。
2.墨線的特點
在北周的敦煌壁畫現狀來看,佛傳故事大量使用土紅線勾描,墨線勾勒的畫面形象并沒有規(guī)律性,隨著畫面內容的不同,線形跟著變化,人物和植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服裝使用顏色的濃淡和線條的粗細來表現,五官的墨線墨色飽和,衣紋的線條闡釋出了“曹衣出水”的線條勾勒,局部畫面得的形象用墨線來定形。

從圖來看,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面中人物衣紋的墨線、樹枝和山石的線條,以及軀干和五官的結構線,都剛勁流暢?!安芤鲁鏊笔降木€條組織形式,使衣紋疏密有致。
3.其他顏色
泥土色:也稱黃色,它是用敦煌土的本身的泥土色加一種顏色調和,形成穩(wěn)定的黃色系效果。
紅色系顏料使用了土紅色。土紅和朱砂主要作用是背景色和土紅色線條的勾勒以及衣服的暈染。紅色更有宗教色彩。
白:白色主要用來刷墻體或做底,我們在臨摹時可采用石灰和白乳膠混合使用。
黑:因為時間的氧化使鉛丹轉化成二氧化鉛。我們可以用墨色代替。
綠:敦煌壁畫主要以氯銅礦為主,使用石青和石綠。
藍:藍色系以青金石為輔和石青為主的調色方法。
因為古代用的顏料大多是石色,價格昂貴,在現代我們可以用廣告色、國畫顏料或者丙烯來代替,雖有區(qū)別,但也有自身的特色。
1.壁畫的用線造型
(1)人物、動物及衣飾用線
在用線上以鐵線描為主,人物造型上注重用外輪廓來表現肌肉、形體、姿態(tài)的變化,用人物的動作來傳達故事情節(jié)。動物的用線上相對靈活,造型夸張。用“曹衣出水”式的勾線方式,在衣服上的用細密的線條勾出衣紋。
(2)建筑、植物線
在建筑上,線條用毛筆一次勾成,線條粗細均勻,極具對稱,體現出北周特有的意象之美。在植物的用線上,由根到稍,由粗到細,即柔軟又勁道。樹葉用寫意的方式來表現。
2.人物造型
人物的造型,頭部方圓,臉部機具寫意又很精致,人物眉彎,鼻頭小,顴骨用大片顏色代替,相對突出,耳輪大而長。身材矯健短壯、腿短,腳細而長。在胸部上畫圓圈以示他的結構。主要人物畫的比較細致;反之,次要人物繪制也就相對粗簡。
通過以上的學習和總結,了解到北周出現的五白特征:白異梁、白眉桂,白眼睛、白牙齒、白下巴。在腹部和領際均涂以白粉,表示高光部分,使人物整體表現出了強烈地圓潤感。方便后人對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進行資料的搜集和詳細整理,總結前人的臨摹經驗加以更好的利用。
也可以發(fā)展一批優(yōu)秀的傳承人,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第一,要鼓勵創(chuàng)新,加強保護,鼓勵文化教育機構發(fā)展,改變在壁畫臨摹行業(yè)的經濟增長方式,最大程度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傳統(tǒng)手工藝術。
第二,促進民間敦煌壁畫的修復和臨摹上的傳習與推廣。我們可以建立一些藝術家交流場所,來吸納這些方面的愛好人才。
第三,加強民間手工業(yè)的工藝價值的保護與利用。需要我們用不同的眼光看問題,不僅局限在歷史傳承和藝術價值的保護,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到它的再生性。
[1]馬玉華.北涼北魏時期敦煌壁畫的技法及色彩構成[J].蘭州:敦煌研究,2009(3).
[2]吳迪.論敦煌壁畫工筆重彩畫與西域凹凸暈染法的關系[J].湘潭: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
[2]沈淑萍.試論敦煌早期壁畫的線描藝術[J].蘭州:敦煌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