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影響我國能源替代進程、阻礙消費結構進一步調整的主要阻力來自能源價格,尤其是天然氣的價格。”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徐小東建議,2017年在降低終端氣價、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替代方案、加大污染懲處力度和加快淘汰低效鍋爐等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中原石油工程鉆井隊在河南濮陽清豐縣香檳小鎮小區打地熱井。 馬洪山 攝)
“我國‘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中地熱發電指標和2013年四部委《地熱能開發利用指導意見》目標已經落空,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發現問題,避免再犯同樣的過失。”
——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鄭克棪指出,相比風能和太陽能,地熱發電開發既沒有得到上網電價補貼的承諾,也沒有特許經營權的競標,只有一個目標數字及分析得出的投資規模,這樣的吸引力肯定不如風電和太陽能。
“到21世紀30年代,石油需求最主要的增長來源將不會是汽車、卡車或飛機動力用油,而是塑料和織物等其他物品的生產,這一現象和過去相比的確是一大變化。”
——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表示,電動汽車的影響,以及出行革命的其他方面,如自駕車、汽車共享和拼車,是與石油長期前景密切相關的關鍵不確定性之一。
“預計到2025年太陽能發電成本將降低60%。而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的風力發電成本都會降低25%。”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總干事阿德南·阿明在題為“2030年可再生能源路線圖”的發布會上表示,成本降低有賴于新技術的使用。
“環保企業相對其他企業的不同在于,項目規模比較大,資金需求量大。項目運行周期長,盈利水平低。”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在主題為“環保企業與上市融資”的首屆綠金匯產業沙龍上表示,環保產業發展的自身特點,決定了上市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