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丹江
煤化工怎樣應對低油價沖擊
□ 陳丹江
現代煤化工示范產業需要適當的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以減輕壓力,輕裝上陣,實現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煤化工是高油價時代的產物。前些年,由于國際原油價格高企,最高時達到147美元/桶,導致國內油氣及與之相關的下游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鑒于國內“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出于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考慮,加之發展煤化工有利可圖,在國家對現代煤化工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我國煤化工項目紛紛上馬。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掉頭向下,一路狂跌不止,剛剛興起的煤化工產業飽受重創,苦不堪言。那么,現代煤化工該怎樣應對低油價帶來的沖擊?
投產的煤化工項目須著力攻關“煤頭水尾”難題,最大限度釋放產能。當下,不少投產的煤化工項目難敵低油價,特別是煤制油、煤制氣項目,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生產不穩定,產能無法完全釋放,導致產品成本過高,形成投產即虧局面。一些項目生產不穩定的根源,恰恰是“煤頭水尾”出了問題。
所謂“煤頭”問題,是指一些煤化工項目的氣化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據了解,我國最早建成投產的內蒙古一個煤制烯烴項目,受“煤頭”困擾多年,至今仍在探索攻關。主要問題是當地儲量最大的褐煤煤種由于質量原因,與氣化爐不能完全匹配,造成氣化過程不穩定、不充分,合成氣產量無法滿足后續生產需要等,致使項目產能無法有效釋放。據了解,這家企業投產以來,實際產量僅為項目設計產能的50%左右,項目因此連年大幅虧損。我國最早建成投產的大唐克旗煤制氣和匯能煤制氣兩個項目,由于對“煤頭”沒有完全吃透,在生產運行過程中,均出現了氣化爐內夾壁腐蝕問題,導致停產檢修。有的項目因氣化爐只能“吃”塊煤,致使生產過程中大量末煤難以消化,成為制約生產的瓶頸;有的氣化爐因水煤漿濃度不夠,影響氣化產量;更多的則是因氣化爐與煤種不符,導致無法連續穩定生產,嚴重影響產量。

中天合創中央控制室。張見明 攝
所謂“水尾”問題,是指項目的廢水處理。國家在核準煤化工項目時,要求項目廢水“零排放”,但現實情況是,由于煤化工項目廢水處理量過大,以現有廢水處理技術很難真正做到零排放。凡被要求“零排放”的煤化工項目,無一例外采用建設“蒸發塘”的方式儲存生產過程形成的廢水及無法全面處理的廢水,但“蒸發塘”有限容積和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無限”的矛盾則難以解決。去年,內蒙古一家煤化工項目就是由于廢水存儲過多導致“蒸發塘”出現潰壩,造成一起嚴重的環保事件,并使項目停產近一年之久。某煤制氣項目因廢水處理及“蒸發塘”消納受限等原因,始終無法實現滿負荷生產?,F在,煤化工廢水處理問題已經成為企業的最大痛點。
煤化工項目要實現連續穩定生產,當務之急是解決好“煤頭水尾”問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以單個企業的一己之力,真正解決“煤頭水尾”問題難度太大,需要從國家層面加以重視,組織行業專家開展技術攻關,真正發揮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盡早解決制約煤化工項目的“煤頭水尾”兩大瓶頸問題,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實現項目的連續穩定運行,從技術層面具備應對低油價的物質基礎。
在建項目須千方百計控制投資,將財務成本降至最低。財務成本主要是建設期借貸利息,且占整個成本的比例較大,煤化工要抵制低油價,必須降低成本,尤其是財務成本,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某地一家煤制化肥企業投產以來產量雖已達到設計規模,但仍連年虧損。最近這家企業的上級公司出于業務整合的需要,要求其編制未來五年的扭虧增盈方案,但這家企業使出渾身解數也編不出盈利方案,其根本原因就是項目建設時投資成本過高,導致現今財務成本居高不下,加之化肥屬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價格上不去,這“一高一低”,使企業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實現盈利。類似的煤化工企業還有不少,人們把這類項目叫做“硬虧損”項目,這些企業都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沒能有效控制投資成本,形成了今天的“硬虧損”局面。
煤化工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資巨大。例如一個年產4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總投資約需340億元左右,如果建設過程中稍不留意,項目超概算十分常見。事實上,就煤化工項目而言,投資成本往往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例如,同為60萬噸級別的煤制烯烴項目,有的企業將投資額控制在170億元,項目投產后成功抵制住了低油價的沖擊,實現了盈利。另一個項目實際投入則超過了300億元,造成投產即虧,并且是巨額虧損。
造成煤化工企業投資“過界”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建設單位貪大求洋,總希望項目規模越大越好,總希望設備是進口的,導致投資過大。前面提到的兩個煤制烯烴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采用國內核心技術和設備國產化,有效控制了投資成本;而另一家則過多從國外進口設備,導致投資成本過高。二是主次不分。有的企業在上項目時,除了生產裝置以外,在非生產方面的投資過大,比如項目還沒投產盈利就興建高檔賓館和過多的非生產設施。三是建設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嚴重。有的企業上項目大手大腳,不計成本,從而導致項目預算一超再超等。
由此可見,只要企業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形成完善的制約機制,嚴格按照預算投資,項目的投資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產品的財務成本也是可以提前得到控制的。
規劃項目須全面優化設計方案,盡量避免前期項目問題。就國內已建成投產的煤化工項目而言,不少項目之所以缺乏競爭力,問題出在設計上。對于一個煤化工工程來說,設計是龍頭、是靈魂,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進度快慢、投資是否合理、采購的設備材料是否正確、操作是否順暢、能耗物耗指標是否先進,以及工程是否安全環保,環境優劣、職業健康衛生等均與設計有關。設計得好,是項目成功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就很難取得成功。因此,把好煤化工設計第一關至關重要。
在對已建及在建的煤化工項目進行梳理時,筆者發現,“復制”并不成熟的技術方案現象十分普遍,前期示范項目沒有解決的技術問題“遺傳”到后續項目;設計得不周全、不優化是導致項目投資成本過高、項目投產后浪費較大、生產過程不穩定的關鍵因素。究其原因,既有設計單位設計能力不足、設計經驗不夠、設計方案不優化的問題,也有業主急于求成,一味催促設計單位早出圖紙、快出圖紙,導致時間倉促,造成設計“丟三落四”的問題。有的項目因設計不充分,導致“設計變更”和“變更設計”十分頻繁,項目不少工程建了拆、拆了建的現象十分普遍,造成極大的浪費和損失。更大的問題是,由于設計不完善,項目建成后生產不穩定,能耗物耗浪費驚人,致使產品成本難以控制。
從已建成的一些現代煤化工項目來看,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較多。首先是設計能力問題。比如系統配置?,F代煤化工規模大,大都采用多系列配置方案,項目的系統優化考慮欠充分,主要表現在總圖和公用工程方案不夠優化。由于項目進度要求緊,致使工程設計跟不上建設進度,為保險起見,設計院往往多加設計余量,造成工程量及費用加大。業主對單項設計方案較為關注,對全系統整體影響的論證較為欠缺。比如用傳統的化工工程理念考慮現代的煤化工,沒有充分考慮廠區的縱橫長距離;對于公用工程系統、輔助系統,仍采用傳統的集中設置,造成供給末端、高點量上不來,回不去。再如系統輸送能耗。對于小規模的裝置,一些介質的平衡可以不考慮,但對于現代大規模的煤化工,雖然某個物資的含量較低,但總量并不少,如不考慮平衡,在生產中就會缺少處理設施,或浪費可觀的能源;上下游裝置配套規模理想化,導致裝置能力偏小或過大,尤其是能力偏小,沒有抗原料變化和生產負荷波動的能力。此外,現代煤化工項目裝置多、占地大,廠區大、道路多。為追求氣派,有的業主希望廠區看起來大氣,常見的廠區道路都較寬。對于規模大、占地大的現代煤化工廠來說,道路縱橫多達十幾條,如果每條路多2米,整個廠區的占地會多出十公頃以上。這樣不但增加占地,無形中也增加了流體輸送的能耗,增加了地上地下的管道、電纜及管廊長度的投資。
現代煤化工項目,一般都是投資上百億甚至幾百億元的工程,如果出現大的設計失誤,造成的損失往往不可估量。因此,設計是現代煤化工最重要的關口,一定要把住。
煤化工企業須全面開展降本增效,提高產品競爭優勢。低油價對煤化工的沖擊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但作為煤化工企業而言,外部環境難以把控,企業所能做的,就是在“管理出效益”上做足文章,通過企業內部的增收節支、降本增效來提高競爭力。
其實,煤化工企業在降本增效方面可做的文章很多,節約的空間很大。比如一個年產60萬噸的煤制烯烴企業,年需原料煤和燃料煤共2000萬噸,松緊之間就是數億元。再如,煤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都要產生大量的副產品,如果利用得當,通過提質轉換,又是一筆可觀的效益。當下雖然國際油價處于低位,煤化工產品價格低廉,但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有的煤制烯烴企業就可盈利。這些能夠盈利的煤制烯烴企業盈利的法寶,就是由于企業在全產業鏈上做足了文章,通過開展循環經濟,副產品及廢物利用,打造全產業鏈,使企業成本優勢得以體現。處于虧損的煤化工企業要想在降本增效上取得突破,須把著力點放在內部的管理上,重點是開展對標管理,即從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上對標國內那些能夠盈利的先進煤化工企業。
對標,經營機制是根本。大多數企業多把先進企業的某些技術指標作為對標標準。結果一些企業發現對來對去,技術指標就是上不去、消耗指標也下不來,卻又找不出原因。個中原因就是對標企業沒有從標桿企業的經營機制上去對標,沒有找到與先進企業的差距之本,因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神華寧煤煤制油之所以成為總書記充分肯定的我國煤化工行業的標桿,首先在于其經營機制勝人一籌。 神華在項目規劃之初就注意從全國網羅和蓄集人才,項目從小試到中試一步步成功后,才進行商業化運作,并一舉獲得成功,變成了煤制油領域的“國家示范型實驗室”。而選擇煤制油獨到的商業眼光,看準油品市場的商業前景,也是其成功的法寶之一。
對標,管理模式是關鍵。管理出效益,同樣的項目在不同管理模式的企業手里,無論投資成本還是經營成本都大相徑庭,不可同日而語,其項目最終的營運效果也大不一樣。比如,有的國有企業管理鏈條過長、管理層級過多,導致辦事效率十分低下,投資成本居高不下。新疆一民營煤化工企業上馬了與一家國有大型集團同樣的煤化工項目,這家企業管理層級只有兩級,且項目本身作為市場主體;管理人員十分精干,不到同類國有企業的一半;經營機制比較靈活,決策過程相對簡捷,因此成為同行業中,尤其是國有同類企業對標學習的標桿企業之一。
由此可見,對標先進企業的各種經濟技術指標雖然是其內容之一,但如果不學習先進企業的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不找出標桿企業創造出先進指標的真正原因,就難以見到真章,對標的效果最終也會大打折扣。
最近,國家給予煤制油示范項目免征五年消費稅的消息在煤化工行業引起積極反響,有專家解讀這是國家對煤化工產業做出的方向性選擇,即國家更傾向于鼓勵煤制燃料路徑的現代煤化工示范,這是出于國家“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特點,通過發展煤制油、煉制氣,以實現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而做出的現實選擇。國家在支持煤制油示范的同時,對同樣作為煤制燃料重要路徑的煤制天然氣及石油替代產品的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產業也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以煤制天然氣為例,我國現已建成投產的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共3個,分別是大唐內蒙古克旗煤制天然氣40億立方米/年示范項目、新疆慶華55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內蒙古匯能2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這3家先期示范的煤制天然氣項目投產后運行十分困難,均出現嚴重虧損。有鑒于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面臨的艱難困境,國家須從兩個方面對煤制天然氣示范企業給予支持。
要從價格上給予煤制天然氣以必要的政策支持。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屬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投資十分巨大,投資成本高昂。以一個40億立方米/年規劃煤制天然氣為例,項目全部建成約需投入資金340億元左右,因此,平攤到每立方米天然氣產品成本中的財務費用占比自然不低。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斷崖式下跌,與石油掛鉤密切的天然氣價格也一落千丈,近兩年來,我國已先后兩次大幅下調了天然氣的市場價格,政府將煤制天然氣與成本低廉的天然氣一樣對待,同比例下調了市場價格,使煤制天然氣企業投產即虧,苦不堪言。國家可否對這3家先期示范的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在一定的時期內按“成本加成”的定價機制,即在核定成本的基礎上適當給予一定的利潤空間,幫助其渡過困難時期,實現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要從空間上給予煤制天然氣必要的市場份額。國家鼓勵開展煤制天然氣示范的前提,是基于我國“少氣”的客觀現實。由于天然氣產品的特殊性及輸氣管網的壟斷性,煤制天然氣企業自身無法將產品直接送到用戶手里,需要通過控制在“兩桶油”手中的輸氣管道輸送,才能到達目標市場。也就是說,無論煤制天然氣企業的生產能力如何,都需要“兩桶油”的積極配合。即“兩桶油”能夠接納多少,煤制天然氣企業才能夠生產多少。
國家還需像對待煤制油示范項目一樣,對國家確立的五大現代煤化工示范產業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以幫助企業減少稅賦,減輕壓力,輕裝上陣,實現循環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