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娜 侯小鵬
西北油田“寒冬”扭虧的秘密
□ 李 娜 侯小鵬
西北油田像胡楊樹一樣,經歷嚴寒考驗和磨難,不斷自我修復,讓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初春,新疆南疆盆地依舊春寒料峭,西北油田前線指揮所院子的衰草里,逐漸探頭的小草,讓在寒冷中的人們還是感受到來自春天的希望。
通向油田腹地的沙漠公路兩旁,幾個人手拉手都抱不過來的粗壯樹干,為了抗擊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酷寒,樹皮自內而外一層層死去,龜裂,然后厚實地包裹在樹身上,像棉被一樣,溫暖它來年再次萌發新的枝葉,這就是沙漠里的神樹——胡楊。干旱、酷寒、酷熱都無法阻攔它們對新生的渴望。
面對低油價,西北油田也像胡楊樹一樣,經歷“嚴寒”考驗和磨難,不斷自我修復,讓企業重新煥發生機,今年初在油田板塊率先實現盈利。
“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強化價值引領,突出降本減虧,努力實現效益最大化,這也為我們在中國石化上游板塊率先扭虧為盈打下了基礎。”西北油田分公司總經理胡廣杰說。
隨著覆蓋紅綢輕輕滑落,西北油田采油一廠采油一區的牌子展露在大家的眼前,作為分公司首個采油廠,采油一廠采油區改革的一舉一動時刻受到關注。該廠四個采油隊,兩個油氣處理站、一個檢測站、油田開發研究所、井下項目部相繼完成改革,新組建的3個采油管理區,一個油氣處理部,開發研究所等先后掛牌運作,這也是西北油田體制瘦身的一個縮影。

西北油田采油一廠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優化調整產品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及價格優勢多產天然氣,進一步提升了油氣田管理水平。范明 攝
采油一廠采油管理一區作為人員精減和調配最大的一個采油隊,是在原二隊、三隊基礎上整合而成。改革前,行政班人數達到80余人,改革后,行政班人數減少到原來的1/2。
2015年西北油田在前期構建的“專注管理、業務外包”的油公司管理模式基礎上,全力推進和完善油公司升級,順利完成16個機關部門、兩個科研單位和16個專業化隊伍的調整改革,組建了4個專業管理部門和4個采油氣廠及11個采油氣管理區。這標志著西北油田新型油公司機關、科研單位、專業化隊伍、采油氣廠四大板塊體制機構調整組建到位,率先成為在中國石化油田板塊完成油公司體制機制轉型的企業。
翻開井位圖,采油一區經理劉耀宇圈點了自己的管理范圍。光區塊就增加了5個,油井增加了146口,整個采油區油井總數達到377口,單井流程增加了8個。管理面積增大,遇到問題也增多了,但本該忙碌的一區經理劉耀宇反而清閑起來,他用更多的時間去搞油井管理了。
2月25日剛剛上班,采油管理一區就召開單井分析會,梳理單井數據,為油井生產精確把脈。
上次的單井分析會已經開了一周了。劉耀宇說,分析會周期短了,因為他把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油井管理現場。
體制轉型后,該公司供電管理中心在深化改革進程中,1000余平方公里電網內的18座供配電站全部實現無人值守,在供配電站增加3倍,供電量增長3.3倍,電力線路增長2.4倍(達到4000余公里)的情況下,實現了用工總量零增長。
該公司專業化單位以“業務調整、資源整合、機構優化、精干高效”為原則推進轉型,精簡科級單位7個,優化人員150余人,占總人數的30%,壓減人工成本近3000萬元,提升了隊伍保障能力和創效能力。
近年來,西北油田通過體制轉型和市場化運作,實現了以4000余人的用工總量,運轉一個年產900萬噸油當量、礦區面積達11.67萬平方公里的大油氣田。
“給機制瘦身,讓企業減負,這樣企業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對4個采油氣廠統一了廠機關、科研所室的職能和配置,廠層面減少了6個科級單位,管理區層面減少了48個室中心, 優化人員206人,占采油氣廠總人數的20%,壓減人工成本4000余萬元。”人力資源處處長張春冬這樣說道。
西北油田從2006年的472萬噸到2014年的736萬噸,年增速30萬噸以上。“十二五”期間,用中國石化1/200的員工貢獻了1/10的利潤,人均產量達到1150噸,人均利潤265萬元。這些成績足以讓西北油田的每一個職工自豪。然而在低油價的沖擊下,油田2016年驟然變為虧損企業,轉變生產經營模式成為西北石油人必須直面的客觀現實。
“優化關停無效井95口,降低液量2753噸/天,關停高運行成本的低效摻稀及偏遠倒液單井流程5套,減少電費1227萬元。”在采油一廠的早會上,生產運行科長何小龍每天都要通報油井運行狀態。
油井生不生產,效益說了算。該公司四個采油氣廠在2016年框架預算的基礎上,分30、35、40、 50美元/桶四個價格進行評價,為開關井設立效益標準,對產品、產量、產液、成本、效益展開全要素結構調整,引導預算向成本低、效益好的油井投放。
“通過產量到單井、成本到單井、效益到單井,計算出單井效益,實行單井效益高低排隊,得出最佳經濟產量規模。同時綜合考慮關井與復產成本、系統運行、油品銷售等因素,計算出產運銷最優規模運行產量,在低油價下盡可能減少虧損,降低企業盈利門檻。”生產運行管理部部長袁斌說。
低油價期間西北油田關停低效無效井303口,日減少低效產液4100噸;關停計轉站7座、單井流程39個,其操作費用從2014年的24.24億元下降到18.28億元,盈虧平衡點也從42.67美元下降到37.26美元。
除此之外,西北油田在產品結構優化方面做實做細,最大限度發掘每一滴原油和每一立方米天然氣的價值。
“眼下,塔河重油噸油價格是2258元,而輕質油噸油價格達2612元。根據這一市場情況,我們及時調整了部分區塊的產品結構。”采油三廠副總工程師周全說。
該廠將躍進西區、S105片區等部分邊緣區塊,以及順北1-1H井等油井的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通過脫水、脫硫等措施,由重油向輕質油轉化,直接銷往雅克拉銷售末站,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益。
油價是成本上升的天花板,降成本是應對低油價最現實的手段。西北油田通過下硬任務、定硬措施、花硬功夫、搞硬考核,真正把成本降下來,從而擴展效益空間。
通過經營轉型和聚焦提質增效升級,西北油田資源結構調整和油品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此舉增加天然氣日產能力60萬立方米、輕質油日產能力1600噸,減少低效負效液量81萬噸,降低稠油產量57萬噸,實現增效2.29億元,壓減費用1.34億元。建產開發成本降低4美元,措施、注氣成本實現了50美元/桶條件下的經濟效益,盈虧油價從56美元/桶降低至50美元/桶。
2017年初,油價持續回暖,西北油田圍繞“原油可持續、天然氣快增長、改革破困局、創新謀發展”的戰略,持續推進精細效益開發。1月份公司原油日產水平由去年四季度的16000噸/天提升到16300噸/天,天然氣生產能力穩定在500萬立方米/天,實現生產穩中有升、經營扭虧為盈,盈利達到1.01億元。
2016年底,塔河油田托鷹1井喜遇輕質油層,日產輕質原油80立方米,這是西北油田“塔河之下找塔河”取得的又一新突破。
面對低油價帶來的經營寒冬,只有集中優勢資源,轉變勘探思路,勘探上更加注重商業發現,開發上更加注重增加經濟可采儲量,才是唯一的出路。
2016年8月,西北油田在塔里木盆地順北地區獲重大商業發現,該地區估算資源量達17億噸(約合124億桶),其中石油12億噸、天然氣5000億立方米。

采油三廠積極轉變觀念,向天然氣要效益,多措并舉擴大天然氣和液化氣生產,不斷拓寬利潤空間。魏楊峰 羅漢彬攝影報道
順北油田的發現,無疑為2016產量下降的國內石油產業注入了強心劑,西北油田也實現了“塔河之外找塔河”的戰略構想。
2016年順托1井實現新地區天然氣重大突破,進一步證實塔中北坡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具有整體含氣的特征,勾勒出順托大型氣田的輪廓。順托-順南地區已實施探評井10口,8口井獲工業氣流,證明順托下古生界碳酸鹽巖整體含氣,具備形成大氣田的條件。
“做好資源結構調整,要努力擴大輕質原油和天然氣的戰果,增加優質經濟可采儲量,取得更多更好的勘探成果,我們有信心為集團公司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提質增效升級做出新貢獻。”西北石油局黨委書記劉寶增說。
同時,西北油田持續推進高效勘探,暫緩了高成本、工程難度大的順南地區勘探,降低投資風險性;運用物探、地質、地面、工程一體化思維考慮井位部署工作,提高探井成功率,降低投資風險。
繼2015年胡楊1井在桑塔木三維區石炭系卡拉沙依組試獲工業油氣流后,2016年3月25日,勘探井胡楊2井完井射孔測試又喜獲高產工業油氣流,標志著該油田在超深層碎屑巖隱蔽性圈閉油氣藏勘探評價領域獲得重要突破,再次驗證了該技術具有準確率高、成本低和見效快的特點。
“胡楊2井獲突破進一步驗證了新技術體系的有效性,落實儲量達到1000萬噸,為我們調結構、轉方式提供了更大空間,為碎屑巖產量重上200萬噸提供了新陣地。”胡廣杰說。
(作者單位:西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