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莎+郭俊良+白秦豐+鄭艷+孫淑瑋??
摘要:當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一個重要縮影便是快速城市化。然而城市化所帶來的不僅是飛速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的人口涌入和高度的資源聚集。農村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在2050年之前,中國城市化規模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這就意味著每年由農村進入城市的人口規模在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區間內,與之伴隨的是農村勞動力的飛速流逝,同時由于資金、政策等種種原因,農村勞動力在進入城市時往往會將自己的孩子留在農村,這就造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群體“留守兒童”。根據社會學概念,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且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僅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達兩千兩百萬。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問題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公共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心理
中圖分類號:B8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07-03
留守兒童問題在社會上越來越突出,他們的生活、學習沒人照顧,與一般孩子相比他們的心理發育較不成熟,生活水平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較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為什么留守兒童在學習、自控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現得都要比一般孩子差呢?蔣忠、柏躍斌在《“民工潮”下的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及其思考》一文中最早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文中指出了關于單獨外出的流動人口中的打工者,將兒女留在家中,在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對孩子的教育減少。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減小。研究結果表明父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會對孩子的學習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這里,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而由爺爺、奶奶或親友等監護人撫養照顧的農村兒童。近年來,由于“弱勢群體”、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等熱詞頻繁成為社會各領域關注的焦點,所以我們在此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現今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幾個方面: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他們身邊,他們缺乏關愛和教育,生活上存在不少危機。不少兒童在接受教育、活動參與等方面的權益經常受到侵犯。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所以會導致他們的道德品質下降,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小學留守兒童正處于人格塑造時期,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缺少管束和說教,不少孩子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會出現說謊、小偷小摸、打架、曠課、欺負同學等行為。此外,有的孩子迷戀游戲機,夜不歸宿,嚴重的還會有敲詐、吸毒等違法行為,在某些地方,此類未成年人違法案件占到所有案件35%以上。
同時,留守兒童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缺失狀況嚴重。他們學會了怎么去接受別人的愛,卻不懂得該如何去向別人施予愛,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報,對別人缺少誠信,認為個人利益大于集體利益,社會責任感匱乏,同時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想法?!傲羰貎和碧幱谏硇某砷L的關鍵期,如果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隔代教育就意味著由文盲來培養孩子,如果托付親戚照管,親戚普遍認為畢竟不是自己孩子,不適合過多管教。同時,農村教師由于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對每位學生的關注和教育也十分有限。結果造成親戚以為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管教,而老師以為有家長在家教育孩子的情況,所以學生的道德教育就這樣放任自流。此外,孩子所處的環境、結交的朋友等都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塑造有一定的影響。調查表明,20%以上家長以為如果孩子認識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必然會對他們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甚至會引誘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還增加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由于農村和城市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農村教育質量與城市本身存在較大差異,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農村社會教育的弱化,農村學校德育工作難以正常開展,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發育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少數“留守兒童”會走向違法亂紀的道路,這給學校德育管理也帶來相當的難度。那么應該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一是要加大農村教育扶持的力度,努力達到城市與農村教育水平的平衡;二是要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只有讓農村貧困地區發展起來,才能減少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現象,進而可以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會應該對留守兒童多加重視,否則可能會對社會整體的教育水平造成影響。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及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已經成為日益突出的受關注的綜合社會問題。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群體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時,留守兒童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受性別條件影響不大。初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最高,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心思細膩,比較敏感,同時缺乏家庭溫暖。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身邊時容易表現出心理問題,而且年齡越小表現越明顯。以小學生為例,較為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情緒問題、交往問題匱乏和自卑等。留守兒童不如父母在家的兒童有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強,然而在交際恐懼、孤獨感方面與其他兒童卻沒有明顯的差別。
家庭教育環節的缺乏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造成很大影響。留守兒童處于需要關懷的年紀卻缺乏家庭的溫暖和關愛。造成了留守兒童普遍內向,不愛說話,不善于表達的性格,這種性格又在社會交際過程中造成了障礙,最后以孤僻、拒絕交流的身心語言表現出來。此外,資金的缺乏,對父母在外狀況的擔憂和對未來的迷茫交織在一起,對于成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心理負擔,何況是留守兒童。最后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留守兒童從內向轉變為拒絕交流自我封閉心理狀況的日益惡化。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父母外出務工,缺乏家庭教育環節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又如何呢?我們通過對西安周邊農村學校的走訪調查得出了以下數據:留守兒童中,父母皆外出務工的占總體的百分之三十五,父親或母親一方外出務工一方留守的占百分之六十五。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接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對于父母雙方外出的留守兒童來說,缺乏監管和家庭教育,孩子由于年齡小自覺性較差,學業的完成度較低。對于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一方留守的家庭來說,留守一方往往要承擔全部的家庭責任和生活雜事。同時由于自身文化條件限制,一沒有精力二沒有條件去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傾入精力。和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的家庭一樣,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也存在著缺乏監管和家庭教育的問題。
父母外出務工勢必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造成影響。留守兒童普遍年齡較低,缺乏自制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加之當地學校老師能力、精力限制,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無人關注,逃學,輟學等行為屢屢發生。同時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時被托管人由于文化程度低下,認為不是自己孩子不好管教等種種因素也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熟視無睹。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綜合素質提升造成很大影響。
父母當然想要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但是由于資金、精力等各個方面條件的限制,而且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也不高,隨著孩子教育程度的日益增長,所能提供的直接幫助越來越少。另外,資金缺乏和農村條件限制,即使想要給孩子報班輔導也找不到合適的輔導班。另外,由于觀念原因,留守兒童的父母往往對接受教育的意義認知不高,覺得念書又花錢又沒用,還不如早早輟學學一門手藝,既能幫助家里也能養活自己。這種觀念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農村留守兒童本身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就低于城市同齡兒童,輟學率卻還要比城市兒童遠遠超出。再加之農村學校本身條件限制,辦學資金、師資、場地等各方面條件艱難。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那么應該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學校應加大社會力量的募集,加大宣傳力度和對教師的培訓。同時積極與留守兒童父母建立聯系,加強信息的及時交流,建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式留守兒童教育培養體系。
四、農村留守兒童的被托管人問題
通常是就近就親交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托管。然而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偏大,健康、精力存在著很大問題,本身就需要別人照顧,能投入到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和關懷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農村老人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沒有文化,對于孩子的要求也僅僅停留在吃好穿暖不生病的基本要求上,對于其心理健康和教育狀況,老人們是一沒意識二沒辦法去照顧和看管。同時由于年齡差異的存在,共同語言幾乎為零,留守兒童沒有耐心和興趣去聽老人講自身的故事和對他們的教誨。老人也聽不懂留守兒童口中的現代名詞和思想。僅有的交流就是“飯吃了沒”“冷不冷”這種基本對話。老人沒有辦法對留守兒童進行實質監管,打打不動,罵罵不聽。監護責任根本無法實質履行。
第二種是交由同村親朋好友監管,這種一般都是叔叔、伯伯等父輩同齡人,年齡差異較小,也更有精力履行監管責任。然而留在村子里的中年人本就不多,這不多中的大多數還有自己的孩子,這就造成了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不聞不問和不上心。留守兒童與親生子女待遇的差異感更刺激了留守兒童的自尊心與逆反心理,也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損傷。
第三種即留守兒童年齡較大,有一定自理能力,父母將留守兒童獨自留在家中,或者還要照顧弟弟、妹妹。但留守兒童畢竟還是兒童,自身就需要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卻還要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來自生活的壓力造成了對于現實的消極情緒。對監護人留守兒童和被照顧的留守兒童都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在迷惘之下往往走入歧途。
五、關于解決農村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從農村勞動力大規模進入城市起,便存在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社會公共問題。要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須多方團結合力,圍繞留守兒童教育為中心展開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教育。
首先,家庭方面,第一要做好家庭內部的溝通與互動,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必須肩負起其在成長過程中的責任。不能只是簡單甩手將孩子托付與他人不聞不問,要秉持多聯系、多溝通、多交流的原則。如特魯多銘言所說,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手機、書信等多渠道加強對子女狀況的了解和信息的及時掌握,在假期和有閑暇時間的情況下多回家看看孩子。如帶一些小禮物或者遞送一些書籍等,要讓留守兒童知道和了解父母對于自己的關心。第二要加強與被托管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被托管人即在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情況下,孩子的直接監護責任人。被托管人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感情最深的人。加強與被托管人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父母及時了解孩子的近況,也有利于增強被托管人的責任心和對孩子的關心。
其次,學校方面,要加強對于留守兒童教育和心理的關心。積極與留守兒童父母和被托管人聯系,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多對留守兒童進行鼓勵和關懷。同時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留守兒童孤獨感和逃避情緒的出現。有條件的學??梢越⒘羰貎和睦頇n案,有效及時地掌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班級內部,班主任要積極與留守兒童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問題。鼓勵班級內部同學與留守兒童交流玩耍。在學校內部為留守兒童營造出健康積極的生長環境。
最后,社會方面,第一要加強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關注度。很多人覺得留守兒童與他無關,對留守兒童問題采取漠視和回避的態度,這是不可取的。留守兒童教育和心理問題是綜合社會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關懷與參與。同時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第二,要出臺相關政策保障留守兒童的基本權利和改善留守兒童家庭現狀,通過改變人口流動制度,使留守兒童去父母所在的城市并有接受教育、成長學習的基本條件?;蛘甙l展當地經濟,制造勞動缺口,讓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在當地發展,而不必拋家棄子前往陌生遙遠的城市。第三,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等特殊場所的監管,將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管理條款落實。同時積極在學校或社區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將留守兒童的興趣引導到一個健康的軌道。第四,發揮共青團和婦聯等公共組織的社會職能,團結、發展、培養、關懷留守兒童。與學校、家庭、被托管人,共同建立起一個立體全面的留守兒童教育和心理培養關懷體制。第五,當地政府要建立起留守兒童監護保護體系,加強對留守兒童家庭的政策和社會資源傾斜。第六,當地高校要發揮起高校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參與,發動高校資源,如學生、技術和資金等,開展留守兒童關懷和幫助活動??梢耘e行留守兒童一對一書信周等,或者利用技術優勢對留守兒童密集學校開展互聯網遠程教育支持等。將當代大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出來。同時通過大學志愿者在與留守兒童密切接觸中產生的認知落差感造成的心理沖擊,使其學會珍惜現在,認識到肩負的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責任和使命。通過該活動的舉辦,在大學校園內形成關心社會,了解國情、民意,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的氣氛,使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斷得到強化和提升。
最后,留守兒童要從自身做起,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學習生活,配合學校、社會、政府開展活動,多讀書,多進行體育鍛煉,加強與父母溝通交流,與被托管人情感溝通與交流,主動與他人交流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承受。
只有留守兒童自身、家庭、被托管人、學校、政府團結合作,才有可能真正意義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而成為只是一個簡單、普通有家庭陪伴的兒童。
參考文獻:
[1]肖正德.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進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6(1):246-249.
[2]謝妮.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3]蔡重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