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洋
摘 要:民間金融的法律規制必須是區分規制,不同類型的民間金融不能適用同樣的法律規范制度。對民間金融的利率規制,同樣適用這一原則。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目的、不同區域的民間金融利率規制應當有所不同。因此,應當區分簡單形態、中間形態和復雜形態的民間借貸,區分生產性借貸和生活性借貸,設定不同的利率規則。如此方能鼓勵多種形式的民間金融充分發展,使得資金的供求相對充分,讓資金的提供方形成競爭,高利率自然就沒有了生存空間。
關 鍵 詞:利率;法律規制;目的區分;類型區分;責任體系
利率是金融制度的核心問題之一。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①也已經為西方許多國家金融發展的實踐所證明。[1]但利率市場化絕對不是利率完全自由化,如果不對利率加以適當的規制,就會物極必反,導致系統性風險,破壞金融秩序,影響經濟發展,產生社會問題。對于利率的適當干預,自產生利率以來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在國內外的法治實踐中,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以資借鑒。民間金融利率的法律規制,即針對不同類別的民間金融,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平衡和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從而讓貸出方有足夠的激勵樂于貸出,讓借入方能獲得資金周轉而不必背負額外的負擔,從而合理配置金融資源,促進經濟繁榮。
一、民間金融利率概述
利率,又被稱為利息率,是指借貸期滿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所貸出的本金額的比率。西方經濟學著作中也稱之為到期的回報率、報酬率。[2]從借款人的角度看,利率反映了使用資本成本的高低,反映了借款人使用貸款人的貨幣資本而向貸款人支付的價格的高低;從貸款人的角度看,利率是貸款人借出貨幣資本所獲得的報酬率。因此,民間金融利率也就是民間金融活動中的利率。
與正規金融利率相比,民間金融利率具有層次性、區域性、對象性、高利性四個特征。首先,民間金融利率有較為明顯的層次,有學者將其分為零利率、中間利率、高利率三個層次。[3]完善發達的民間金融利率不可能是統一的利率,一定是應不同需求而設置多層次的利率區間。其次,民間金融利率與地區經濟發達與否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這與正規金融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適用有著明顯差別。一般來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利率較高,經濟發達地區的利率較低。再次,民間金融利率還與交易對象和用途密切關聯。相對而言,如果貸款用于商業用途,其具有鮮明的營利性,則利率較高;如果用于生活消費,具有一定的互助性質,則利率較低。最后,民間金融利率相對于正規金融利率而言是比較高的。美國甚至還有Payday Lending(發薪日貸款)高達455%的年利息。[4]由于民間金融往往具有高利的表征,因而有學者認為,民間金融就是高利貸。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存在一定的誤區。一方面,要看到民間金融往往是針對通過正規金融渠道無法貸到款項的主體的融資需求,因此,一般會設定比正規金融高的利率標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還有很多的民間金融形式是具有互助性甚至公益性的,這種類型的民間金融的利率并不比正規金融利率高。同時,高利貸作為一種已經具有特定含義的民間金融形式,其內涵是設定利率明顯違反一般社會正義的民間借貸,因此,法律所許可的高于正規金融利率設定的民間借貸不能一概被稱為高利貸。民間金融的高利性,在激勵民間資本進入市場,滿足不同行業和主體對資金融通需要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二、我國民間金融利率法律
規制的不足
目前,關于民間金融利率的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多部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雖均有涉及,但民間金融立法與社會實際需求較脫節。
(一)法律規制現狀
⒈我國《民法通則》第90條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民法通則》中僅有此條文作出了比較原則性的規定,但對于何為合法、何為非法,卻未明確,缺乏操作性,尤其是沒有規定明確的利率標準。[5]
⒉我國《合同法》第12章專章規定了借款合同,對民間借貸的規定僅限于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并采用了無息推定原則。《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⒊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對于民間借貸利率的有關問題作了規定,包括第122條、第123條、第124條、第125條等。但2015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若干問題的規定》)已經明確:“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不再適用”。故這些規定現已不再適用。
⒋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第6條明確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這一利率的強制性規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了我國民間金融的運行,已成為區分民間金融活動合法與非法的重要界限。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也做了同樣的規定,并將超過四倍利率標準的,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這些民間金融利率方面的法律文件在我國民間金融法律規制領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⒌《若干問題的規定》對于民間借貸的利率、本金、復利、逾期利息、利息約定不明等問題都作了規定。如第26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27條規定了本金的認定,第28條規定了復利率,第29條規定了逾期利率,第30條規定了出借人可主張的利息和費用,第31條規定了自然債務,第32條規定了提前償還的利息,等等。自此,民間借貸利率與“銀行貸款利率”脫鉤,“四倍紅線”標準廢止,并且國家承認復利,明確了復利、逾期利息、利息約定不明情況下利息的計算方法。
(二)我國民間金融利率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
⒈利息、利率計算標準不統一。例如:對借貸雙方利息約定不明確時的處理規定不統一。《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要求:“既未約定借期內的利率,也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民通意見》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而《合同法》則是“視為不支付利息”。從效力上講,《合同法》為法律,優于作為司法解釋的《若干問題的規定》和《民通意見》。
⒉對民間借貸的分類規定不一。《民通意見》就利率區分了生產經營性借貸和生活性借貸,但缺乏具體的規定。而《若干問題的規定》和《合同法》則未區分借款性質。在以往的民間借貸案件中,借款的用途大多是生活性消費或“救急”,主要是為解決個人生活困難,其互助成分居多;而當前我國現階段的民間借貸則以經營性用途為主,營利性成為民間借貸的主要特征。①對民間借貸高利率進行規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對弱勢借款群體的保護,防止其因自身緊急的財務資金需求而深受放貸者的“剝削”。在生產性借貸中,借款人借款的目的主要是滿足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一般來說借款人通過借貸是能夠從生產經營效益中獲得利潤收入的,在借貸交易中并非如生活性借貸的借款人一樣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因此,法律是否要設定特別嚴苛的利率上限對其進行傾斜性保護,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論證。
⒊對于利率的規定缺乏靈活性。與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出臺的《若干意見》中有關民間借貸利率的第6條相比,2015年的《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的相關條款有了較大進步。具體表現為:一是不與銀行利率掛鉤。二是將民間借貸的利率劃分為三檔。其中將24%-36%的利率區間設定為自然債務,法律仍然予以承認。這就使得有關民間金融的利率規定更加明確,并且提高了上限,放松了利率管制,促進了民間金融的發展。但由于進行動態調整,缺乏彈性空間,也會存在與社會實際要求脫節的問題。所以,此規定的施行效果有待實踐的檢驗。民間金融的發展目標,是要建成多層次、多元平衡的民間金融市場體系。民間金融包含多種形式且各具特點。就民間借貸關系而言,也要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區分為生產性借貸和生活性借貸,根據貸方的身份不同而區分為一般性、偶發性的民間借貸(即簡單形態的民間借貸)與職業貸款人從事的民間借貸(即中間形態或復雜形態的民間借貸),其具體利率都應有所不同。不對民間借貸的類型進行區分,統一規定一樣的利率水平,顯然不能適應現實需要。同時,強制適用這項法定的利率標準,有悖于民間融資“短、快、靈”的屬性,既無法反映市場對資金需求的真實狀況,也壓制了資金的自由配置,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自由”天性。因而,要通過法律規制,建立分類引導、動態調整的民間利率管制體系。
⒋超出利率上限的高利貸仍然僅是“不予保護”,懲戒力度不夠。根據之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相關《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相關法律文件,民間個人借貸利率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4倍以上部分應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問題的規定》,對高利貸僅是“不予保護”。可見,最高人民法院對高利貸采取的是較為謹慎、溫和的態度。高利貸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會解決個別借款人的資金急需,但從總體和長遠看,高利貸弊大于利,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甚至引發諸多經濟、社會問題。我國學界和實務界多有呼聲應將高利貸界定為犯罪行為。[6]這既有利于打擊高利貸活動和相關犯罪行為,也能夠保障合法的民間融資行為和正常的社會秩序。
三、加強我國民間金融利率法律
規制的路徑
民間金融利率存在區域性和多樣性,與實體經濟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利率設定取決于多種因素。所以,對于我國民間金融利率進行法律規制,要在考察民間金融利率的實際情況和影響其波動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明確法律規制的理念原則、制度舉措,構建起適應多元化金融市場、動態靈活、多層次的民間金融利率體系。
(一)我國民間金融利率法律規制的理念原則
⒈設定實證化。民間金融具有復雜性,在加強利率管制時,必須進行實證分析。民間金融本身的地域性特點和自身類別的多樣化,自然要求利率法律規制必須建立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之上,進行分類動態規制。如果沒有數理實證作為基礎并對不同情況下的利率加以區別,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民間借貸的高利率進行嚴厲打壓,這種利率規制不僅沒有效率,也難以令公眾真正信服。同時,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不但不會有促進作用,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
⒉穩步市場化。所謂利率市場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開對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求關系決定,按價值規律自發調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發展的經驗和現狀表明,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同時也應當認識到,利率的基礎是社會平均資本利潤率,換言之,是經濟效率而非資金供求。利率市場化并不是完全的利率自由化,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因此,在堅持利率市場化方向的同時,要遵循市場規律,通過法律規制讓利率以社會平均資本利潤率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民間金融的狀況,合理分類設置利率上限,確保民間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⒊利率區分化。民間金融的法律規制必須是區分規制,不同類型的民間金融不能適用同等的法律規范制度。在民間金融利率領域,同樣適用這一原則。對于不同類型的民間金融利率規定應當有所不同,對于不同區域的民間金融利率規制也應當有所不同。目前,我國有關民間借貸利率僅僅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問題的規定》劃分為三個區間,并沒有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之予以規定。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多元化、多層次的樣態,這是由于各地自然條件不同,行業、部門之間存在差異,還有經濟活動的各類主體的群落、層次、偏好不同使然。因此,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自然也就是多元化、多層次的。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若均按照整齊劃一的利率水平要求,會有損于公平正義的實現。而且,民間金融行為本身的復雜性和類型的多樣化也要求對不同的民間金融活動適用不同的利率限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