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東
【摘 要】本文圍繞精心研讀,感悟內容之妙;凝神思考,體會文中豐富的情;聯系生活,掌握文中的運用之法等展開論述,討論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文本精讀的具體做法及體會。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 文本精讀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B-0122-02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感悟文中的“魂”、體會文中的“情”、掌握文中的“法”,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一、精心研讀,感悟內容之妙
現行語文教材中所選編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或在選材、寫作技巧,或在主旨、情感等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文中的基礎知識及寫作特點,還要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同時在學習中加強研究,仔細品悟文中的相關知識并拓展要點,還能找到文中語言的精妙之處來。
例如,司馬遷的《鴻門宴》不僅僅是對歷史故事的記載,還是一篇文學藝術佳作,文中包含的藝術特色是許多藝術作品所不具備的。學習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從多種角度來加強研讀。
首先,在故事的敘述上,《鴻門宴》記述了劉邦在參加項羽組織的一場酒宴上經歷的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可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內心。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層次鮮明,條理清晰,語言精練,無不體現出獨特的文學魅力。其次,在人物描寫方面手法獨特,司馬遷通過對酒宴過程中劉邦、項羽、范增、項伯等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等描寫,生動描繪出一個個極具個性的鮮活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由于文章的故事內容及寫作特色給人們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從而讓文章在千百年來經久不衰,許多的故事內容甚至固化成特定的格式,作為成語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運用。如“鴻門宴”最終演繹成不懷好意的宴請或加害客人的宴會。從文中大將樊噲所說的一句話——“沛公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演繹出“秋毫無犯”這一成語,比喻極細微的東西,也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又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另有所指。這些成語因其深刻的內涵在人們工作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體現出文章的獨特魅力。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深入學習,挖掘蘊含其中的豐富且深刻的知識要素。如在上述案例中,由對《鴻門宴》的學習,教師可以聯系到故事情節的寫作技巧,聯系到人物的寫作方法,再聯系到從本文中延伸出來的成語等??梢姡绦【返墓适轮刑N含著豐富的知識要素,只有在學習中精細研讀,才能真正感悟出蘊含其中的精妙之處。
二、凝神思考,激活文中之情
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內心活動,文章中無論是對故事的記述,還是對景物的描寫,都會寄寓作者獨特的內心情感,有喜悅的、有痛苦的,也有辛酸的等,可謂是酸、甜、苦、辣、咸一應俱全,可以說文中的感情是作者面對特定事物時的自然流露。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其中的真實情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進而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要及時將這種情感進行有效拓展,聯系相關情感因素,體會人物內心情感的獨特要義,并積累情感表達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把握特定環境下特定情感的豐富內涵,提升語文閱讀的質量。
例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一文通過將北方的秋天與南方的秋天進行對比,突出了北方秋天獨特的美。北方的秋天呈現一種自然、清靜、悲涼之美,作者沒有過多關注皇家宮殿的氣勢,也沒有寫富豪園林的精致,而是描繪了平民百姓眼中常見的景物,如一間破屋、路邊的槐樹、地上的落葉、辛勞的人們等,就是這些極其普通的自然景物,其中寄托著作者對故鄉濃濃的情意,這種情感沒有矯揉造作,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讓人從心中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個人對故鄉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對故鄉的愛聯想到其他豐富的情感,如親情之愛—— 對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愛等。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每一個人與父母都有著割舍不斷的血緣之情,父母將子女撫養成人,自己卻一天天老去,因此每一個做子女的時刻要想著愛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在父母年老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子女的愛就是他們生命的延續,你可能不能每一天、每一刻陪伴在他們的身邊,但一句問候、一個長途電話都會成為他們心中喜悅與感動的源泉,這就是親情之愛,也是人世間最美好、最有生命力的愛。
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我們對故鄉無比思念,對親人無比熱愛的同時,你也許會想到,我們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國家繁榮、和諧的基礎上,沒有國家的安定,何談家庭的幸福呢?由此我們會從心中激發對國家的愛、對民族的愛。工作中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將自己應做的事情做好;生活中關心他人,積極奉獻愛心,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微薄之力。 (下轉第124頁)
(上接第122頁)
可見,通過對語文材料的學習,能夠將學生的感情進行有效拓展和升華,一方面能夠加強對材料中特定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對生活、工作、集體和國家的整體認識,轉變思想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聯系生活,掌握文中之法
人們常說,掌握好的方法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掌握好的方法同樣重要。在語文學習中,有許多好的生活經驗包含其中,對于指導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總結、積累與運用,尤其要將好的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效積累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課文《觸龍說趙太后》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巧妙的語言運用技巧進行分析、總結。文中趙太后為了不讓兒子到他國做人質,禁止任何人向她進諫。觸龍見到趙太后,只字不提這件事,只是與她拉起了家常話,讓趙太后緊張的心情放松下來。接著,觸龍請求趙太后為自己的孩子到宮中謀個職位,將來讓孩子有個依靠,由此引入對孩子的關心。觸龍直接說趙太后只關心自己的女兒,卻不關心自己的兒子,這讓趙太后很是吃驚,非常不明白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急切地讓觸龍分析。觸龍先講趙太后不讓出嫁在外的女兒回來,就是希望她能在那兒永遠穩固地位,讓女兒的后代也能世世代代富貴下去,可趙太后卻不給兒子建功立業的機會,讓他守在自己身邊只顧眼前一時利益,這不是為孩子的長遠做打算。觸龍的一番話讓趙太后立刻醒悟,最終同意讓兒子到別國做人質,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文中觸龍采用曲徑通幽的方式,巧妙地說服了趙太后,這種語言運用技巧值得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借鑒運用。例如,在食堂中遇到有的師傅給自己打的菜非常少時,有的學生會直接當面指責師傅,弄得很是尷尬,而有的學生會借鑒課文中的語言技巧說,師傅可真是細心人,早早就幫自己制訂了減肥計劃。這樣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出來讓雙方都會心一笑,師傅自然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這種委婉的方式,不僅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還能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技巧。
語文學習包含非常多的知識要義,有的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專業知識,有的能讓學生豐富內心的情感,還有的讓學生掌握了生活的技巧等。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加強研讀與分析,注重知識拓展,及時將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知識運用水平,在實踐中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真正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豐富教育內涵。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