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梅
【摘 要】本文闡述了教師要站在更高位置展開教學審視,通過優化教學目標、教學引導、教學訓練,為課堂教學瘦身,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滿足學生語文學習成長的訴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結構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B-0123-02
實施新課改之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嶄新局面,但也出現了模式化傾向,導致課堂教學出現新的問題,如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方法失當、濫用多媒體,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明顯下降,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勢在必行。教師要從優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引導、優化教學訓練著手,從不同維度展開教學實踐探索,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優化教學目標,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軸線,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行為,因此必須注重提升教學目標的針對性、適切性,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預想結果。
(一)創新教學情境。現在,信息技術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課堂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多媒體、白板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全面介入,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新變化。由于多媒體、白板等輔助工具具有強大的展示功能,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高中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有主動探索意識。因此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通過生動講解、故事導入、課堂演繹、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上的觸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多媒體需要注意適度性,過度使用多媒體勢必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
(二)明確學習目標。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要體現“三維性”,這是目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共識,但在具體操作時,很多教師常常是照搬照抄現成的目標設計,忽視了教學目標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設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教材學習內容,更要觀照學生接受實際,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還有自身特點,這些都是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參數因子。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學情調查,給出多種思考判斷,這樣才能形成適合度更高的教學目標。雖然教學目標需要體現三維性,但教學目標不能貪大求全,最好能夠從小角度展開教學突破,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一些學習收獲,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文《拿來主義》時,教師在上課之初,利用大屏幕展示教學目標:了解文本寫作背景;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比喻論證等方法,體會生動形象的論證意識;了解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正確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展開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解讀:魯迅的文章有特定的寫作歷史背景,從了解寫作背景展開學習,可以順利切入文本內容學習,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為解讀文本思想做好鋪墊,學習比喻等論證方法自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接下來,課堂教學正式啟動,學生學習順利展開。
可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堂教學目標,并對相關目標內容進行解釋,為學生規劃了學習路線,因為清晰明了,學生自然掌握了學習方向。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操作是常規思維做法,目標設計范圍、難度適當,其教學效果便值得期待。如果教學目標過多,教師急于趕目標,教學過程難免會倉促,課堂教學自然難言高效。
二、優化教學引導,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優化教學引導是指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整合,以及對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師要針對教學實際精心選擇教學方法,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環節,以期獲得教學最優化配置。
(一)精選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展開多重教學引導,因而要對眾多教學方法展開優化選擇。自主閱讀、教師講解、合作探究、實踐操作、課堂演繹、自由討論、集體對話等,都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實際展開個性化設計,以提升教學方法應用的高效性。如果有可能,教師還可以征詢學生的意見,對課堂教學方法運用展開多重優化調整,以滿足課堂教學實踐需要。
(二)調控教學節奏。課堂教學由眾多環節組成,每一個環節都屬于一個節奏點,因此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傳承契合,使教學節奏合理順暢,從而避免課堂拖沓、窩工、散亂情況發生。課堂時間利用率高低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對各個環節銜接做好充分預設,對學生學習進度有正確預計,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教學實現有序化、高效化。
例如,在學習《寶玉挨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沒有進行細致講解,而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給出質疑問題:引發寶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寶玉挨打片段中也有偶然性情節,這些情節出現有什么作用?賈政恨兒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寶玉挨打是孤立事件嗎?為什么會引起軒然大波呢?然后教師篩選相關問題,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生積極行動起來,課堂合作學習快速展開。課堂教學互動氛圍濃厚,學習效果良好。
教師發動學生進行質疑活動,然后整合質疑問題引導學生集體探究學習,課堂教學環節安排緊湊,張弛有序,動靜結合,學生進入了主動學習狀態。可見,課堂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依據教學實際需要調控課堂進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優化教學訓練,提升語文素質
課堂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減少重復性作業、避免機械化操作是課堂訓練設計優化的重要訴求點。
(一)注重實踐訓練。設計課堂訓練時,教師要注重實踐方面的強化訓練,多設計一些實踐操作性訓練內容,督促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習認知。語文學習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語文訓練也是如此,因此教師不妨從文本朗讀、課文復述、段落賞析、質疑釋疑、課堂演繹、信息搜集、社會調查、習作訓練等方面進行設計,給學生創造更為豐富的實踐操作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這與新課標倡導的學習主體意識相一致,也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相吻合。
(二)升級課堂評價。課堂評價是重要的教學改革點,升級課堂評價體系,有利于創造課堂教學主動力。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導者,學生難有參與評價的機會。新課改之后,為彰顯學生學習的主動地位,教師會給學生更多鼓勵性評價,卻讓課堂教學評價陷入新的思維窠臼之中。課堂評價是一種教學激勵手段,但不可走向極端。一味批評和一味表揚都不是正確的做法,而是要對學生學習表現給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才是科學的、高效的。
例如,學習課文《變形記》時,教師針對文本設計思考問題,發動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作者是通過哪些描寫來刻畫格里高爾的?小說心理描寫的重點是什么?主要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小說的內在主線是什么?學生聽到問題后快速行動起來,分組展開討論,并給出學習共識。有的學生總結:“作者通過對格里高爾形象的描繪,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導致人性扭曲、親情淡薄。”還有學生說:“小說用心理描寫手法成功刻畫了格里高爾這個人物形象。小說用大量筆墨寫了格里高爾的內心世界,展示了一個靈魂的徹底絕望。”最后,教師給出自己的評價:“你能夠抓住小說基本寫作手法展開深度探究,說明你的閱讀嗅覺是非常靈敏的,能夠從人物性格描繪方面展開閱讀突破,自覺完成學習認知構建。”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不僅要對教學設計展開全面優化處理,還要注意消除一些認知誤區,矯正教學行為偏差,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語文教學應該是因文而定、因課而改、因時而變,適時展開教學優化處理,擺脫教學慣性思維束縛,進而符合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