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出現了討論各學科教學改革的熱潮,學界逐漸認識到平日司空見慣的教科書也是近現代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資料。在此背景下,近現代教科書研究已經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徐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全面梳理各學科教科書的百年變遷、演進的歷史與規律,石鷗教授、劉超博士、畢苑博士等學者長期從事近代的教科書研究,皆貢獻甚多。與此同時,國內各地的語文教科書改革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甚或爭論。湘版、滬版語文教科書刪去部分紅色經典引發頗多討論,郭初陽等教學一線教師組成的專題研究小組在對語文教材系統研究后作出了?“你的孩子還在吃錯藥”?“救救孩子”的吶喊,皆引起廣泛關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民國教科書,希望能從老課本中汲取養分。很多人都在思考:我們現在的教科書應該向民國的老課本學什么?本期,我們特推出《向民國老課本求個“真”》《不要“控制”兒童,而要“放飛”兒童》《要讓孩子讀出童年的感覺》三篇文字,其作者或為教育學博士,或為從事教科書研究的歷史學博士,他們皆從不同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令人欣慰,發人深思,這也使我們對今天的教科書改革有了更多的信心與期待。
鄰居同事的小孩上小學一年級了,前幾天來我家找小女玩,碰巧發現其拿在手上的小學《語文》課本,這是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是供包括山東省在內的多省小學使用的權威教材(下文簡稱為蘇教版)。在翻閱蘇教版多冊語文課本后,心中頗有一些失望。誠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具有選材廣泛、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思考能力、重視情感教育等優點。但何謂教科書?教科書一般是對某學科現有知識和成果進行綜合歸納和系統闡述,應具有全面、系統、準確等特征。因此,教科書首先應該是“真”的,具體到小學語文教科書,更應具有體現童真、選材真實、感情真摯等特點,才能適合孩童閱讀。但蘇教版的諸多課文失“真”。據郭初陽等的《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研究報告顯示,現在通行的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文也多少存在此種問題。我是研究歷史教科書的,也曾閱讀過多種版本的民國國文教科書,這次又再次翻閱被很多人贊譽有加的商務、開明和世界書局版小學國文課本,收獲甚多。我認為,當今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失去的“真”,可從民國課本中找尋,現在的語文教科書應該向民國教科書學“求真”。
源于生活,選材要真?
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重要來源,是其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教科書要向學生傳遞真、善、美。但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有的課文是編造的,有的是與現實生活脫節的。小學語文課本作為孩子們的啟蒙讀物,多數篇目應該要源于生活。有的課文被賦予教化的目的,本無可厚非,但這些課文首先也應該是真實的,尤其是那些講述名人故事的課文。蘇教版二年級下冊15《晚上的太陽》,說的是愛迪生的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醫生苦于房內只有幾盞油燈,無法進行手術,剛滿7歲的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讓醫生在明亮的反光下,為媽媽成功進行了手術。這個故事很有教育意義,也說明了愛迪生從小就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但是,早已有人提出質疑,并經過論證,此故事是虛構的。因為醫學史上對于闌尾炎手術的最早論述是在1886年,而愛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說,愛迪生7歲時,不會有闌尾炎手術。而且有經驗的外科醫生說,油燈反射屬于“有影燈”,這樣的條件根本無法進行闌尾炎手術。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習作4《烏鴉反哺》,說古訓《增廣賢文》中記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以“烏鴉反哺羔羊跪乳”警喻人們要懂得感恩父母、孝養長輩,寓意甚佳。但據《中國科學報》 2014年1月10日第11版《縱覽》所載,至今還沒有一篇科學文獻或觀察記錄,可以證明烏鴉有反哺的習性。這說明“烏鴉反哺”是違背科學真實的。同樣,蘇教版四年級下冊19《云雀的心愿》,謂“云雀媽媽擦去頭上的汗水”, 但科學研究表明,魚類、爬行類、兩棲類等變溫動物沒有汗腺,這篇課文也明顯缺乏科學的求真精神,有誤導孩子之嫌。
民國時期小學低年級國語課本的篇目大多是取材于日常生活,寫的是孩子們身邊發生的事情,自然、真實,富有童趣。朱翊新等編撰的世界書局《國語讀本》第一冊的《咪咪叫》:
小貓小,小貓好,看見小寶寶,咪咪叫。
《捉住了》:
白貓捉老鼠,老鼠在前逃,白貓在后逃,追追追,捉住了。
《猴子搶帽子》:
小孩子戴了帽子,走到山里。猴子忽然搶了他的帽子,戴在頭上,就爬上樹去。小孩子心里很著急。樵夫走過,把自己的帽子,丟在地上。猴子看見了,也把帽子丟下來。
《少拿些》:
云姑伸手到瓶里,拿了許多果子糖。瓶口很小,云姑的拳頭,不能縮出來,他急得哭,喊媽媽。媽媽說:你不要貪多,少拿些,就可以縮出手來。
這些課文都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每天看到的、聽到的、說到的、碰到的事,生動、形象,富有教育意義,但又不失真。
《開明國語課本》第一冊前幾課都是圖畫,第一課是《早上起來》:一個小朋友早上起來后,先洗臉,然后媽媽牽著他的手去上學了。第二課是《上學去》,由四幅圖組成:圖一,早上太陽出來,媽媽帶領小朋友去上學。圖二,快到學校,他們遠遠看到學校的旗幟,還跟別的去上學的小朋友打招呼。圖三,媽媽帶著小朋友到達學校大門口。圖四,媽媽帶小朋友回家,家門口,兩只羊在晚風中站立。
第十六課《影子》:
“看墻上的影子,這樣像什么?”“這樣像狗頭?!薄斑@樣呢?”“這樣像只鳥?!?/p>
第七十四課《窗外雪花飛滿天》:
窗外雪花飛滿天,姐姐說他好像糖,妹妹說他好像鹽。我說不像糖也不像鹽,糖味甜,鹽味咸,雪花不甜也不咸。
其實,這樣自然而又真實的課文甚多,都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莊俞等編寫的《商務國語教科書》上冊雖然多數課文強調修身,但其選材也多是生活的寫實。如第四十四課《友愛》:放假回家,兄招妹,往庭中,同拍皮球。第四十五課《睦鄰》:母在廚房,制糕已成,命兒捧糕,送往鄰家。
釋放天性,感情要真
蘇教版一年級上冊10《冰花》:
小童清晨醒來,看見玻璃窗上結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他驚奇地喊著:“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寬大的樹葉,像柔嫩的小草,像豐滿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潔白。小童問媽媽:“這花是從哪兒來的?”媽媽笑了笑說:“是冬爺爺在你睡覺的時候送給你的?!?/p>
這篇課文取材很好,本可培養兒童的想象力,但小童才說“玻璃窗上開花了”,他的想象就被粗暴地中止了,其后課文完全是用成人的視角與思維說話,說冰花像什么像什么,這不是孩童的真情實感,更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童獨特的個體生命感受。
又如一年級下冊6《蘑菇該獎給誰》:
兔媽媽出門前讓兩只小兔子好好練習跑步,誰跑得出色,能獎一個最大的蘑菇。小黑兔跟烏龜賽跑,得了冠軍,小白兔跟駿馬賽跑,落在了后面。媽媽將蘑菇獎給了小白兔:“因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呀!”
課文的本意是鼓勵孩子要敢于向強者挑戰。但是,不用考慮比賽的過程與結果,僅僅因為敢跟高手比賽就能獲得獎勵,這不合邏輯,也不夠真誠。
我們再來看看世界書局《國語讀本》和商務國語教科書中的課文,大量的課文都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感情真摯,是孩子們天性的釋放。如《國語讀本》第一冊57-58課《老師很喜歡我》:
弟弟放學回來。母親問他說,老師喜歡你嗎?弟弟說,老師很喜歡我,他攙了我的手,叫我小朋友。
妹妹放學回來。父親問他說,老師喜歡你嗎?妹妹說,老師很喜歡我,他問我多少年紀,還和我一同游戲。
課文111-112《老猴子》:
老猴子戴了帽子,穿了褂子,走到園里。公雞、鴨子、小貓看見了,都說:“一個人來了,一個人來了?!崩虾镒勇犃?,非常得意。老猴子又走到街上,人們看見了,都說:“猴子來了,猴子來了。”老猴子聽了很不快樂。
老猴子走到田里,問黃牛說:牛伯伯,我已經變成了人,怎么人們仍舊叫我猴子呢?黃牛說:你要變成人,先要學人做的事。現在,你只戴了帽子,穿了褂子,不會做事,怎能就算人呢?
商務國語教科書上冊第四十七課《禮貌》:
門外客來,迎入室中,正立客前,對客行禮。
第四十八課《去爭》:
與人共飯,不可爭食,與人同行,不可爭先。
第六十八課《讀書》:
學生入校。先生曰: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
這些課文多是孩童生活中發生的一樁樁、一幕幕的真實場景,讀來令人印象深刻。雖然也有的課文是在進行教化,但因為是我們熟悉的生活中的場景,這種教化少了一分粗暴,多了一分溫潤,一分真誠。
不忘初心,回歸童真
供孩童閱讀的語文課文,應該是天真爛漫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童真童趣的,也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應該是站在成人視角的沉重的說教。這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11《奶奶的白發》:
一天,我指著奶奶的頭發好奇地問:“奶奶,為什么我的頭發黑黑的,你的頭發是雪白雪白的呢?”奶奶笑著說:“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我低下頭,沒有吭聲。奶奶說:“怎么啦,不高興了嗎?傻孩子,奶奶跟你說著玩呢?!蔽姨痤^,望著奶奶的白發說:“奶奶,要是我不再讓你操心,這白發還會變黑的嗎?”奶奶撫摸著我的頭,笑了。?
課文中的小孩也太頑皮、太令人操心了,竟然都使奶奶的頭發變白了,盡管奶奶說這是“說著玩”的,但作為讀者的我讀到“我低下頭,沒有吭聲”時,心情還是止不住地沉重。
這樣的課文還有。二年級下冊10-11《沉香救母》,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課文中小沉香是沒有快樂的童年的,聽了媽媽被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的故事,是“又難過又氣憤”,望著蒼老的爸爸,是“默默地攥緊了拳頭”,為了復仇,救母親,“不知翻過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過了多少道深澗”,“餓了就采幾只野果充饑,渴了就捧幾口泉水喝喝”,“腳上磨出了一個個血泡,身上劃下了一道道血痕”。又如三年級下冊6《花瓣飄香》,小孩爸爸在南沙當解放軍,媽媽生病,小孩總是心情沉重,“眼眶里閃動著淚花”。此類課文雖然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但似乎是不利于學生的快樂成長的,原本是單純快樂、無憂無慮的孩童,卻過早地被教化得傷痕累累、步履沉重。
還有的課文是穿著小孩衣、裝著小孩腔的大人在發表評論,抒發感想。如一年級下冊8《看菊花》:
星期天早晨,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看菊花。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人們邊看邊走,邊走邊看,舍不得離去。爸爸說:“天冷了,許多花謝了,可菊花一點兒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歡它。”聽了爸爸的話,我覺得菊花更好看了。
此課文明顯不符合小孩的認知程度,因為“菊花一點都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愛它”,所以“我覺得菊花更好看了”。這哪有童言的影子?明顯是大人在自說自話。
再如二年級上冊6《一株紫丁香》:
踮起腳尖兒,走進濃綠的小院,我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師,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讓花香飄進你的夢里,?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
這篇課文同樣也是站在大人的視角,不是小孩情感的表達。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不應該好高騖遠,而應回歸童真,更多貼近孩子的生活,多寫寫他們身邊的花鳥蟲兒、小貓小狗和小玩伴。
民國的國文教科書非常注重描寫童真、童趣、童心、童言。著名文學家葉圣陶也是民國時期反響甚好的《開明國語課本》的編寫者,他曾說過:“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于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這是民國時期各種國文教科書都比較注重的理念,所以這些課本往往都是生動活潑的,能表現孩童的率直、天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而得到了社會的好評。我們可以讀讀下面幾篇課文:
《開明國語課本》的《太陽》:
太陽,太陽,你起來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覺?
《火車開往北》:
六個小朋友做火車。頭一個不伸手,后面五個各把兩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皢鑶?!”頭一個喊了一聲,火車就前進了。他們六個齊聲唱:“火車開往北,火車開往南,不怕風和雪,過水又過山?!?/p>
《飛機快》:
四個小朋友,一個跟著一個來回跑,做四架飛機,他們的兩臂都向旁邊伸著,一動也不動。他們四個齊聲唱:飛機快,飛機快,一架在前,三架跟來,飛高了,飛高了,地面的風景看不見,飛飛到了青云外。
《國語讀本》第一冊《弟弟做老鼠》:
弟弟做老鼠,哥哥做小貓,哥哥叫,弟弟逃?。
《貓小姐》:
貓要捉鳥,鳥說,貓小姐,我不是老鼠,你不要捉我。
《商務國語教科書》上冊《戒惰》:
龜與兔競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龜行遲,努力不息,及兔醒,則龜已先至矣。
這樣的課文還有很多。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這些課文配上同樣清新雋永的插圖,在孩子們眼前打開了另一個世界。這是我們所期許的,我們的小學語文教科書要多一些這樣的課文。為何民國的小學國文教科書更“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科書的編撰方式不同,恐怕也是重要原因。民國的小學國文課本多是名家根據學生年齡段集中創作的,往往更能貼近兒童。而現在的語文課文是通過不同渠道摘選的,作者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創作的,自然會有很多不太切合使用課本的該年齡段孩童的內容。
我們在這里呼吁向民國教科書學求真,并不是說民國教科書一切皆好,我們是希望現在的教科書編寫者們能取其之長,擯己之短,在改進中加強教科書的建設,這不僅是廣大青少年之幸,更是國家之愿,民族之幸。
(作者系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