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麗杰,潘進芬,薛東
開發區長江路辦事處中心幼兒園,山東青島 266555
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影響
管麗杰,潘進芬,薛東
開發區長江路辦事處中心幼兒園,山東青島 266555
目的研究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某幼兒園的100名5~6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兒童只進行幼兒園常規課程教育,觀察組兒童則采用醫教結合模式進行教學,一年后,對兩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一年教學之后的視力低常率、屈光偏離轉診率、散光患病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能夠促進兒童視覺良好發育,值得廣泛推廣。
醫教結合模式;眼保健知識;兒童視覺發育;影響
視力不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視力低常,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我國近視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顯著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近視發病率逐年上升[1]。因為學齡前兒童視力不良現象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所以如何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來降低近視發生率,將其視力不良現象有效改善是十分必要的[2]。該研究主要針對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幼兒園的100名5~6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兒童50名,其中男32名,女18名,平均年齡(5.22±0.88)歲;觀察組兒童50名,其中男33名,女17名,平均年齡(5.24±0.83)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兒童只進行幼兒園常規課程教育,觀察組兒童則采用醫教結合模式進行教學,兩組教學時間均為1年。在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兒童入學時、畢業時,分別對其進行檢查,并且幫助其建立起健康檔案,具體檢查項目為: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法對兒童進行視力檢查,對兒童被檢眼所能辨認的最小行視標視力值采用5分法進行記錄,由專職人員對兒童的視力進行準確測量,要求在安靜環境、并且兒童配合度較高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視力測量;其次,要對兒童進行屈光篩查,篩查儀器采用Suresight視力篩查儀,測量兒童雙眼小瞳狀態屈光度,并且對其柱鏡度數、眼球鏡度數進行記錄。測量過程由眼科護士完成,要求在兒童配合度較高、半暗環境下進行,可信度要在6次以上。對觀察組兒童采用醫教結合模式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醫生與教師共同編制的《視力保健教學活動》教材開展,由醫生對幼兒園教師進行規范性培訓與指導,將眼保健知識以及基本技能傳授給教師,然后再由幼兒園教師教授給兒童。醫方要對兒童保健課程教學計劃進行制定,準備放大鏡、玩具眼鏡以及眼球模型等教具,對兒童進行入園視力篩查,對其屈光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對兒童視力發育情況與評估效果進行監測。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時,一共要安排34課時,包括8課時實踐課程,26課時理論課程,并且進行3次主題活動的安排。在整個課程教育過程中,要將兒童作為主體,園方、教師以及家長只起到輔助的作用,并且相互之間要進行密切配合。內容要對眼意外傷害的防治、日常護眼行為、視力不良預防、視力發育特點以及兒童眼部結構進行涵蓋。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兒童進行1年的教學之后,對其視覺發育水平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對比其視力低常率、屈光偏離轉診率、散光患病率。
1.4 統計方法
將該研究中相關數據錄入之后,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其進行處理,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一年教學之后的視力低常率、屈光偏離轉診率、散光患病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教學一年后的視覺發育水平對比[n(%)]
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為視覺,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進行感知、處理與接受的[3]。研究顯示,在出生之后,視覺發育處于敏感時期,在這段期間,兒童視覺發育存在有可逆性,容易受到遺傳、不良飲食、早產、用眼衛生知識缺乏、照明不良、用眼習慣不正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果不能夠將以上因素及時發現并且排除,則很可能引發永久性視力不良[4]。通常情況下,學齡前期屬于視力不良形成的重要時期,同樣,這一時期也是視力糾正的關鍵時期[5]。近年來,兒童視力不良的發病率呈現出顯著上升的趨勢,這不僅會對兒童的學習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會引發一系列行為與情緒問題的出現。現階段,我國在兒童視力保護指導上,主要包括健康知識宣教、舉辦科普講座以及分發宣傳手冊等方式,撫養人或者家長為主要對象,兒童并不處于主體地位[6]。該研究中采用醫教結合模式對眼保健知識進行普及,兒童在此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能夠促使其從小學會對視力進行有效保護。在醫教結合這一教學模式下,采用的是高效、低成本、合適的常規技術以及工作模式,兒童以及家長更加容易接受。在教材編制過程中,醫生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內容主要針對兒童的用眼特點進行編寫,并且對其視力發展規律進行遵循,促使其更具針對性。每個兒童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便能夠對眼保健相關知識進行熟悉與了解,能夠將其不健康用眼行為及時糾正,并且進行良好用眼習慣的建立,能夠對近視與弱視進行有效預防。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一年教學之后的視力低常率、屈光偏離轉診率、散光患病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由此可知,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能夠促進兒童視覺良好發育,通過衛生、家庭以及教育共同參與,不斷完善弱視篩查與屈光不正,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而且能夠對學齡前兒童的視力健康發育進行有效促進,將視力不良發病率顯著降低,并且促使近視低齡化發展進程延緩,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1]喬爽.兒童眼保健門診復診依從性調查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2):161.
[2]張海林,嚴柳青,黃惠萍,等.三位一體眼保健模式對學齡前兒童視力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3,32(6): 689-690.
[3]梁淑貞,郭建玲,余鳳慈,等.學齡前兒童父母對眼保健知識知曉情況與行為態度調查[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5,23(4):43-45.
[4]李妮娜,朱雪梅,李會仿,等.學齡前兒童家長視力保健知信行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31):4441-4447.
[5]肖信,劉偉民,羅武強,等.南寧市學齡前兒童視力及屈光度發育現況調查[C]//第四屆全國兒童視覺發育保健及弱視斜視防治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76-77.
[6]盧黎蓉,徐志偉,伍海建,等.學齡前兒童弱視就診情況及行為因素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13,25(11):70-71,75.
R969
A
1004-6569(2017)02(a)-0017-02
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