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洪
[摘 要]語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將語文課堂變為生活大講堂,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元素、布置生活化作業,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感悟語文、運用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37-01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所提倡的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將語文課堂變為生活大講堂,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生活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教材中的課文多是作者通過觀察生活,用文字記錄生活,從而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是對生活的再現和思考。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為發達,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如果教師僅以抽象的概念來講解文本,往往收效不大。為使學生真正讀懂課文,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可適當地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觸摸春天》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都是健康兒童,他們對盲童的生活缺乏體驗,也缺乏相應的生活思考,難以理解盲童觸摸春天的感受,更難以體會盲童的心情。對此,教師可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盲童,親身體驗盲童是如何通過觸摸來認知世界的,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引入生活元素,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教材內容所涉及的范圍極廣,既有歷史知識、文化常識,也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內容,當然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觀的描寫。這就需要學生平時多留心生活,注意觀察和思考。生活化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將多樣化的生活元素引入課堂,能促使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例如,火燒云是一種常見的自然景觀,學生往往對其有所忽略。在學習《火燒云》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前向學生展示火燒云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自然現象以及現象發生時其他事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并為學生補充火燒云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回憶火燒云出現后的天氣變化情況。通過相應的圖像展示和知識補充,學生對火燒云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來。而具體直觀的圖像展示能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看見火燒云時,能夠做出科學的解釋,用知識分析生活現象,這能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三、教學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新課改要求教師樹立起大語文的教學觀,不要將語文教學局限于課堂中,要大膽地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入生活。因此,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留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促進語文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習質量。語文教材上有很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教師可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景物,親身感受景物的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在學習《荷花》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親聞其香、親見其態,教師可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去公園的荷花池賞荷,讓他們親自聞聞荷花的“清香”,看荷葉“挨挨擠擠”之態,觀察荷花“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美。在仔細觀察荷花的過程中,學生或許還能發現魚游淺水下、蛙鳴荷葉上的生動有趣的現象,為他們豐富寫作素材奠定基礎。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加強學生體驗
課后作業是教師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復習鞏固知識的重要方法。如何優化作業布置,最大化地發揮課后作業的作用,值得教師深思。在課后作業布置時,教師可通過生活化的作業來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例如,在學習完《荷花》一課后,教師可讓學生以某一種植物為觀察對象,模仿《荷花》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將該植物的形態、特點以及自己觀察時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如此,學生既能從興趣出發仔細觀察生活,也能活用所學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總之,語文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只有實施生活化教學,才能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真正提高教學實效。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平.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學周刊,2015(7).
[2] 許乃權.將生活引入課堂 讓課堂融入生活[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5).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