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明
摘要:為轉變檢察機關在量刑方面“缺位”、“式微”之狀態,作為檢察機關公訴權之本權屬性的量刑建議權無疑成為量刑制度的重要內容。司法實踐中針對不同案件已形成三種不同審理程序,即被告人認罪案件的簡易程序;被告人認罪案件的普通程序簡化審理程序;被告人不認罪案件的普通程序。為保障量刑程序相對獨立之目標,應根據不同審理程序的庭審模式及審理重點,針對性地提出量刑建議納入法庭審理程序之不同路徑,確立相應的可行性量刑模式。
關鍵詞:量刑建議 訴權制約 庭審程序 路徑
量刑建議是檢察機關加強審判監督的重要內容之一,量刑建議制度無疑成立制約量刑裁量權、確保量刑公正的重要條件。司法實踐中,由于檢察機關并未建立起統一的量刑建議制度,導致在具體實施量刑建議權時經常遇到疑難與困惑,嚴重影響了依法公訴與強化法律監督之效果。此外,以往檢察機關將量刑建議問題的關注點過多投放于量刑建議權之公訴權屬性辯正,以及量刑情節、量刑信息調查、量刑基準的確定等方面,而忽視對量刑建議尋何路徑“嵌入”審判機關的審理模式方面的關注。
一、量刑建議的提出形式
“量刑建議的時機和形式是指在哪個訴訟環節、以何種形式(口頭或書面)提出量刑建議”。[1]司法部門以及理論界關于定罪程序與量刑程序“相對分離”已達成基本共識,但對量刑建議如何納入法庭審理程序并未形成較為統一的認知。就檢察機關而言,開展量刑建議工作總體情況參差不齊,量刑建議適用廣度、深度存在不平衡態勢,多數檢察機關是對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和普通刑事案件簡易審理案件實行了量刑建議,并非全部案件均推行了量刑建議。
(一)量刑建議的提出時機
一是在發表公訴意見時提出。經過法庭調查,控辯雙方對出示的證據進行充分的質證,定罪與量刑證據較為明晰,此時提出量刑建議可起“承上啟下”、“聚焦”之應有作用。二是在起訴書中以提出。有的在所有案件(包括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起訴書中提出量刑建議,有的只對適用普通程序或普通程序簡易審案件提出量刑建議,有的則只針對特殊群體(如未成年人、懷孕的婦女、老年人等)或特別案件(如社會影響大、案情重大復雜的案件)提出量刑建議。量刑建議權作為與定罪請求權“同位”的司法請求權,理應維持該請求權的完整性以及嚴肅性,應在起訴書中予以表述,同時也有利于被告人及辯護人針對性的行使辯護權。三是出具專門的量刑建議書。有的檢察院提出相對確定的量刑建議書,即在法定刑幅度內結合法定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提出量刑幅度相對較小的刑罰;有的檢察院則只提出概括性的量刑建議,即僅對被告人適用刑罰的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進行概括式表達,指明量刑時應當直接適用刑法的條、款,量刑建議幅度跨度相對較大。
(二)量刑建議的提出方式
根據案件所選擇適用的庭審模式來確定量刑建議的提出形式,已成為基本共識。大體可分為如下三類:一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公訴人出庭的,在發表公訴意見時提出。二是適用普通程序簡化審理的案件,分兩種形式提出:在發表公訴意見時提出量刑建議;在法庭調查階段出示量刑情節證據,在法庭辯論階段提出量刑建議并就此進行質證。三是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分兩種形式提出:第一種形式是獨立制作的量刑建議書(包括量刑情節的列示與具體量刑意見的提出)或者在起訴書中提出,一并交由法院及其他人員,在法庭調查階段并不單獨對量刑情節進行出示;第二種形式是在法庭調查階段出示量刑情節證據,在法庭辯論階段提出量刑建議并就此進行質證。
二、量刑建議納入簡易程序審理模式之路徑
在簡易程序審理模式中,針對被告人的量刑問題而非定罪問題是審理的重心。這是因為,“在此類案件中,由于被告人已經表示認罪,根據立法和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有關犯罪事實的調查可以省略,因此,如何確保量刑活動的正當性和量刑結果的適當性就成為訴訟活動的重點”。[2]與普通程序相比,作為一種快速審理程序,簡易程序在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環節大大簡化,即在被告人認罪的前提下,庭審基本演變為對被告人的量刑審理程序,異言之,庭審的唯一目的便是量刑。因此,在簡易程序審理模式下,不易區分所謂的“量刑調查”與“量刑辯論”環節,“對于被告人不持異議的量刑事實,法庭可以當庭予以確認,而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所謂的‘量刑調查;而對于被告人提出的一些酌定量刑情節,法庭也只是給予被告人以及辯護人發表意見的機會,而不可能組織專門的法庭調查”。[3]鑒于上述對簡易程序庭審實質之分析,被告人以及辯護人也往往一般只做罪輕辯護(極少出現無罪辯護之可能),控辯雙方并不能針鋒相對的行使訴權以牽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獨任審判的法官掌握量刑證據采納的絕對主動權。
三、量刑建議納入普通程序簡化審理模式之路徑
普通程序簡化審理程序中,量刑問題仍是審理的主要內容,而定罪問題的審理則有所簡化。普通程序簡化審理模式仍然保持了普通程序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基本程序格局,維持合議庭的基本審理模式。但從實質來看,采用該程序審理的案件被告人對于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基本不持異疑,合議庭的庭審重點便是引導控辯雙方就有爭議的事實與情節(主要涉及量刑方面)進行辯論與質證,對于雙方沒有異疑的證據可直接采信作為定罪量刑的證據。
普通程序簡化審理程序一般針對被告人認罪案件,被告人對起訴書指控罪名一般不持異議,因此庭審的重點應是量刑方面。雖然被告人認罪,但一般對被告人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保持庭審的必要“程序化套路”無疑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可采取靈活的變通模式——在法庭調查階段調查清楚所有的法定量刑情節和酌定量刑情節;在法庭辯論階段則針對該量刑情節的規范評價進行有效質證。但不可否認,絕大多數的量刑情節已包含在公訴方提出的定罪事實中,因此法庭調查已經大部分完成了量刑事實的調查工作,小部分量刑事實無非諸如被告人為初犯、偶犯、認罪態度好等酌定量刑情節,對此控辯雙方一般不持異疑。對于被告人認罪案件實行定罪與量刑程序一體化的法庭審理程序無疑是必然選擇。量刑建議納入該審理程序之路徑,大體可采用以下兩種模式: